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的養生觀念中存在著這樣一種迷思:快樂有益健康,性格不佳的人往往命不長。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長壽老人都是心胸開闊,樂觀豁達的活神仙。中醫裏也有“七情內傷”的說法: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對於重病患者,人們則篤信開朗樂觀的性格有助於恢複健康。
類似的話題在近代西方同樣引起了醫生的興趣。
1974年,美國心髒病學家邁耶·弗裏德曼(Meyer Friedman)在暢銷書《A型性格與你的心髒》中提出,專橫、好勝、急躁且充滿敵意的A型性格人患心髒病風險高於普通人。2001年德國一項跨越30年的整合分析進一步表明,A型性格與心絞痛有一定相關性,但冠心病則與之無關。
與此同時,流行的看法還認為具有C型性格,即習慣性壓抑自己、鬱鬱寡歡的人得癌症概率較高,因此C型也被稱為“癌症性格”。這種觀點究竟有沒有依據?
目前可查的絕大多數研究都傾向於,性格與癌症之間並無關聯。2010年,一項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設計最佳的研究再次證實了這個結論。該研究涉及超過6萬人,跟蹤隨訪超過30年,而且充分排除了吸煙、飲酒以及其他主要致癌因素。不僅如此,性格特征與癌症患者的生存率之間也沒有關聯。
那麽總的來說,神經質、抑鬱和焦慮這類性格到底會不會影響到壽命?
2015年12月發表於《柳葉刀》的一篇論文告訴我們,保持快樂的心境、適當釋放壓力並不能延長你的預期壽命。反過來,壓力山大、整天愁眉苦臉的人也不會更容易得病或死亡,這一結論對於心髒病和癌症死亡率同時成立。
論文作者、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的助理教授劉貝蒂(Bette Liu)認為,這對壞脾氣的人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
論文共同作者、牛津大學的皮托教授(Sir Richard Peto)同時指出,人們之所以認為陰鬱的性格會直接導致疾病,很可能是由於顛倒了因果:正是由於不健康和疾病,人才變得憂鬱無力、壓力重重。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不開心的性格仍然有可能間接傷害健康,比如重度抑鬱帶來的自殘行為,或者由精神崩潰導致受傷風險提高。而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的最大意義,大概在於保障患者的生存質量。
大多數針對癌症患者的心理療法研究就表明,雖然無法延長生存時間,但接受心理治療有助於減輕壓力、焦慮和疲勞等症狀,降低抑鬱症的發病率,顯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品質。
癌症患者常常在確診之後不可避免地陷入悲傷、抑鬱、恐懼或焦慮,然後又因為壞心情不利於病情好轉,而更添一重壓力。這些研究也說明,患者沒有必要逼迫自己樂觀起來,坦然接受負麵情緒才是調整心情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