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膜炎病人皮膚出血點的秘密

來源: 越王 2015-07-25 18:00:1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940 bytes)

腦膜炎病人皮膚出血點的秘密


很多年前還在小學的時候,每年春夏之交,上海會有流行性腦膜炎流行。為預防患腦膜炎,學校裏會給我們喝中藥,還會給我們的鼻子裏滴一種藥,說是可以預防腦膜炎。我們每天也惴惴不安,唯恐得了腦膜炎。因為得了腦膜炎,據說腦子就不好使了。那些讀書不好的小孩常常綽號就是“腦膜炎”。

 

一天,小學時最好的朋友名叫茄鉤的來告訴我一個他在醫院發現的秘密。他說,一個人生了腦膜炎後,皮膚上會出現一些小紅點,護士發現了,就對這個小紅點用筆一點,如果紅點周圍出現一個紅圈,就證明這個人有腦膜炎。還有一個症狀是腦膜炎的人脖子僵硬,在下巴和脖子之間放一張紙,低下頭,下巴和脖子能夾住紙,說明沒有腦膜炎,夾不住,說明脖子僵硬,腦膜炎了。順便說一下,茄溝可能經常跟他家大人去醫院,我小時候的很多有關醫學的知識都是他告訴我的。我對他說的非常相信。

 

於是,那些天我天天做2件事,一是拿一張紙放下巴下麵夾,一是在身上找紅點。幸虧紙每天都被夾住了,紅點也沒出現。自然腦膜炎也就沒有生。

 

長大後我碰巧學的是醫,得以知道脖子僵硬是腦膜刺激征,紅點是感染時的出血點。但是,卻始終沒弄明白,為什麽用筆點了後周圍會出現紅圈,生理課病理課傳染病課都沒講到。這個機理,一直到我畢業後在急診室工作,親眼看見護士操作,才明白為什麽。

 

哈哈,賣個關子,這裏很多都是資深醫生,猜猜是什麽原理?明天公布我看見的機理。

 

 

 

所有跟帖: 

今天壇子裏冷清,貼個閑貼 -越王- 給 越王 發送悄悄話 越王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25/2015 postreply 18:00:56

我發現不論是QQ,還是微信,平時象開了鍋,一到周末,這裏的黎明就是一片靜悄悄。 -紅霏- 給 紅霏 發送悄悄話 紅霏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25/2015 postreply 18:25:28

可能這裏,和你的威信群,都是媽媽們多,周末都忙家裏事去了。你到那些男人為主的壇子看,照樣興旺 -越王- 給 越王 發送悄悄話 越王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25/2015 postreply 18:53:07

有道理! -紅霏- 給 紅霏 發送悄悄話 紅霏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25/2015 postreply 20:39:05

亂猜,加重微血管破損?加重血液滲出? -欲千北- 給 欲千北 發送悄悄話 欲千北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25/2015 postreply 23:03:21

記得全名應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細菌感染,最初用黃胺類,以後普及抗生素。與乙腦不同, -大江川- 給 大江川 發送悄悄話 大江川 的博客首頁 (98 bytes) () 07/26/2015 postreply 00:11:14

對,乙腦是病毒感染 -越王- 給 越王 發送悄悄話 越王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26/2015 postreply 08:17:11

謝謝各位參與猜測。為什麽那些出血點用筆一按,周圍會出現一紅圈的機理是 -越王- 給 越王 發送悄悄話 越王 的博客首頁 (418 bytes) () 07/26/2015 postreply 06:35:55

哈哈,笑一笑,10年少 -越王- 給 越王 發送悄悄話 越王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26/2015 postreply 07:32:38

真的假的?誰會用紅筆作記號,又不是批試卷,醫院裏都是用黑筆的,據對要與血色分開的。 -betadine- 給 betadine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26/2015 postreply 09:15:45

親眼看見 -越王- 給 越王 發送悄悄話 越王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26/2015 postreply 09:18:19

太不專業了。 -betadine- 給 betadine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26/2015 postreply 15:50:1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