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人還在爭議著中醫是否科學,卻不知在國際上,中醫陰陽學說已在現代醫學界中風靡,成了西方科學家們的寵愛。讓事實說話,望大家能一起嗬護中華民族的瑰寶,自敬,自愛,自信,自強。
陰陽學說是中醫學的理論精髓實質,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和現象對立消長,依存互根,動態平衡的概括。
近三十多年來陰陽學說在現代醫學中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特別是隨著現代分子生物醫學的迅速發展,陰陽學說不僅開始為眾多的生物科學家們所接受,而且成了他們理論工具的時尚。他們將陰陽學說運用在現代醫學包括分子生物醫學的各個分支領域,用來闡述和分析醫學生物界各種的生理功能調節和病理的變化,從而在更高的層次歸納總結生物體內的機能活動,組織結構及其內穩態的相互關係,並為科學研究提供前瞻性的理論指導。
陰陽學說在現代醫學中的興起
陰陽學說在現代醫學中興起,應當追溯到六十年代中期,美國範德比爾特大學Sutherland EW 教授發現了cAMP(環腺苷酸)作為細胞內的第二信使調節細胞的生理活動與物質代謝,而於1971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接著Goldberg ND教授在1975年代發現了cAMP與cGMP(環磷酸鳥苷)通常呈拮抗性,有共同參與調節生物細胞的作用,首次提出了細胞功能調節的“陰陽學說”假設。他認為這種拮抗調節作用可以用“陰”和“陽”兩詞來概括。這一觀點引起了許多學者的興趣,生物醫學界相繼發表了不少有關cAMP和cGMP的這種拮抗性調節與陰陽對立消長的學術論文。
可以說七十年代生物醫學界“陰陽學說”觀點的提出,奠定了陰陽學說在現代醫學中運用的基礎,說明陰陽學說已開始為現代醫學生物科學家們所了解和接受。此後在八十年代,科學家們試圖將陰陽學說運用於醫學各個領域。其中1986年Marx JL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細胞生長調控的陰和陽”,可以說是陰陽學說第一次在世界頂級科學刊物上被得到了認可,確立了陰陽學說的科學性,及在現代生物醫學中的運用價值。
陰陽學說在現代醫學界再次引人注目,成為時尚,是1991年Shi Y, Seto E, Shenk T 等幾位科學家,他們驚喜地發現了一種鋅指類細胞轉錄調節因子,該基因是一種啟動子結合蛋白,在核酸的轉錄啟動及調控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控製細胞的增殖,生長,和DNA損傷的應答,特別是在許多生物體中它對基因的調控,具有激活或抑製的雙重轉錄活性。因此,這幾位科學家決定將此啟動子結合蛋白命名為“陰陽1”基因,簡稱“YY1”。他們的科研成果也很快地被發表在世界頂級醫學科學雜誌《細胞》和《自然》上,同時引起了醫學生物界極大的反響。“陰陽1”基因對揭開基因是如何啟動,生物體是如何調控其蛋白的轉錄、翻譯和合成的,起到的很大的幫助。在這二十多年中,醫學科學家們對於“陰陽1”基因的研究一直興趣未減,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進展。並且還發現了“陰陽2”(YY2)基因。
據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生物信息中心網資料統計,在2000年度中,關聯到陰陽學說的生物醫學論文還不到50篇,而僅2013年度中,有關陰陽學說論文已經超過了400篇。難怪瑞士的一位心血管病專家在他的醫學論文中稱:“陰陽是一個正在全世界風靡的中國概念。”
陰陽學說闡述生物體內穩態的相互關係
隨著半個世紀以來,分子生物醫學研究日新月異的發展,技術手段的更新,大量新的基因被不斷地發現。科學家們在超微觀的生物研究過程中,仿佛有一種“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的感覺,他們深深地意識到在研究的一定階段,必須超越狹小微觀生物的範圍,從宏觀的角度來認識生物的生命現象的真相與全貌,避免其片麵性。當然,陰陽學說又成了科學家們的首選工具,特別是在醫學綜述和述評論文中常常被引進了陰陽學說。(考慮到太專業性,後文略)
陰陽學說描述生物體內互相對立的製約關係
以往醫學界描述生物體內互相對立製約的關係,總是用正負,相反,相對,升降,促進和抑製等詞匯來形容。可是,當西方生物醫學家們了解到陰陽的深刻內涵後,他們意識到沒有任何詞匯能比陰陽更言簡意駭,來描述生物體內的生命本質現象的基本特征。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現代醫學,包括分子生物醫學運用陰陽作為主題詞的論文就有千餘篇,而且有不斷上升趨勢。
陰陽學說分析生物體內動態變化的規律
和中醫認識人體生命現象的本質一樣,生物醫學家們也認識到了內環境的平衡是健康的基本保證,同時也觀察到平衡不是絕對的和一成不變(static)的,而是相對的和動態變化(dynamic)的。一旦人體內的這種動態平衡被破壞,就將會產生各種疾病。他們指出“令人驚奇的是,這種古代的中醫陰陽學說在探討疾病是如何發生的,卻現在被證實在分子水平上”。(後文略)
