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精神健康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高興”的人也不在少數,焦慮,抑鬱,狂躁,或是雙向障礙(抑鬱+狂躁)這些名詞大家已經很熟悉,甚至家人和自己正在經曆。根據我的學習和經驗,很多診所和醫生對這些問題診斷模糊,用藥錯誤,非但不能緩解,甚至加重病情。很多人有“抑鬱”,並且服用藥物,希望這個帖子對你有幫助。
如果一個人有持續“不高興”的問題,我們就會想到抑鬱症。但實際上這二者的情況可能相反,導致用藥錯誤。“不高興”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不覺得高興,沒有興致,情緒低沉,精神不濟,思維遲鈍,淡漠。第二種是惱怒,擔憂,頭腦裏持續想令人生氣和憂慮的事物,比如同事的問題,家庭的問題,工作的問題,思維是活躍的,隻是和歡愉的方向相反。二者可以交叉,比如因為憂慮導致情緒低沉。
這樣一分析,你就明白了。第一種“不高興”是真正的抑鬱,即腦活動缺乏,沒有歡愉感。第二種“不高興”實際上是一種狂躁,即腦活動在某些方麵過度活躍,不是外向型狂躁,而是內向型狂躁。如果你是第二種不高興,即內向型的狂躁,醫生往往診斷為抑鬱,讓病人服用抗抑鬱的藥物,不但無效,反而產生更嚴重的後果。這種嚴重的後果,往往解釋為抑鬱藥的副作用,或者重新診斷為複雜的雙向障礙(抑鬱+狂躁)。
抗抑鬱藥物一般的作用是提高腦細胞的活躍度。如果你是第二種不高興,服用藥物後腦細胞更加活躍的想憤怒和擔憂的事情,無法自拔,結果可想而知。正確的治療應該是降低腦細胞的活躍度。自我治療就是改變腦活躍的方向。
本文的目的,就是提醒有相關問題的朋友,當你陷入惱怒和憂慮的情緒中時,要明白主要問題可能是大腦過度活躍的想不開心的事物,應該主動的加以控製。如果自己無法控製,可以借助藥物,但是要謹慎的服用抗抑鬱藥物。
當然,我的觀點你可以參考,但無法替代醫生的觀點,你的醫生也不一定認同。當你去看醫生時,一定要實事求是的說明你的情況,讓醫生有個正確的判斷。
(備注,本人以前是醫學院畢業,後來的職業是科研,現在並不是有行醫執照的醫生。我也有很多煩心事,隻是盡量想辦法解決,解決不了的就盡量不去想,或者來論壇看美食美景和美麗的大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