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吐納及呼吸訓練
作者:崇仁健氣家體驗中心 物理治療師 黃新傑
氣功和吐納是老祖宗傳下來很久的方法,很多長輩都在練,而隨著科學的進步,現代運動科學研發出呼吸訓練器部分原理就是參照氣功吐納所設計。
自從呼吸訓練器發明之後,我們可以把呼吸訓練看成兩個部分:調整呼吸方式、以及鍛鍊呼吸肌。(以前是沒有訓練呼吸肌肌力的概念)一般人不太會覺得自己需要特別訓練呼吸,畢竟呼吸是本能;但如果說到氣功或瑜珈,大多人曉得是和養生和放鬆緊張、消除疲勞有關。
氣功如果光隻看它的呼吸這個動作,屬於「呼吸方式的調整」,以腹式呼吸為主。深而緩的腹式呼吸能帶動副交感神經的興奮,從而調節人體自律神經平衡、精神情緒壓力、疼痛反應、睡眠、腸胃消化等等與自律神經有關的功能。也就是說通常會去練氣功的人,他們的….
訴求是全身綜合性的保健效果。不同係統的功法加上去(例如太極拳、瑜珈、吐納功),還能增強、促進或帶來更多其它效果。
而呼吸肌訓練器則是透過鍛鍊呼吸肌來增強呼吸能力,這個增強主要來自於橫隔膜的肌力提升,從而改變人體呼吸的機製。提高呼吸肌力對人體最主要好處(同時也是最有感的)在於當人體需要的換氣量增加(運動時、情緒壓力時),我們能更從容的呼吸,減少換氣困難的感覺。
人體增加吸氣量有兩種方式:頻率加快或吸氣加深,大腦的呼吸控製中心則會自動選擇用自己比較「有效率」的方式。橫隔膜力量不高的人,比起提高吸氣頻率,把吸氣加深會需要花他更多力氣,所以每當他的換氣需求量提高時,下意識就會把吸氣次數提高,而喘氣的動作就容易帶出胸式呼吸。就理論上,提高橫膈膜肌力能幫助日常生活維持腹式呼吸習慣,那更大的好處仍在於它同時幫助人們維持運動習慣(透過改善喘氣的感覺)。
由此可知,呼吸肌訓練和氣功走的是不同的路,兩者對健康都有幫助、相輔相成,但呼吸肌訓練能否幫助氣功修行?則需進一步討論。
氣功呼吸法
氣功的訓練(或說養生呼吸法)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靜心,一種是導引。
靜心的重點在於屏除雜念,有打坐過的朋友一定清楚,剛接觸打坐時真的很不容易,腦中念頭像壞掉的水龍頭一樣擋都擋不住,因此其中一個訣竅(法門)是「數息法」,把精神集中在呼吸上,每次吐氣時在心理默念1…2…3…4…,藉此來集中精神。此時注意呼吸隻是一個練習專注的作法,它的終極目標仍在於「靜心」,打坐、禪定屬於此類。
另一類型的訓練「導引」則以觀想呼吸本身為重點,強調吸氣時要感受「氣」如何進入身體、「氣沉丹田」(腹式呼吸),接著吐氣時一部分的「氣」會從丹田進入人體的經絡、循環周天、氣走奇經八脈等等…,這裡的氣不再是空氣,而是代表能量,練氣的同時藉由身體和肢體的動作來更加感受、導引能量的流動,以太極、吐納等為主。瑜珈則介於靜心和導引之間。
總的來說,氣功的調整呼吸和我們的呼吸訓練最大的不同在於意念的控製,這個意念強調的是專注力,以及對自己身體的感受力,和橫隔膜的肌力較無直接關係,我們也就無法判斷氣功和呼吸器訓練哪種比較厲害。
東西方的整合
很多人嘗試過用醫學、解剖學的角度解釋氣功的效用,例如提出理論說明氣的能量其實代表自律神經、心血管係統和代謝係統的交互作用,也用測量腦波的方式說明冥想能透過改變腦波(意識的狀態)來達到深度放鬆,也有好幾篇研究在測量氣功師掌心放出來的氣,實際上是一種電磁波,以遠紅外線的形式釋放出來。
雖然做整合解釋的人不少,但畢竟隻是解釋,無法確切證明兩種係統的關聯。
而有些現象,特別是有關經絡運作、神經反射區以及與氣功有關的特異功能,在傳統醫學領域仍是無法解釋,不加以承認的,這部分被歸類於另類療法(自然醫學),在西方接受此概念的民眾之間非常受歡迎,但很多以理性自居、高學歷或專業知識工作者對此仍是嗤之以鼻。華人地區由於有中醫傳統,多數人是部分相信,或寧可信其有。
總結:
1.氣功目的是調身,呼吸訓練器目的是加強呼吸功能。
2.氣功調整呼吸方式,呼吸訓練器改變(呼吸急促時的)呼吸習慣。
3.氣功呼吸著重在意念,呼吸訓練器著重在肌力鍛鍊。
4.氣功要常練習以保持「覺知、觀照」;透過呼吸訓練器固定練習可維持「肌力」。
坊間常有人詢問至於呼吸訓練對氣功呼吸有沒有幫助呢?
以打坐練氣來看~打坐時要求脊椎要直,平日上班族習慣駝背姿勢,如加上下肢後腿筋緊繃,在打坐時腰腿要用力才能維持打坐的姿勢,如果搭配運用腹式呼吸,呼吸會很淺短很難吸飽,感覺是吸氣很難使力。
如果沒有固定打坐的習慣,要增進打坐時的吸氣順暢度。最基本除了勤練打坐,讓呼吸順應打坐的呼吸,透過呼吸訓練可以有所幫助的。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