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

本帖於 2018-10-04 10:29:08 時間, 由普通用戶 fuz 編輯

學經典難呐!

同樣兩個字,在道學、儒學及佛學中的含義大不相同,各“大家”及不同朝代亦有各自的解讀。

“知止”的解釋在上下文思想的連貫性,以及全篇的整體性。

 

道學講“無為”“順應”,乃天子之道,非“常人”之道。(不是“非常道”)

 

儒學更近人性,講“進取”“有為”,鼓勵規勸世人。先秦儒學受道學影響較深,取意“適可(時)為止”。南宋朱熹則解為“知其所當止之地”。後來王陽明則更進一步,隻“知”還不夠,當“知行合一”。現代人大多受後二人的影響較大。

 

佛學則為平民百姓解憂,“知止”相當於“戒”,修定力。

所有跟帖: 

這個“止”才是正解:) -stonebench- 給 stonebench 發送悄悄話 stonebench 的博客首頁 (173 bytes) () 10/04/2018 postreply 10:09:1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