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細胞數量劇增的原因與炎症風暴

白細胞數量劇增的原因與炎症風暴


1,什麽是白細胞?

白細胞是人體血液中非常重要的一類血細胞。白細胞在人體中擔負許多重任,它具有吞噬異物並產生抗體的作用、機體損傷的治愈能力、抵禦病原體入侵的能力、對疾病的免疫抵抗力等。

其實白細胞還可以細分為五種類型,使用儀器或人工方法對這五類細胞分別計數,被稱為白細胞分類計數。這五類白細胞中嗜中性粒細胞占0.5~0.7,淋巴細胞占0.2~0.4,單核細胞占0.03~0.08,嗜酸性粒細胞占0.01~0.05,嗜堿性粒細胞不超過0.01。人體不適時,經常會通過白細胞數量的顯著變化而表現出來。

像所有血細胞一樣,白細胞主要在骨髓產生。它們源自幹細胞(前體細胞),隨後發育成熟為五種主要類型的白細胞之一:

嗜堿性粒細胞
嗜酸性粒細胞
淋巴細胞
單核細胞
中性粒細胞

因此到醫院看病很多情況下需要化驗血常規,現在醫院血常規化驗多采用儀器,常有20多項指標,很多時候醫生首先關注白細胞(WBC)數是否改變。白細胞是一種非常特殊且重要的細胞,因此了解它的相關知識非常重要。

正常情況下,人體每天產生大約一千億個白細胞。單位血液容量中白細胞的數目表示為每微升血液的細胞數。正常情況下,白細胞總數為 4000 至 11000 個細胞/微升(4 至 11 × 109 個細胞/升)。在給定體積的血液中,白細胞五種主要類型各自的占比以及每類細胞的總數可通過實驗室檢查確定。

2,白細胞數目過低或者過高都提示存在某種疾病

白細胞減少症是指血液中的白細胞數目低於 4000 個細胞/微升(4 × 109 個細胞/升),這通常會使患者更容易感染。

白細胞增多症是指血液中的白細胞數目增至 11000 個細胞/微升(11 × 109 個細胞/升)以上,常見原因是身體為幫助抵抗感染作出的正常應答或者使用了皮質類固醇等藥物。然而,白細胞數目增加也可歸因於骨髓癌症(如 白血病),這時未成熟或異常的白細胞會從骨髓釋放入血。

有些白細胞疾病僅影響白細胞五種類型之一。

淋巴細胞性白細胞增多症是指淋巴細胞數目異常升高
淋巴細胞減少症是指淋巴細胞數目異常降低
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是指中性粒細胞數目異常降低
中性粒細胞性白細胞增多症是指中性粒細胞數目異常升高
另一些疾病累及幾種或全部五種白細胞類型。中性粒細胞疾病和淋巴細胞疾病最常見。單核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疾病相對少見,而嗜堿性粒細胞疾病罕見。

臨床意義

白細胞總數升高,是被非常關注的問題,這種升高既有生理性因素也有病理性因素。我們可以不必擔心生理性因素造成的暫時性升高,但是絕對不能忽視病理性增高。當然,白細胞數量明顯減少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白細胞數量升高和減少往往有以下情況:

1.生理性增高
新生兒、妊娠末期、分娩期、劇烈運動後等。
2.病理性增高
化膿性細菌性炎症、尿毒症、白血病、組織損傷、手術創傷等。
3.減少
病毒性感染、傷寒、副傷寒、黑熱病、瘧疾、再生障礙性貧血、化療和放療後等。

正常值參考範圍

1.成人
(4.0~10.0)×109/L(3500~9500/mm3)
2.兒童
(5.0~12.0)×109/L(5000~12000/mm3)
3.嬰兒
(10~22.0)×109/L(10000~22000/mm3)

白細胞計數高通常表明:

抗感染白細胞的產生增加
增加白細胞生成的藥物引起反應
骨髓疾病,引起白細胞異常大量生成
一種會促進白細胞產生的免疫係統疾病

白細胞總數高於10.0×10^9/L通常被認為是異常的,是需引起重視的問題,這種升高既有病理性因素造成的(比如前麵所說的炎症,還有血液係統疾病、機體大失血等),許多生理性的因素也可以造成白細胞計數的增高,如劇烈運動、體力勞動、冷熱水浴、酷熱和嚴寒、紫外線照射、婦女月經期和排卵期、妊娠期(特別是妊娠20周後)、產後、吸煙者、情緒激動、受刺激、兒童劇烈哭鬧等都可導致白細胞數量的增高。

