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麽想說話?

有的寺廟對僧人的規矩是,在你說話之前,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1. Is it true? (你說的是真的嗎?)
  2. Is it necessary? (這句話必須說嗎?)
  3. Will it hurt anyone? (說出來會傷人嗎?)
 
用這個標準,我們常人日常所說的話絕大多數都不該說。然而如果要求我們常人遵守這個標準,大多數人都會很不習慣。
 
為什麽人想說話呢?
 
最容易察覺的動機是為提升或者維護自己的形象、地位、名聲。這類動機很容易理解。
 
然而還有很多情況下,人們說話的動機很微妙。比如你上班路上看見一起車禍,或者昨晚從朋友那裏聽到一件稀奇古怪的事情。早上一到辦公室,你就迫不及待地想告訴你的同事。
 
這個衝動似乎和提升自己形象沒有關係,但實際上還是有關係。在這個衝動後麵,你自己都意識不到的動機,是你希望使自己顯得有趣,你渴望他人關注你。而這二個動機,都是源於你對於這樣一種狀態的恐懼:在你所處的那個群體裏, 沒人對你感興趣,沒人覺得需要征求你的意見,沒人想維護你在這個群體裏的利益。
 
人是一種群體性的動物。這種狀態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很可怕的。人們在社交中的絕大多數行為模式,都是被這種潛意識裏的恐懼所驅使,試圖去避免或改善這種狀態。
 
那麽,為什麽有些人話不多呢?
 
話不多的人有二種。一種是因為害羞,他其實很想像別人那樣喋喋不休引人注意,但隻是他心裏有太多恐懼,讓他不敢說。這種人在社交群體裏麵往往是最受他人忽略的。
 
另一種話不多的人則是因為他心裏有peace and serenity(和平和寧靜),少有上麵所說的恐懼。他可以是很風趣幽默的,但他從來不說廢話。別人喋喋不休時他很舒適地沉默,當他說話時則“總是在點子上”,他一開口往往會吸引大家的注意。
 
當心裏缺乏這種寧靜的人和不太熟悉的人在一起時,有時會出現“冷場”,心裏忙著找話茬,好打破這個有些尷尬的沉默。然而心裏有這種寧靜的人,當他沒有必要的話要說時,他可以舒適地進入沉默,而他周圍的人也會感到這種沉默並不尷尬難堪。
 
這種內心的寧靜和無懼不是虛弱,而是一種內在的自信和力量。這種寧靜和無懼有些人生來既得,有些人則不得不通過禪修來獲得。人所有的心理恐懼(看見一條惡狗向你撲來時感到的恐懼是生理恐懼,是好的恐懼)都來源於欲望。對死亡的恐懼來源於生的欲望;對失業的恐懼來源於維持自己身份(我是一個成功人士,我有份好工作和好房子)和生活標準的欲望;而前麵所說的驅使你喋喋不休的恐懼則來源於你維係自己在群體裏的相對地位的欲望。禪修的精髓就是放下所有的欲望。所以禪修會讓你無懼。你無懼了,你的話就少了。
 
因內寧靜無懼而少言的人,周圍的人會下意識地被他吸引,對他有好感。這又是為什麽呢?還是因為人的群體動物的本性。群體動物喜歡聚攏在強壯的個體周圍。動物喜歡身體強壯的個體,比如頭羊、猴王,而人則下意識地靠近內心強壯的人。你感到某人內心的這種強壯完全不是靠你的腦子,你不是經過分析推斷得出結論的。你完全是通過潛意識裏麵的本能感覺到並被其吸引。
 
回到開頭,為什麽寺廟對僧人有少言的要求呢?你想說廢話,但最後決定不說,剛開始時你會很不舒服,因為你潛意識裏的恐懼在驅使你。而當你最終戰勝了這個欲望,養成了不說廢話的習慣時,你就戰勝了你心裏的這一個恐懼。
 
寺院裏麵的所有規矩,終極目標都是幫助修行者消除恐懼和恐懼後麵的欲望。當你完全無欲時,你就完全擺脫了雜念的困擾(因為念由欲生),你就開悟或者離開悟不遠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