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化驗項目匯總

來源: 國公 2016-01-18 14:01:54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172 bytes)

糖尿病疾病患者通常都是血糖和尿糖偏高,嚴重的患者會出現後期非常嚴重的症狀,想確診糖尿病或者疑似是要需要通過一些檢查來診斷的並不是根據自己單純的症狀來判斷的很多人不知道去醫院做什麽檢查,做了一堆可能沒有意義,下麵的內容就是糖尿病要做的檢查。

1.血糖

診斷糖尿病的惟一標準。有明顯“三多一少”症狀者,隻要一次異常血糖值即可診斷。無症狀者診斷糖尿病需要兩次異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試驗。

2.尿糖

常為陽性。血糖濃度超過腎糖閾(160-180毫克/分升)時尿糖陽性。腎糖閾增高時即使血糖達到糖尿病診斷可呈陰性。因此,尿糖測定不作為診斷標準。

3.尿酮體

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時尿酮體陽性。

4.糖基化血紅蛋白(HbA 1c

葡萄糖與血紅蛋白非酶促反應結合的產物,反應不可逆,HbA 1c水平穩定,可反映取血前2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判斷血糖控製狀態有價值的指標。

5.糖化血清蛋白

血糖與血清白蛋白非酶促反應結合的產物,反映取血前1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

6.血清胰島素和C肽水平

反映胰島β細胞的儲備功能。2型糖尿病早期或肥胖型血清胰島素正常或增高,隨著病情的發展,胰島功能逐漸減退,胰島素分泌能力下降。

7.血脂

糖尿病患者常見血脂異常,血糖控製不良時尤為明顯。表現為甘油三酯、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降低。

糖尿病疾病的檢查就是以上的這幾個項目,通過這些檢查就可以很明確的檢查糖尿病疾病,希望大家都能夠通過文中詳細的介紹有細致的解,懷疑自己是否患上糖尿病的時候就可以去醫院先確診,不要猶豫不決的耽誤病情或者影響自己的心情。

診斷為糖尿病後還需要做哪些檢查?

太全了,診斷糖尿病前後需要做的化驗項目匯總

糖尿病可以導致心、腦、腎、眼、神經等多器官損害。因此,在確診糖尿病以後,還應進一步全麵檢查,明確是否合並高血壓、血脂紊亂、肥胖以及其他代謝紊亂。隻有徹底了解這些問題,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針對性治療。

①全天血糖檢查:包括空腹、三餐前、三餐後2小時、睡前及淩晨3:00血糖,這對了解患者全天血糖的變化規律、指導臨床用藥具有重要意義。

②糖化血紅蛋白:隨機血糖檢查受各種偶然因素影響比較大,而糖化血紅蛋白則不受其影響,它能客觀準確地反映近2~3個月內的總體血糖水平,另外,它還是預測糖尿病慢性並發症的一項重要指標。

③胰島功能檢查:目的是了解患者胰島B細胞的分泌功能以及是否存在胰島素抵抗及高胰島素血症,從而指導臨床用藥。

④血脂及血黏度:患者往往同時合並脂代謝紊亂及高血液黏稠度,這些都屬於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與糖尿病的心腦血管並發症直接相關,因此,應當及早檢查、及早發現、早期幹預。

⑤血壓:大約半數患者合並有高血壓,糖尿病合並高血壓比單純高血壓預後要嚴重得多。因此,對患者的血壓控製要更加嚴格,一般要求控製在130/80mmHg以下,對已出現蛋白尿者,要求血壓控製在125/75mmHg以下。

⑥肝腎功能檢查:因 為藥物都必須經肝、腎代謝,所有的毒副作用都會對肝腎功能有影響。如腎功能異常,磺脲類藥物要選擇格列喹酮(糖適平),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要選擇苯那 普利(洛汀新)、福辛普利(蒙諾)等雙通道的藥物(雙通道的藥物是指可同時經肝、腎排泄的藥物,對腎功能影響相對比較小)。如果肝功能明顯異常,應禁用雙 胍類及噻唑烷二酮類胰島素增敏劑,最好改用胰島素治療。

⑦眼科檢查:了解有無視網膜病變及白內障、青光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早期往往沒有症狀,晚期則沒有良好的控製方法。部分患者有可能需要進行玻璃體切割手術。所以,患者初診時就應做眼科檢查,以後每年複查,對比觀察病情有無發展,絕不能等到眼鏡看不清楚時才去查眼底。

⑧神經科檢查:通過神經肌電圖檢查,可以早期發現周圍神經病變;還應做自主神經方麵的相關檢查。

⑨其他特殊檢查:主要包括心電圖、心髒彩超(了解有無冠心病及心功能不全,是否需要給予抗凝、擴張冠狀動脈等藥物治療)、下肢血管超聲及造影(了解是否有下肢動脈硬化、斑塊或狹窄)、胸部X線片(明確是否同時合並肺部感染或肺結核)、骨密度檢查(了解有無骨質疏鬆)等。轉帖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