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rly Medicine-治未病,心理健康

繼續學習和分享Peter Attia的Early medicine, 跳過幾個章節,直接到了最後的心理健康這部分。前麵的運動,營養,睡眠都有過係統的學習了,心理健康這部分,還沒有,沒有專門讀過什麽書,所以好奇心超強,這兩個月就搞這塊吧。前半年,研究睡眠,更年期,可以先放一下了。

Peter對心理健康這一塊特別重視,他絕對代表當今一批人,是眾人眼裏的high achiever,非常成功,但是自己卻感覺一點也不快樂,每個目標都實現了,但是卻越來越恐慌和有壓力。看著Peter,你就能感覺到緊張和沉重,沒有一點輕鬆感。如果身體健康了,生命長久,但是每天都機器人一般的去健身,去做各種routine, 沒有樂趣,沒有激情,那健康長壽有什麽用呢?這一類健康博主都有這個問題,日子過得一點也不好玩。Peter自己也明白,他明確指出:
–隨著年齡增長,多數人的幸福感增加,心理健康越來越完善,而不是象其他係統那樣無一例外地衰退。所以如果能注意投資情感健康,無論老了以後境遇如何,都能內心平靜喜樂,無怨無悔地離開這個世界。這樣的景願豈不美好。
–那怎麽定義情感健康呢,答案是無法定義,這方麵沒有Vo2 max測量,沒有血液指標。但是有兩個方麵:第一你自己感覺怎麽樣,第二你周圍的人感覺怎麽樣。這兩方麵都好,那就差不到哪裏去了。我現在喜歡的感覺是:平靜,有希望,好奇,踏實,安穩。希望我周圍的人的感覺是:溫暖,有支撐,有趣,好玩,好奇,有動力。
--Paul Conte這位心理醫生提出:情緒健康表現在:1. 管理情緒的能力,2. 有和他人溝通,建立緊密聯係的能力,3. 一直有很強的使命感 (emotional regulation, ability to connect, out to be there to relate and connect, purpose and contribution)
–如果一個人易怒,容易傷感,社恐,這些都是情緒管理能力障礙的表現。有些情緒本身不是壞事,比如一個醫生能夠體會到病人的疾苦,可以共情是好事,但是如果他/她下了班,還不能擺脫這些情緒,那就會負麵影響到自己和身邊的人。以前,媽媽來我這裏住的時候,就會抱怨我每天繃著臉,可能就是一種情緒調控的問題了。
–有的職業比較容易保持“使命感”,用我自己舉例子,以前做過科研,碼農,現在做臨床醫生。在當醫生的10幾年是最容易每天都精神抖擻地上班,工作10幾個小時也不疲倦的生活。如何不依靠工作來保持這種動力和存在感,我還在探索。
–一個人心理更健康,他/她和身邊的人的關係都會更好,而且有能力夠建立起非常親密的關係,這樣的關係產生oxytocin-促產素荷爾蒙,讓我們有強烈的幸福感和生命力。
–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 情感係統(limbic system)總是會勝過理智。那些不太有利(maladaptive)的情感往往是以往的創傷造成,有小創傷和大創傷. 這些創傷表現在,藏在心裏的那個聲音,比如有個聲音在說“你現在還不夠好;你需要再做這些這些才可以;你上台講話顯得很傻,笨嘴拙舌;你很孤獨,很寂寞;如果不努力,你就會失去今天的所有,等等”。
–在與人溝通這方麵,我最近體會到的一個進步是和與自己不一樣的人溝通,共情,建立緊密的關係。比如,我雖然自己不吃甜食,在親人過生日的時候也會享受給她/他買蛋糕的快感;雖然我有的病人手上一把健康(抽煙喝酒)爛牌,我也能和他/她攜手翻盤(而不隻是公事公辦);對家裏的小輩格外的關照。包括對“三觀”這事的看法,我越來越接受和我三觀不一致的人和事,隻要這個事,這個人和當時的那個我有交集,我都會珍惜那段共識和共事-此為緣分。

ref: Trauma Stewardship: An Everyday Guide to Caring for Self While Caring for Others, by Paul Conte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他這本書我從頭到尾讀完了 -田牛妹1- 給 田牛妹1 發送悄悄話 (135 bytes) () 09/14/2024 postreply 13:46:58

我喜歡聽他的podcast “Drive” -chunjingjing- 給 chunjingjing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9/15/2024 postreply 11:11:0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