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葉,最常用的傳統中藥,不是春夏綠嫩時采,而是在秋霜之後乖老、即將零落之際去采。 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秋日桑葉停止生長,葉麵變得不再光滑,稱秋桑葉或霜桑葉。 而亞熱帶、熱帶地區,最好在立冬之後采,稱冬桑葉。
春夏,采桑葉養蠶,采桑葚食藥兩宜。 少時特愛養蠶,先父少時也有相同愛好,曾言“蠶是雷公的女兒”。 春雷震發時爬出蠶卵的幼蠶又黑又小如螞蟻,經春夏嫩綠的桑葉飼養和四次蛻皮,逐漸變成淺黃色,最終變成白色、大如筷子頭、兩三村的大蠶。
每次蛻皮前,先不吃不動,嘴巴上出現一小點,兩三天後身體挺直,雙側的黑點連橫一線時便開始蠕動腿皮。 蛻皮一次,嘴巴便長大許多,三五個小時後開始吃桑葉,進食的速度就比以前快多了。第四次蛻皮後大約七到十天開始吐絲。 吐絲前不吃懶動,昂起頭,時而左右晃動,一天內開始吐絲。
自然情況下,蠶吐絲都是把自己的身體裹住。 敝人兒時總用紙張縫在大腕上,讓吐絲的蠶在平麵上吐絲而成一片大約兩三毫米後、直徑十多釐米的絲盤。吐絲完成後,蠶體縮小變短,漸漸不動,一兩天內再次蛻皮,稍稍震動後出現一個白色的蠶繭,一至三天內顏色逐漸變深,最終變成暗紅色的蠶繭。 次後大約十來天,蠶繭裡麵變態成熟,蠶蛾自己咬破繭皮爬出來,雌雄交配產卵。
兒時沒有多少娛樂好玩,癡迷養蠶。蠶蛾一出繭就能分辨雌雄,就看蛾眉,百試不爽。 不敢說是精誠所至,這本就不是高深的學問,人類疏忽而已。 交配後的雌蛾產卵順利,卵會在兩三天內很快變成深色。未經交配的雌蛾,遲遲不產卵,後來產卵也緩慢而不順利,卵色長期淺淡,當然來春也無法孵化幼蠶。
一晃五十多年了,當時常常為桑葉不濟而操心的十來歲的少年已經退休。 今天生活的環境到處都有自然生長的桑樹。 一直在等待秋涼之後採桑葉,卻常常被市公園管理局人員先下手清理了,也不好罵他們暴殄天物。 今天,又看到他們把小桑樹連同雜草一並刪除,上前討要了些帶葉的桑枝。 此事的桑葉,與春日肥潤的綠色桑葉不同了,色澤褪黃,摘下桑葉時的手感忠實地告訴我,不一樣了。 秋桑葉,就是要這樣將黃而未落的。
說桑葉的功用,今天各種說法多了。 有多少維他命,有多少纖維素,有多少人體需要的微量物質?都不是傳統中醫藥關心的內容,自由世界允許各說各話。 傳統中醫藥認為桑葉有疏風清熱、平肝明目功用,多用於外感風熱、以及肝熱上擾頭麵目疾。 今天要重點提醒的是:桑葉還有收斂的重要功用,這也是桑葉必須用霜桑葉、冬桑葉的緣故。
《神農本草經》:桑,葉主寒熱,出汗。 不過這裡的出汗二字,既可能是風熱自汗,還可能是自汗盜汗。
《丹溪心法-盜汗》:青桑第二葉,焙幹研末,空心米飲調服,最止盜汗。
《石室密錄》:收汗之妙品。
《本草求真》震亨曰:經霜桑葉研末,米飲服,止盜汗。
《傅青主女科》:治老年崩漏,寒熱兩方都用桑葉,並指出:加入桑葉者,所以滋腎之陰,又有收斂之妙耳。
近人亦言:先師秦伯未先生,亦喜用此味治頭麵出汗,確有淵源。
其中,最需要提起的是《丹溪心法》卷三盜汗五十,在列出東垣當歸六黃湯,六一湯,四物湯加黃檗、黃耆六一湯、正氣湯、麥煎散等七八個方劑後,指出“又青桑第二葉,焙乾為末,空心米飲調服,最止盜汗”
什麼是青桑第二葉呢?《本草求真》引用說“震亨曰:經霜桑葉研末,米飲服,止盜汗”。後世都認為青桑第二葉就是經霜桑葉。聽起來有些懵?竊聽筆者分解:剛長出來的桑葉,且謂之報春桑葉,多用於飼養絲蠶,都是些沒有完全長成的嫩桑葉,亦可謂之蠶桑葉。等到夏秋蠶吐絲成繭之後,剩餘樹上的桑葉,不必再摘下飼蠶,得以長得足夠大的桑葉,可謂之第二葉。不久之後,入秋變黃的桑葉,可謂之知秋之葉。 青桑第二葉,指的是還沒變黃或變紅之前的青色桑葉。此事桑葉不再長大,生氣開始收斂。
筆者作為後期的知青,曾經上山下鄉修地球三年。春夏折斷番薯藤或葉,都有乳汁流出,秋分白露之後折斷就沒有乳汁了。所以入秋之後不必再追加肥料了,沒用,農人謂之謂之“不吃白露屎”。
最後,請注意了:學貴沉潛,朱丹溪用的桑葉不是入湯劑,而是研末空心米飲調服。焙乾研末,方便法也,隨采隨用。實際上,北方秋分後采下的桑葉,放置2-3天就變得十分乾脆,極易弄成粉末,更無需焙乾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