具體來看,白細胞計數高的具體原因包括:

過敏,尤其是重度過敏反應
哮喘
細菌性或病毒性感染
燒傷
嗜酸性肉芽腫性多血管炎
Medicines, such as corticosteroids and epinephrine
(藥物,如皮質類固醇和腎上腺素)
花粉症 (過敏性鼻炎)
白血病
淋巴瘤
骨髓纖維化 (一種骨髓疾病)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
懷孕
類風濕關節炎 (炎症性關節疾病)
結節病 (收集體內炎症細胞)
吸煙
結核病
血管炎
百日咳

3,白細胞增多與炎症細胞的關係

免疫細胞是指參與免疫應答或與免疫應答相關的細胞。包括淋巴細胞、樹突狀細胞、單核/巨噬細胞、粒細胞、肥大細胞等。免疫細胞可以分為多種,在人體中各種免疫細胞擔任著重要的角色。免疫細胞(immune cell)俗稱白細胞,包括先天性淋巴細胞、各種吞噬細胞等和能識別抗原、產生特異性免疫應答的淋巴細胞等。

炎症細胞,參與炎症反應的細胞。白細胞滲出是炎症反應最重要的特征。在滲出液中,含有各種炎症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粒細胞(嗜酸、嗜堿性、中性)和單核細胞等。炎症細胞也包含:“組織固有細胞”,例如巨噬細胞、肥大細胞和內皮細胞等。

由此可見,免疫細胞就是淋巴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但炎症細胞可能包含白細胞,但又不全麵。

哪種炎症細胞在急性炎症的最初 24 小時內最為突出?

中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亦稱嗜中性粒細胞、嗜中性細胞或嗜中性多核球,是血液白細胞的一種,也是哺乳動物血液中最主要的一種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在非特異性免疫係統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性粒細胞減少症

當您的中性粒細胞(一種白細胞)過少時,就會出現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盡管所有白細胞都幫助您的身體抵抗感染,但中性粒細胞對抵抗某些感染(尤其細菌引起的那些感染)至關重要。

您可能不知道自己有中性粒細胞減少症。人們常常隻有在針對其他原因接受了血液檢查後才察覺。

單次血液檢查顯示中性粒細胞水平低並不一定意味著您出現中性粒細胞減少症。這些水平可能逐日變動,所以如果一項血液檢查顯示您出現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則需要重複該檢查以確認。

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可能使您更容易受到感染。當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為重度時,甚至來自口腔和消化道的正常細菌也可能導致嚴重疾病。

4,炎症

炎症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當組織受到外傷、出血、或病原感染等刺激的時候,這種反應就會激發出來。最典型的表現就是紅腫、發熱、疼痛。當然,炎症的出現一般是局部反應,當炎症再重一點的時候,就會伴有全身反應:發燒、白細胞增多等。

局部紅腫的原因是局部的血流增大,液體增多,人體血液循環的加快可以帶來更多的白細胞,它們從血管中進入組織殺滅病原體;同時血液循環帶走更多的代謝廢物,清除異物和細胞碎片。有的時候你也會感覺到發炎的地方總是燙燙的,這主要是由於對抗入侵的時候,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細胞的代謝就會增強,不斷產熱。

免疫係統感受到了外界的入侵時,免疫細胞會分泌細胞因子——用來促進免疫細胞的產生和動員免疫戰鬥力的蛋白質。引起人體免疫係統的強弱可以可以由病毒的數量、毒力和人體的自身免疫力有關。

細胞因子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促炎症細胞因子,他們可以幫助激活很多種免疫細胞,促進炎症反應的發生和發展。第二類是抑炎型細胞因子,顧名思義,他們能夠激活某些細胞調節炎症反應綜合第一類細胞因子的效應。

