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斷生死循環之流

    緣覺菩提跟聲聞菩提一樣,都是從佛菩提道當中細分出來的解脫道,它們修學的方向跟目標,都是要斷除我見進而斷除我執,然後證得解脫,出離三界生死。

    那什麽是我見?什麽又是我執呢?從字麵上來看,我見就是認取三界的五陰或四陰,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色界的有情有五陰,就是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這五陰;無色界的有情沒有色身,所以沒有色陰,但是還有受陰、想陰、行陰、識陰這四陰。“我見”就是去認取這三界當中的五陰或四陰之中,有一個常恒不壞的我這樣的見解。我執如果加以細分的話,又可分為我執跟我所執,我執就是執著前麵我見當中,所認取的那個常恒不壞的真實我,然後加以執著不舍,這個就是我執;我所執如果從字麵上來看,就是對我所有事物的那個執著,這個就是我所執。但是我們如果進一步的去加以細究的話,我見就是執取物質的色身為真實不壞的我,還有執取意識覺知心為真實不壞的我!這樣的見解,一般人當然在常識上或者說在經驗上能夠知道:物質色身是不可能常恒不壞的,因為都是會壞的、會壞滅的!但是卻會執著這意識覺知心,是能夠橫貫三世,能夠從過去生轉生到今生來,今生舍報之後又會轉生到未來世去,這樣子錯誤地把意識覺知心,認取為三界輪回的主體識,這個就是我見。

    那什麽是我執呢?我執誠如剛剛所說的,就是執取我見所認取的那個常恒不壞的我,執著不舍。我見既然是三界有情,對於五陰或者四陰之中,加以認取為常恒不壞;我執當然就是三界當中,依著(我見)所執取的那個常恒不壞我,在三界境界當中起了貪愛而生起的執著,這樣子執著不舍不肯棄舍,乃至於說有了貪嗔癡慢疑這些的習氣,這都是屬於我執。我所執呢,如果加以細分的話,又可以分為外我所的執著,還有內我所的執著。外我所的執著就是執著我所有的財富,執著我的家庭、我的眷屬,執著我的名聲,乃至於執著在器世間所獲得的享受等等,這個都是屬於外我所的執著。內我所的執著就是指,對於我們六識的見聞覺知性的執著;六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對於眼識的能見之性、耳識的能聞之性,乃至於意識的能知之性的那個執著,這個就是內我所的執著。

    知道了我見我執的內涵,那為什麽要斷我見、要斷我執、要斷我所執呢?因為如果不斷我見、不斷我執,那麽就沒有辦法斷除對這個身內我所、那個五欲貪愛的執著,會認定領受五欲境界的意識覺知心是不能夠滅除的。執取這樣的見解,(死後)在中陰階段,入胎識如來藏當中就會流注出我見我執的種子,會流注出跟我見我執相應的異熟果的種子;然後中陰的意識覺知心,就會生起了要再不斷地去尋求受生入胎的機會。入胎受生了,當然又會有未來世出生,這樣子就沒有辦法出離三界,還在三界當中輪回;而且這樣的輪回的鎖鏈,就沒有辦法斷除。所以說,要是不能斷除我見、我執的話,就是沒有辦法出離輪回。

    反過來說,如果能夠斷了我見,就能夠進一步斷除三縛結,也就是我見、疑見、戒禁取見;斷了三縛結以後,就取證初果解脫。那麽取證初果解脫的這個修行人,縱使說他是最鈍根的,縱使說他是最懈怠的,最多不過七次人天往返,就能夠證得出離三界,證得四果解脫。乃至於說這個修行人,他非常地勇猛精進,在斷了我見之後繼續精勤地加修不放逸行,不在種種境界上麵去執著,不再認取這個見聞覺知的心為真實不壞的我,這樣子不斷地斷除種種的貪欲執著之後,他能夠在一生當中,就能夠取證四果解脫,成為慧解脫的阿羅漢!那麽舍報之後,就不會再有中陰身的出現,一生就能夠取證現般涅槃,舍報之後就入了無餘涅槃。這樣來說明為什麽要斷我見、要斷我執,因為是修學解脫道所沒有辦法逃過的修學方法與過程。

