胃癌是源於胃壁細胞癌變的惡性腫瘤,以胃腺癌(具有分泌功能的胃壁腺細胞癌變)居多,也有一些胃淋巴瘤和胃間質瘤。胃癌的早期症狀可能包括燒心,上腹部疼痛,惡心和食欲不振。後繼體征和症狀可能包括體重減輕,皮膚發黃和眼睛白皙,嘔吐,吞咽困難和便血。胃癌可能轉移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尤其是肝髒,肺,骨骼,腹部和淋巴結。在全球範圍內,胃癌是第五大癌症類型,也是第三大癌症死因,占病例的7%和死亡的9%。2018年,胃癌新增病例為103萬人,造成783,000人死亡。在1930年代之前,胃癌曾經是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區,包括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最常見的死於癌症的原因。目前胃癌治療效果通常很差,五年全球生存率不到10%,這主要是因為大多數患者診斷時已經是發病晚期。
從公布的統計數據看,中國並非癌症大國,癌症總發病率排遠遠低於歐美國家。但是,中國卻是胃癌大國,胃癌發病率在世界上名列第五。更奇怪的是,胃癌發病率最高的五個國家中,四個都在東亞,包括我們的鄰國韓國,日本和蒙古。目前認為,誘發胃癌的最主要因素是幽門螺杆菌感染,其它因素包括吸煙,飲食因素如醃製蔬菜和肥胖。但是,在胃癌高發的東亞四國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男性胃癌發病率往往是女性的兩到三倍。是什麽原因造成了東亞國家胃癌發病率在性別上的巨大差異?而這種差異在同是胃癌高發國家隊的瓜地馬拉中並不存在。難道說幽門螺旋杆菌在東亞偏愛男性?
我想,如果我說東亞國家男性胃癌高發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飲酒,很多人會不同意。中國人喝酒,外國人也喝酒,憑什麽中國男人喝酒得胃癌,西方男人就相對安全?這是因為基因的差異。
我們知道,不管是白酒紅酒啤酒,是酒就含有高度的酒精。酒精的正式名稱就是乙醇,一種常見化學物質。乙醇在人體內的代謝分為兩步:首先,在乙醇脫氫酶催化下,乙醇轉化為乙醛(是的,就是那個你害怕的乙醛);然後,在乙醛脫氫酶作用下,乙醛轉化為乙酸,乙酸隨即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也就是說,酒精的代謝需要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酶,enzyme,是具有催化加快反應能力的物質,可以降低化學反應所需要的活化能。打個比喻,你要去姥姥家,本來兩個地方不遠,但是中間隔了一座大山,翻山越嶺很費周折。如果有人背你過山,是不是就很容易到了姥姥家?在人體,催化化學反應的酶通常都是大分子的蛋白質,是由人體細胞根據需要生產的。蛋白質的合成,是以染色體中基因的編碼序列決定的。也就是說,如果基因有了變化,合成的酶就有可能不能正常工作,乙醇的代謝就會發生障礙。
在東亞人群中,乙醇脫氫酶基因和乙醛脫氫酶基因突變型都很普遍。首先,常見的乙醛脫氫酶基因突變型,導致乙醛脫氫酶減少,也就是說,從乙醛轉化為乙醛的反應速度降低;同時,乙醇脫氫酶基因型突變,導致乙醇脫氫酶活性增加,也就是說,從乙醇轉化為乙醛的速度加快。這兩個基因突變的共同結果是,中間產物乙醛的非正常積累。如果這兩個酶工作正常,第一步反應產生的乙醛很快就消失了。但是現在,乙醛濃度高了。我想,每個人都知道,乙醛是劇毒化學物質,強致癌劑。
那麽,喝酒以後乙醛積累導致的主要危害為什麽是胃癌,而不是肝癌?這是因為,口腔含有乙醇脫氫酶,酒精到乙醛的轉化是從消化道就開始了。我們知道,很多人不能喝酒,喝酒以後會有頭暈臉紅惡心等症狀,這就是乙醛中毒引起的。所以,對於喝酒以後有反應的人,不要勸酒。飲酒對於這些人的危害可能遠遠不隻是暫時的不適。
當然,從從基因型的分布來說,男女一樣,並無性別差異。但是,就乙醛脫氫酶和乙醇脫氫酶基因突變來說,它們的影響隻有在喝酒的情況下才體現出來。早期,由於日本胃癌高發地區,如秋田,山形,新瀉等都是著名大米產區,有人曾經提出了大米致癌理論,包括鍋巴致癌,熱大米粥致癌等。其實,研究忽視了這些地區也是釀酒業發達的地區。就中國來說,男性喝酒多於女性,農村喝酒高於城市,而中國胃癌發病率的分布完全符合這個規律。
癌症是一個複雜問題,迄今為止我們很難確定引起胃癌的全部原因。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包括了基因遺傳和生活習慣。作為華裔,特別是華裔男性,胃癌是一個突出健康威脅。為了自己和家人,遠離酒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