利用陰陽學說研發新的生物療法
正如前麵提到的那樣,科學家們不僅利用陰陽學說的原理來製造不同的病理模型,近年來還設想根據陰陽學說原理來開發和研製新的製劑。瑞典的腫瘤分子生物學家Larsson LG和Henriksson MA 最近發表了關於“在腫瘤生長中腫瘤蛋白Myc的陰陽功能及以此為目標的療法”的論文。文章回顧了Myc基因家族在控製正常細胞增殖,生長方麵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分析了Myc基因一旦在失控的情況下表現出陰陽兩方麵的特征。
結語
以上圖表隻是大量文獻中的幾幅,讓大家有個直觀的印象而已。
中醫是以陰陽總綱為宏觀,以寒熱,虛實,表裏為亞宏觀,而以髒腑和六經辯證為次宏觀, 同時以五行和經絡為縱向聯係,形成了中醫獨特的整體統一的網絡(network)理論體係;現代醫學以肉眼大體解剖為次宏觀,以光鏡和細胞學常規技術為微觀,而以電鏡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為超微觀,同時以神經血管為縱向聯係,形成了西醫的理論體係。隨著分子生物研究的不斷深入,雖然人體生命現象還遠遠沒有完全被揭示,但現代醫學的理論體係已變得越來越臃腫龐雜,且彼此間缺少整體統一性。這時如果還沒有一個宏觀的科學理論來加以總結深化提高,那將變得雜亂無章,他們渴望能有一個超越微觀的宏觀整體統一動態平衡的網絡理論體係。因此,古老而充滿科學哲理的陰陽學說很快就成了現代醫學界的“新寵兒”,生物醫學界“驚奇”地將它運用到了各個分支領域。正如兩位英國的教授在醫學論文中讚美的那樣,“陰陽概念提供了一個智慧的架構,它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的科學思維,特別是在生物學和醫學領域 。”
我們也清楚地看到,陰陽學說在現代醫學中的運用才開始不久,對陰陽精髓的理解還有待於進一步升華,許多論文還隻是浮於表麵,甚至有些人“錯誤的運用或濫用也並不奇怪 。” 目前從總體來看,關聯到陰陽學說的生物醫學論文主要還是以非華人作者為主,因此擺在我們全球華人麵前的重要課題是如何抓住這個契機,樹立自信性,海內外中西醫共同給力,將陰陽學說更好地融入生物醫學界,“屆時我們將在細胞生物學的基礎之上完全揭開動態陰陽的奧秘。”
但看到近來一直有人在反對中醫,認為中醫不科學,中醫本身也信心不足;另一方麵,國內分子生物醫學界的科學家希望趕超世界水平,但國外的科學家們卻津津樂道地研究著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來尋找突破口。這些極大的反差使得我不得不用心來完成這篇文章。
最後再提供一些參考文獻:
“陰陽是一個正在全世界風靡的中國概念。” 引自Cook S.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nitric oxide and oxidative stress: the "Yin-Yang" effect--a Chinese concept for a worldwide pandemic [J]. Swiss Med Wkly. 2006, 18, 136(7-8):103-13.
“古代的哲學家們早已知道了健康的本質就是平衡,但其所代表的機理是複雜的,以至數千來,我們還一直在試圖回答著同樣的問題。” 引自Aikawa M. The balance of power: the law of Yin and Yang in smooth muscle cell fate. Is YY1 a vascular protector? [J]. Circ Res. 2007, 20, 101(2):111-3.
“令人驚奇的是,這種古代的中醫陰陽學說在探討疾病是如何發生的,卻現在被證實在分子水平上” 引自Dai MS, Jin Y, Gallegos JR, et al. Balance of Yin and Yang: ubiquitylation- mediated regulation of p53 and c-Myc [J]. Neoplasia. 2006,8(8):630-44.
“陰陽概念提供了一個智慧的架構,它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的科學思維,特別是在生物學和醫學領域 。” 引自Dutt T, Toh CH. The Yin-Yang of thrombin and activated protein C [J]. Br J Haematol. 2008, 140(5):505-15.
“屆時我們將在細胞生物學的基礎之上完全揭開動態陰陽的奧秘。” 引自Zhu X. Seeing the yin and yang in cell biology [J]. Mol Biol Cell. 2010, 21(22): 38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