    那麽世間人有什麽樣的我見呢?世間人所覺知的我見呢,基本上可以分成:色身的部分,跟心理的部分。關於色身的部分我們可以見到,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往往都會不自覺的說,在外麵跟人家發生爭吵的時候,往往都會說“某某人打我了,某某人打了我”等等,那樣子的情況很顯然是以色身,當作是“我”的重要成分。當然等到我們年長之後,那麽我們知道這個色身,終不免是有老死的現象,所以我們不再會把色身,當作是“我”的真實存在。可是我們常常也會把其他的,我們所經曆的“我”的部分,當作是一個真實常住的存在。比方說,我們會把我們的心理感受,當作是真實的存在,我們會把我們的想像當成真實的存在。諸如此類反應在哪裏呢?反應在我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譬如說,我們會說“我們讀書人希望能夠名垂青史”,那麽希望這個名垂青史,基本上就是希望我們的思想能夠永久的常住;又譬如說,年輕人常常說的:“隻要我喜歡,有什麽不可以?”或者是說:“隻要能夠曾經擁有,不在乎天長地久。”這類型的想法也是一樣。雖然說他們並沒有特別強調,所謂的恒常的存在,不過當我們在訴說那樣子的感受的當下,就已經十足表現出我見,那麽這個是世間的“我見”。那麽我們呢,其實我們也許會覺得詫異:為什麽世間人都知道,最終不免會有老死,那麽為什麽還會把色身,或者是把心理的感受,等等的這些層次,把它當作是真實恒常的存在呢?這個主要是因為,我們從小(從我們開始出生),開始受教育開始,就已經不斷的在學習人我之間的分別;並且這個分別,隨著我們受的教育,我們就會越熏習的越厲害。也就是因為這樣子,所以我們越熏習的結果,我們的“我見”就越來越深重,越來就越濃厚!

     那麽世間人是如此,修行人難道就沒有“我見”嗎?其實修行人,如果沒有走對路的話,那麽修行人的我見,依然是活靈活現的。比方說我們常常聽到,有關修行的一句話是:“我們修行的目的是要離苦得樂。”各位請仔細想一想這句話:離苦得樂是誰在離苦?又是誰在得樂呢?所以我們分析到最後發現說,離苦得樂到最後,仍然脫不出一個“我”的主體;仍然脫離不開,把“我”當作是一個真實的存在,以之作為一切追求的目的,這個就是說走錯路的修行人!哪怕是這種些微的我見上的錯誤,也會使他以後的修行,產生巨大的偏差。

    學佛者的無奈是什麽?就是麵對五花八門的各種說法,不知道哪一個是正確的;好不容易選了一個自己認為最合乎邏輯,最適合自己的想法的修行方法,然後來修行;這樣一修就是二、三十年,有一天碰到一位善知識跟你說:“你這樣的修法,修到驢年也修不成。”然後把經典拿給你看,說你這樣的修行方法錯在哪裏,你終於了解到了:原來花了二、三十年的時間,所做的一切修行,都是沒有用的。但是人生沒有幾個二十年,一晃就過了二十年,這樣真的是很無奈。但是這樣子還不算什麽,如果有人到死都還不知道,自己一輩子所修行的方法是錯的,然後把錯誤知見的種子,帶到下輩子去,然後又繼續殘害自己(未來世)的法身慧命,這樣子才真的可憐,才真的是無奈。今天講三界中的我見,主要也是希望對各位菩薩有所助益,希望各位菩薩在修學的道路中,不要麵臨同樣的困境。

    在講三界中的我見之前,我們先來複習一下我見的內涵,還有五陰的功能。我見就是把五陰當中的一陰,當成常住不滅的我,這樣的見解就是我見。那麽五陰呢,它是虛妄的,但是它有各種不同的功能;因為有這樣不同的功能,眾生才會把它當成是真實的我。我們來看看,五陰有什麽樣的功能。第一個色陰,色陰主要就是五根,然後用五根去觸五塵,所以色陰的功能是觸。再來說受陰,受陰就是你能領受苦樂或者是不苦不樂,這樣的一個受,我們就說是受陰。再來說想陰,想就是了知;不管你是有沒有起語言文字的了知,都叫作想。再來說行陰,行就是決斷的意思,決斷呢,譬如說你決定了某一件事情就是這個樣子,那就是決斷,這就是行。或者是說你決定下一步怎麽做,這樣的心行也就是行,也就是決斷的意思。再來說識陰,識陰它的功能就是分別,識的功能就是了別的意思,識陰能夠分別六塵,分別六塵的功能就是屬於識陰。

