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本帖於 2018-10-04 09:41:33 時間, 由普通用戶 fuz 編輯
回答: 新龜兔賽跑(有點惡心,慎入)stonebench2018-10-04 08:48:54

六證:止、定、靜、安、慮、得。

出自《禮記·大學》,四書五經之一。

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 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未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白話文: 以下部分摘自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058726/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 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誌向堅定;誌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 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 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 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 了這本末始終的啟發,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 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 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 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 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 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 能的!

 

【讀解】 
   
     儒學三綱八目。

所謂三綱,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學》的綱領旨趣,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所謂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既是為達到“三綱”而設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為我們所展示的人 生進修階梯。 縱覽四書五經,我們發現,儒家的全部學說實際上都是循著這三綱八目而展開的。所以,抓住這三綱八目你就等於抓住了 一把打開儒學大門的鑰匙。循著這進修階梯一步一個腳印,你就會登堂入室,領略懦學經典的奧義。 就這裏的階梯本身而言,實際上包括“內修”和“外治”兩大方麵:前麵四級“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內修”;後麵 三目“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間的“修身”一環,則是連結“內修”和“外治”兩方麵的樞紐,它與前麵的 “內修”項目連在一起,是“獨善其身”;它與後麵的“外治”項目連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所有跟帖: 

thanks! -SAR- 給 SAR 發送悄悄話 SAR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4/2018 postreply 09:30:20

Fuz 兄轉的是現代思維的理解,俺不完全讚同。 -stonebench- 給 stonebench 發送悄悄話 stonebench 的博客首頁 (1030 bytes) () 10/04/2018 postreply 09:42:15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 -fuz- 給 fuz 發送悄悄話 fuz 的博客首頁 (990 bytes) () 10/04/2018 postreply 09:56:49

這個“止”才是正解:) -stonebench- 給 stonebench 發送悄悄話 stonebench 的博客首頁 (173 bytes) () 10/04/2018 postreply 10:09:1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