其實它們兩個是此消彼長的關係,共同維護人體穩態。當機體的免疫功能處於正常情況下,他們可以精確協同,當炎症開始的時候,喚醒更多正在沉默的免疫細胞,加入清除病原體的行動中來;到了炎症的後期,病原體已經清除得差不多了,於是促進了大量的免疫細胞的消失。使炎症反應可以及時地消散,防止過度的炎症反應發生,損傷正常的組織細胞。

當病毒過多或者機體免疫功能異常的時候,免疫因子的平衡將被打破。隨著病毒的不斷蔓延,最終感染了越來越多的人體細胞,而身體開始為了求生“孤注一擲”,在這最後一搏中,細胞啟動了“炎症風暴”(也叫細胞因子風暴)。

炎症風暴使免疫係統“火力全開”,不惜一切代價“背水一戰”,為了消滅入侵物產生了更多的細胞因子,不斷刺激更多免疫細胞,聚集到產生炎症的部位,炎症風暴會造成免疫細胞的過度損傷(自殺式攻擊),同時過多的免疫細胞和組織液可能會在肺部積聚,阻塞空氣進出,並導致死亡。甚至免疫係統越健康的成年人炎症風暴對身體的傷害越大。

炎症風暴這也被認為是1918年流感大流行、2003年SARS非典、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以及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中病毒致死的原因。 

5,血檢中各類細胞數值與增減的醫學意義:

白細胞計數(WBC)

外周血白細胞起源於骨髓的造血幹細胞,白細胞包括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三大類,其中粒細胞又分為中性分葉核粒細胞、中性杆狀核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白細胞計數是測定血液中各種白細胞的總數。

參考值:成人:(4-10)×109/L。兒童:(5-12)×109/L。新生兒:(15-20)×109/L。

■ 白細胞增多
(1)生理性主要見於月 經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婦女、劇烈運動、興奮激動、飲酒、餐後等,新生兒和嬰兒高於成人。
(2)病理性主要見於各種細菌感染、嚴重組織損傷或壞死、白血病、惡性腫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有機磷農藥、催眠藥等化學藥物的急性中毒,應用某些升白細胞的化學藥物也會促使白細胞增高。

■ 白細胞減少
(1)疾病主要見於流行性感冒、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等。
(2)用藥:應用磺胺藥、解熱鎮痛藥、部分抗生素、抗甲狀腺製劑、抗腫瘤藥等。
(3)特殊感染:如革蘭陰性菌感染(傷寒、副傷寒)、結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風疹、肝炎)、寄生蟲感染(瘧疾)等。
(4)其他:放射線、化學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響。

影響白細胞計數的因素較多,必要時應結合白細胞分類計數和白細胞形態等指標綜合判斷。

白細胞分類計數(DC)[星星]

白細胞分類計數是將血液製成塗片後進行分類,並求得各種白細胞的比值。不同因素可導致不同類型的白細胞發生變化,因此,白細胞分類計數變化,比白細胞總數更能反映機體的生理或病理狀態。

參考值:
中性粒細胞絕對值(2.0-7.0)×109/L, 百分數50%-70%。
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0.02-0.5)×109/L,百分數0.5%-5%。
嗜堿性粒細胞絕對值<(0.1)×109/L,百分數0%-1%。
淋巴細胞絕對值(0.8-4.0)×109/L,百分數20%-40%。
單核細胞絕對值(0.12-0.8)×109/L,百分數3%-8%。

■ 中性粒細胞增多
(1)急性感染或化膿性感染:包括局部感染(膿腫、癤腫、扁桃體炎、闌尾炎、中耳炎等);全身感染(肺炎、丹毒、敗血症、猩紅熱、白喉、急性風濕熱)。輕度感染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百分率可增多;中度感染計數可>10.0×109/L;重度感染計數可>20.0 ×109/L,並伴明顯的核左移。
(2)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汞中毒、鉛中毒,或催眠藥、有機磷中毒。
(3)出血和其他疾病:急性出血、急性溶血、手術後、惡性腫瘤、粒細胞白血病、嚴重組織損傷、心肌梗死和血管栓塞等。
(4)生理性參見“白細胞增多”。

