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風濕病醫學會:痛風傷心腎 增死亡風險
據報道,這項“台灣痛風與高尿酸血症2013診治指引”經風濕病醫學會多位專家製訂,並獲得糖尿病醫學會、家醫科醫學會及內科醫學會等共同推薦。風濕病醫學會今天也召開記者會,提醒島內民眾別再把痛風當小病,輕忽痛風所潛藏的共病危機。
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林孝義表示,很多人誤以為痛風不是什麽大不了的疾病,不過隻是關節發炎、紅腫熱痛而已,但越來越多研究發現,高尿酸血症不但是代謝症候群的重要指標之一,更會提高心血管疾病、腎髒病變的機率。
研究顯示,高尿酸血症為全死亡(all-cause)與心血管(CVD)死亡的獨立危險因子,血清尿酸濃度每增加1mg/dL,危險性約增加8%至13%;且男性痛風患者發生冠心病機率約增加60%,發生心絞痛的風險更是非痛風病患的2倍。
林孝義說,最新版指引建議,民眾隻要尿酸濃度超過9以上,一定要治療,不僅如此,有家族病史、曾尿路結石的高危險族群,也要當心,減少嘌呤攝取加上藥物治療,才能減少痛風發作,更可避免並發症。
痛風患者在過年期間也不必望美食興歎,因為根據最新版指引,包括:海參、海蜇皮、各種豆類蔬果、牛奶、紅酒等,一般民眾印象中的“地雷”食物,其實不會增加痛風發作機會。林孝義也替豆製品洗刷汙名,多項研究發現,以豆製品為主食的出家人根本很少罹患痛風。
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台中榮總教學研究部主任陳得源說,嚴格的飲食控製很難降低血清尿酸值,偏偏許多痛風患者,隻要關節不腫、不痛就停止服藥,誤以為靠飲食控製就可以不用治療,甚至誤信坊間偏方,反而導致病情更加嚴重。
陳得源提醒,預防痛風發作最好的方法就是遵照醫囑,定期回診檢測血清尿酸值,減少攝取啤酒、烈酒、海鮮、內髒、含果糖飲料等含高嘌呤食物,加上適當藥物治療,才能遠離痛風複發及心血管死亡共病的危機。
風濕病醫學會並提出“1治保6”守則,“1治”:一發生痛風即投醫,肝腎功能不全者更須審慎評估一線用藥的適用性;“保6”:使用降尿酸藥物,追蹤控製血清尿酸降至6mg/dL以下,預防痛風複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