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理貫通:平衡調節

人體功能之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調節。通過調節,使千變萬化的各種功能不至於過高(亢進),或過低(不足),以達平衡。 所謂“陰陽平衡”。

以內分泌為例:甲狀腺功能過高(甲亢),過低(甲低)。 以血液流動為例:出血或凝血失控,亦為血液流動兩個極端的失衡。 以情誌為例,也不能亢奮或抑鬱。千萬個例子數不盡。
我的理解是:平衡,不是簡單的“中庸”。 平衡,是動態平衡,是主動的調節(幹預), 使失衡狀態恢複健康。中庸,似乎有一點拘謹,被動,中規中矩。
失衡,不僅在疾病中可以出現,而且可以在治病過程中出現。 如補液過多造成心衰/肺水腫,利尿過度造成脫水。抗菌素過用造成耐藥和新菌種的過長。 中醫用寒熱藥物過度造成對立的寒熱轉化。等等。
當然,由於治療造成的失調,並不都怪治療本身。 比如甲狀腺癌,切除術後的甲低,是可以預測的,也可以補救的(補充甲狀腺素)。
學習過程中,試舉一個中西醫都“貫通”的器官來描述一下平衡調節的概念,肝。
中醫說:肝,是人體的“將軍”,管“罷極”。 它要在關鍵時刻下命令,定方向。是一典型的調節髒器。 它幾乎調節我們全身(生殖/內分泌/月經,氣(機)血(液),情誌,消化/脾胃,寒熱)。  中醫大家李士懋在描述《傷寒論》裏的厥陰篇中,列出那些複雜的“寒熱錯雜/轉化,陰陽轉變”,就是用“肝”為厥陰之髒為主角的。好,本人是西醫出身,兼學中醫的,就此打住,以免誤導。
西醫的肝,確實是一典型的“陰陽調節”器官。 僅取血液病一個例子。血液的正常流動,除了血管要暢通無阻以外,還有兩個重要的因素:凝血和抗凝血因子的(陰陽)平衡。 前者過多/過亢,就會造成過凝,導致血管堵塞;不足(過低),就會造成出血。 後者的功能,和造成的失衡,正好相反。 同一肝髒,既產生凝血因子,又產生抗凝因子。奇妙吧?人要維持正常的血液動態平衡,就是要靠凝血/抗凝因子的量與功能的平衡。任何一方出現差錯,平衡便被打破,要麽出血,要麽血栓(凝血),甚者,出血/凝血兩者同時出現。 可見,這“陰陽平衡”多麽重要! 
陰陽平衡,無論中西醫,都是“醫理貫通”的。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