■ 中性粒細胞減少
(1)疾病:傷寒、副傷寒、瘧疾、布氏杆菌病、某些病毒感染(如乙肝、麻疹、流感)、血液病、過敏性休克、再生障礙性貧血、高度惡病質、粒細胞減少症或缺乏症、脾功能亢進、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中毒損傷:重金屬或有機物中毒、放射線損傷等。
(3)用藥:抗腫瘤藥、苯二氮革類鎮靜藥、磺酰脲類胰島素促泌劑、抗癲癇藥、抗真菌藥、抗病毒藥、抗精神病藥、部分非甾體抗炎藥等。

■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1)過敏性疾病: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蕁麻疹、藥物性皮疹、血管神經性水腫、食物過敏、熱帶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血清病、過敏性肺炎等。
(2)皮膚病與寄生蟲病:牛皮癬、濕疹、天皰瘡、皰疹樣皮炎、真菌性皮膚病、肺吸蟲病、鉤蟲病、包囊蟲病、血吸蟲病、絲蟲病、絛蟲病等。
(3)血液病: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等。

■ 嗜酸性粒細胞減少
(1)疾病或創傷:見於傷寒、副傷寒、大手術後、嚴重燒傷等。
(2)用藥: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 嗜堿性粒細胞增多
(1)疾病: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常伴嗜堿性粒細胞增多,可達10%以上;或淋巴網細胞瘤、紅細胞增多症、罕見嗜酸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骨髓纖維化或轉移癌等。
(2)創傷及中毒:脾切除術後;鉛中毒、鉍中毒,以及注射疫苗等。

■ 嗜堿性粒細胞減少
(1)疾病:速發性過敏反應如蕁麻疹、過敏性休克等。
(2)用藥:見於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應用過量及應激反應等。

■ 淋巴細胞增多
(1)傳染病: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結核病、水痘、麻疹、風疹、流行性腮腺炎、傳染性肝炎、結核及其他傳染病的恢複期等。
(2)血液病:急、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等,可引起淋巴細胞計數絕對性增多;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症也可引起淋巴細胞百分率相對性增多。此外,也可見於腎移植術後發生排斥反應期。

■ 淋巴細胞減少
傳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細胞免疫缺陷病、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後或接觸放射線等。此外,各種原因引起中性粒細胞增多時,淋巴細胞也可相對減少。

■ 單核細胞增多
(1)傳染病或寄生蟲病:如結核、傷寒、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急性傳染病的恢複期、瘧疾、黑熱病。
(2)血液病:單核細胞白血病、粒細胞缺乏症恢複期。
(3)其他疾病: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

紅細胞計數(RBC)[星星]

紅細胞是血液中數量最多的有形成分,其作為呼吸載體,能在攜帶和釋放氧氣至全身各個組織同時,運輸二氧化碳,協同調節維持酸堿平衡和免疫黏附作用。紅細胞計數是診斷貧血的主要指標之一。

參考值: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新生兒:(6.0-7.0)×1012/L。

■ 紅細胞增多
(1)相對性增多:見於嚴重嘔吐、腹瀉、排尿過多、休克、多汗、大麵積燒傷,由於大量失水,血漿量減少,血液濃縮,使血液中的各種成分濃度相應增多,僅為一種暫時的現象。
(2)絕對性增多:見於①生理性增多,如機體缺氧和高原生活、胎兒、新生兒、劇烈運動或體力勞動、骨髓釋放紅細胞速度加快等;②病理代償性和繼發性增多,常繼發於慢性肺心病、肺氣腫、高山病和腫瘤(腎癌、腎上腺腫瘤)患者;③真性紅細胞增多,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進,紅細胞計數可達(7.0-12.0)×1012/L。

■ 紅細胞減少
(1)造血物質缺乏:由營養不良或吸收不良而引起,如慢性胃腸道疾病、酗酒、偏食等,引起鐵、葉酸、維生素等造血物質不足,或蛋白質、銅、維生素C不足均可致貧血。
(2)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原發性或由藥物、放射線等多種理化因素所致的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癌症骨轉移等,可抑製正常造血功能。
(3)紅細胞破壞或丟失過多:如先天失血或後天獲得性溶血性貧血、急慢性失血性貧血、出血等。
(4)繼發性貧血如各種炎症、結締組織病、內分泌病等。

血紅蛋白(Hb)[星星]

