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挑選適合自己的跑鞋?

跑步鍛煉,一定要挑選一雙適合自己的跑鞋。為了取得最佳效果,其實不同款的跑鞋是針對不同腳型,不同跑步習慣專門設計的。並且,穿上跑鞋後真跑時的效果和在商場裏走幾步的感覺可能會非常不同。如果買跑鞋時還僅僅是關心外觀、品牌,或者隻是在櫃台前走幾步就決定了一雙鞋是否合適,那就老外了。


一雙好跑鞋,最重要的是看鞋的設計是否適合自己的步態,可以保證自己在跑步過程中內翻角度正好,可以把地麵衝擊力均勻的分散到整個腳掌。所以,買跑鞋的最關鍵環節是弄清自己跑步時內翻(pronation)程度。


什麽是內翻?


人在步行或是跑步的時候,正常的腳應該是腳跟外側先著地,然後腳跟到腳尖依序著地,最後腳尖離地。在這個過程中,腳掌還會有一個向內稍微翻轉的動作(pronation)。最佳的翻轉是向內15度左右。這樣的翻轉角度,會保證前腳掌彈起離地時,所有的腳趾都均衡受力,可以最大程度均勻分散地麵衝擊力,初始腳弓適度地下陷和拉長,自然吸收衝擊震蕩,避免運動傷害。


可是,不是每個人都有正常腳型的。有些人會足內翻不足(underpronation),導致前腳掌彈起離地的動作隻是由腳掌外側小拇指周圍的少數腳趾來完成,所有的壓力都集中在腳外側麵小塊麵積上,導致受到地麵過多的衝擊力。另外一部分人相反,可能內翻過度(overpronation),前腳掌離地動作主要由大拇指周圍少數腳趾完成,所有壓力集中在腳掌內側的小塊麵積上,導致腳踝關節和韌帶承受過大的壓力,容易扭傷。


要確認自己跑步時的內翻程度,最準確的辦法當然是去運動門診,通過專業分析跑步錄像等方法來確認自己的跑步步態。但是,作為業餘慢跑者,我們還有兩個也相對比較準確的免費方法:


第一個辦法是做濕腳測試。


把腳打濕後光腳站在地板上或者紙板上,通過觀察自己的腳印形狀,就可以發現自己的步態。如下圖:


Wet feet test


 另一個辦法是觀察舊鞋右腳鞋底的磨損分布狀況來確認自己的內翻程度,如下圖:


Pronation


知道自己跑步的內翻狀態後,就可以有的放矢地挑選運動鞋了:


內翻不足(underpronation),以及正常內翻:應該選避震型跑鞋(cushion shoes)

正常內翻至中度過度足內翻(moderate overpronation):應選擇穩定型跑鞋 (stability shoes)

嚴重過度足內翻(severe overpronation):應選擇運動控製型跑鞋(motion-control shoes)


從上麵看,正常內翻的人既可選擇避震型,也可選擇穩定型。一般體重較輕,運動量不大的正常內翻跑步者,可選擇避震型跑鞋;對體重較重,或者運動量較大的正常內翻跑步者,應選擇穩定型。


以上的型號挑對了,挑鞋的問題就解決了大半。在此基礎上,幾乎每個跑鞋的大牌廠家都會在以上三種基本鞋型的基礎上,再推出一些進一步細分針對特殊人群的產品,例如適合比賽用的的高效型(High Performance),適合希望充分利用人體自然減震功能的簡略型(Minimal)等等。大家可以在選購是向店員谘詢具體情況。


另外,還要提醒大家:


買鞋都是為了穿,買跑鞋是跑步時候穿,所以,挑選跑鞋最好能夠穿你平時跑步時候穿的襪子,這樣在鞋的尺碼上就能夠比較準確了。


買跑鞋最好比你平日穿的鞋子大半號或者大一號。有時候,你感覺鞋有些緊,店員犯懶,告訴你隻有這個號碼了,說穿穿就鬆了。這時,不要相信這種說法,因為緊的鞋永遠比鬆的鞋緊。跑步穿緊的鞋子(除了比賽用短跑鞋)對腳部會造成額外的壓力,時間長了容易疲勞,或者造成身體各部分產生疼痛。試鞋的時候,要保證在綁緊鞋帶後,腳後跟和鞋之間還可以插得進一根手指。


買跑鞋一定要試兩隻腳,而且要耐心的把鞋帶全部係好之後,站起來行走和做一些動作,感覺一下。一般,大腳趾既不要感覺擠,也不要感覺壓力。後腳跟在抬起的時候鞋子不能晃動或者滑動,當鞋帶係好後,足弓和腳麵部位應該正好緊貼著鞋子,不能鬆動,這樣才能算大小合適的跑鞋。


目前,很多商戶都承諾3個月內如有問題包退換,應該了解清楚質保退換條款,如果有問題,就一定要來更換。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