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聖人孔子的《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由於它誕生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因此,《論語》的文辭不是很容易讀懂。但是,《論語》中也有一些語言非常的通俗易懂,比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尤其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一句,其行文的習慣與現代人幾乎一樣。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意指如果沒有長遠的規劃,就必定會有馬上到來的麻煩。因此,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提前規劃許多事情,比如小到度假出行,大到人生目標。那有人規劃過自己活多長嗎?
對於壽命,我們絕大多數人不會用規劃這個詞,而是去期望。現在中國人的人均壽命是80歲,因此大多數人覺得活到80就夠本,活到85就賺了,要是能活到90那就更好了。
如果麵試官聽到找工作的人期望的年薪是十萬時,立馬就微笑著點頭答應了。這時,麵試者的心裏會不會在想:“我靠!要低了”。那我們期望活到85、90歲是不是也同樣是要低了呢?
其實,我們對壽命的期望值有點保守是有曆史原因的。
考古專家們根據古屍骨和古籍記載,大致推測出漢朝的人均壽命是49歲左右,三國時期是39歲,唐朝是43歲,宋金時期是41歲,元朝是36歲,明朝是46歲,而離現在最近的清朝隻有31歲。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中國人的人均壽命穩步提高,到1981年時就已達68歲。現在中國人的人均壽命雖然已位居世界前茅,但也隻有80歲。所以,活到85、90歲應該是個合理的期盼。
從這些考古數據中可以看出,人的壽命取決於許多因素。有的因素是客觀存在,且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比如,一個人若不幸生在元朝或清朝這種外族入侵的時代,那他死於戰亂、饑餓、瘟疫等因素的幾率大增。而生於漢朝、唐朝和明朝這些穩定時期的人壽命則會長一些。
除了這些客觀原因以外,影響壽命的因素還有些是主觀的。比如,一些處於社會頂層的王公貴族他們可能會夜夜笙歌、以酒代漿,同時還要照顧後宮的三千佳麗。在這些主觀因素的加持之下,有的人剛登上皇位不到半年就依依不舍地去閻羅王那兒報到了。
因此,我們這裏討論的“人到底能夠活多長?”這個問題,是排除了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之後的自然壽命。這是個正兒八經的科學問題。
科學家們通過多年的科學研究和觀察發現,人和動物的自然壽命是由細胞中的基因控製,並與其生長期、成熟期和細胞分裂的次數密切相關。
他們的研究表明,人和哺乳動物的自然壽命大致應該為生長期的5--7倍、性成熟期的8--10倍。比如,馬的生長期是3--4年,性成熟期是2--3年,其壽命則是15--30年。而人類的性成熟期是14--15年,生長期是25年,那麽我們應該能夠活到112--175歲左右。
世界上大家公認最長壽的人是法國的Jeanne Calment,她在1997年去世時122歲。自她之後,現在世界上還活著的最長壽的人是118歲的日本人Kane Tanaka。
另外,《黃帝內經》也說:“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可見在遠古時期,也有許多懂得養生的高人活到了一百多歲。
總之,我們人類的自然壽命至少應該在100歲之上。
由此可見,我們在期望自己的壽命時,應該大膽地往上提一提。就像《孫子兵法》中說的:“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壽命的期望值是85歲的話,那很可能連80歲都活不到。而那些想活到100歲的同學,就應該把期望值提到120歲才行。
但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百歲老人又是少之又少,比如,中國14億人口,隻有7千多百歲老人。這說明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滿足自然壽命的實驗條件,也就是說,沒有幾個人能象草原上的駿馬那樣以自然之道過完一生。
比如說,在電燈被發明之後,我們就再不用日落而臥了。而當人類創造了電腦、手機、社交媒體後,熬夜刷劇那更是司空見慣。這種進入現代社會之後,影響人類壽命的各種主客觀因素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如果我們不能理解各種因素對身體造成的危害,並且在生活中加以預防,我們就是把自己的壽命期望值提到200歲也於事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