血紅蛋白常被稱為“血色素”,是組成紅細胞的主要成分,承擔著機體向器官組織運輸氧氣和運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減的臨床意義基本上與紅細胞增減的意義相同,但血紅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貧血的程度。

參考值:男性:120-160 g/L。女性:110-150 g/L。新生兒:180-190 g/L。

測定血紅蛋白量減少是診斷貧血的重要指標,但不能確定貧血的類型,需結合其他檢測指標綜合分析。

■ 血紅蛋白增多
(1)疾病:慢性肺源性心髒病、發紺型先天性心髒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高原病、大細胞高色素性貧血以及某些腫瘤如腎癌等。
(2)創傷:大量失水、嚴重燒傷等。

■ 血紅蛋白減少
(1)出血:血紅蛋白量減少的程度與紅細胞相同,見於大出血、再生障礙性貧血、類風濕性關節炎及急、慢性腎炎所致的出血等。
(2)其他疾病:血紅蛋白量減少的程度比紅細胞嚴重,見於缺鐵性貧血,是由慢性反複出血所引起,如胃潰瘍病、胃腸腫瘤、婦女月經過多、痔瘡出血等;紅細胞減少的程度比血紅蛋白量嚴重,見於大細胞高色素性貧血,如缺乏維生素B12、葉酸的營養不良性貧血及慢性肝病所致的貧血等。

血小板計數(PLT)[星星]

血小板主要作用有:①對毛細血管的營養和支持作用;②通過黏附、聚集與釋放反應,在傷口處形成白色血栓而止血;③產生多種血小板因子,參與血液凝固,形成血栓而進一步止血;④釋放血小板收縮蛋白使纖維蛋白網發生退縮,促進血液凝固。血小板在一日內的不同時間可相差6%-10%。

參考值:(100-300)×109/L。

■ 血小板減少
(1)血小板生成減少:骨髓造血功能障礙、再生障礙性貧血、各種急性白血病、骨髓轉移瘤、骨髓纖維化、多發性骨髓瘤、巨大血管瘤、全身性紅斑狼瘡、惡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
(2)血小板破壞過多: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肝硬化、脾功能亢進、體外循環等。
(3)血小板分布異常:脾腫大、各種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釋。
(4)其他疾病:彌散性血管內出血、陣發性睡眠血紅蛋白尿症、某些感染(如傷寒、黑熱病、麻疹、出血熱多尿期前、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粟粒性結核和敗血症)、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壞血病、阻塞性黃疸、過敏性紫癜等。
(5)用藥:藥物中毒或過敏。如甲碸黴素有骨髓抑製作用,可引起血小板減少;抗血小板藥噻氯匹定、阿司匹林也可引起血小板減少;應用某些抗腫瘤藥、抗生素、細胞毒性藥可引起血小板減少等。

■ 血小板增多
(1)創傷:急性失血性貧血,脾摘除術後、骨折後,可見一過性血小板增多。
(2)其他疾病:見於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多發性骨髓瘤、骨髓增生病、類白血病反應、霍奇金病、惡性腫瘤早期、潰瘍性結腸炎等。

紅細胞沉降率(ESR)[星星]

紅細胞沉降率是指紅細胞在一定的條件下、在單位時間內的沉降距離,簡稱血沉。紅細胞的密度大於血漿密度,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產生自然向下的沉降力。一般說來,除一些生理性因素外,凡體內有感染或壞死組織的情況,血沉就可加快,提示有病變的存在。血沉是傳統且應用較廣的指標,用於診斷疾病雖然缺乏特異性,但操作簡便,具有動態觀察病情療效的實用價值。

參考值:魏氏(Westergren)法:男性:0-15 mm/h;女性:0-20 mm/h。

■ 血沉增快
1.生理性增快:見於女性月經期、妊娠3個月以上(至分娩後3周內)。
2.病理性增快
(1)炎症:風濕熱、結核病、急性細菌性感染所致的炎症等。
(2)組織損傷及壞死:如手術、創傷、心肌梗死等。
(3)惡性腫瘤:迅速增長的惡性腫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腫瘤則血沉多正常。
(4)各種原因造成的高球蛋白血症:如多發性骨髓瘤、肝硬化、係統性紅斑狼瘡、慢性腎炎、貧血、高膽固醇血症。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