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隊時生產隊搞副業,其中之一就是生產醬色。我本人是生產隊養豬的,沒親自下手做醬色,但全過程是看過的
最重要的料是澱粉酶(催化劑),從上海的某紡織廠搞來的(插隊組成員的父親是那個廠子的老工人,我們隻要一點點,大概幾十斤,就夠用很久)。這個有點像現在貿易戰裏的稀土,缺了這個點石成金的料啥都幹不成。
第二重要的料是尿素。當地人這個尿字念“sai”,普通話就是是“尿”(名詞念“sui”雖)。當地人的讀音“尿尿”是niao-sai,第一個尿是動詞,第二個尿是名詞,念法不一樣,很講究。
量最大的材料是紅芋幹,就是紅薯幹。安徽淮北農村的都知道這個。
1. 支一口大鍋,能盛百斤紅芋幹那麽大的,加水加紅芋幹煮爛成糊狀;
2. 加一點澱粉酶,立馬煮爛的紅芋幹就變成了糖稀(糊狀澱粉變成了液化葡萄糖);
3. 加許多尿素,用鐵鏟不停地炒動 --- 慢慢變成深色的焦糖(大家做菜的都知道這個是 caramel)。這時要非常小心,過頭了就焦掉了廢了,不到火候濃度不夠賣不了。
這個深色的焦糖就是醬色,所有調製紅醬油(至少當時中國)都加了這種醬色。我們去賣醬色時收購方用一個玻璃球測比重。比重不夠的不收,夠格的越重價錢越高。
根據 百度百科 描述,這個工藝稱為“有胺伴隨下的美拉德反應”,尿素就是美拉德反應裏的胺
https://item.jd.com/10114208953568.html
最近參觀美國啤酒廠,看到了如上久違的比重計(密度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