    簡單解說五陰的內涵,再來說三界中的我見,我們先來講第一個欲界中的我見。欲界中的我見,我主要分成六種見解來講,也就是各位菩薩常聽到的,書上看到的各種不同的見解,我主要把它選了六種來說明。第一種就是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當成真心,認為這樣的心是常住不滅的心。為什麽這樣的心,把這樣的心當成常住不滅的心,是落入了我見呢?我們來看看,能夠清楚明白,表示對於它所聽見的,所看見的,所聞到的,所嚐到的,所接觸到的,這樣的一個境界,它都能夠清楚明白;表示這樣的(覺知)心,它是能夠分別六塵的心。能夠分別六塵的心,剛剛講了“識陰就是分別六塵”,也就是說:能夠清楚明白的心是識陰。而且當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時候,你的了知已經完成了,所以也具足了想陰;把想陰、識陰當成是常住不滅的心,這樣的見解,當然是落入了我見。

    或許有人會認為說:“我們講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是真心,為什麽你一定要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是識陰(妄心)呢?”我們來看看,真心有沒有可能是能夠清楚明白?其實如果說真心能夠清楚明白,它的過失很多,我在這裏隻例舉兩點。第一個:如果真心是能夠清楚明白,能夠分別六塵,那麽當祂清楚清楚明白六塵的時候,祂就不需要識陰再來分別一次;也就是說,這時識陰是不應該存在的;識陰既不存在,受想行三陰也當然不會存在,那麽五陰當中就剩下一陰;十八界當中六根六塵六識中的識陰不存在,剩下十二界,那麽佛說人類有五陰十八界,這樣的說法就變成是錯的。所以真心祂是不能夠清楚明白分別六塵的,這是第一個過失。再舉一個過失,經典裏麵都說真心是無分別心;既然是無分別心,祂怎麽能夠清楚明白六塵呢?再來說真心離諸覺觀,離六塵的覺觀,怎麽可能清楚明白六塵呢?再來說“法離見聞覺知”,既然離見聞覺知,又怎麽能夠清楚明白六塵呢?所以隻要說“能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是真心”,這樣子就違背了聖教。簡單的例舉兩點,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一定不是真心,它一定是識陰!既然把識陰、想陰當成常住不滅的心,當然是落入了我見,這是欲界中身見的第一種。

    再來說第二種:觸而不了別。把“觸而不了別”當成是真心:“有人說真心是無分別心,所以我就是觸而不了別;我在日常生活中,我做一切事情,我都是一觸即止,都不做分別,這樣的境界就叫作涅槃。”我們來看看你在日常生活中,能不能觸而不了別?當你吃飯的時候,如果你是練到觸而不了別,那麽你是如何拿到筷子?你如何知道那是筷子?你如何知道那是菜?然後去挾菜?把菜挾到嘴巴裏,你怎麽知道那是嘴巴呢?所以如果你真的是練到觸而不了別時,你是一定沒有辦法吃飯的。再來說,如果你真的練到觸而不了別時,你說突然間想到我要去車站,那麽你是如何走出你家的大門呢?你是怎樣知道那是一座門,不是牆呢?那麽你是怎麽在路上走過紅綠燈,然後當你到火車站的時候,你怎麽知道你已經到達火車站呢?所以說“觸而不了別”這樣的境界,“一觸即止”其實不是真的不了別,隻是不起語言文字的粗大了別而已。

    那麽在修學佛法各種禪定當中,有沒有這樣的一個境界是觸而不了別呢?有!就是未到地定過暗,在未到地定過暗時,意識觸法塵,在觸的那一刹那,在觸法塵的這個生滅的每一刹那當中,突然間停止在某一刹那上麵,那麽我們的(意識覺知)心就沒辦法分別那樣子的境界是什麽境界,所以叫作未到地定過暗。那麽我們的心,到底在分別六塵的時候,他是怎樣完成分別的?我在這裏做一個簡單的說明:當我們的心在接觸境界的那一刹那,叫作率爾心;在那一刹那當中,因為沒有前一刹那境界來做比對,所以它就不知道它所分別到的是什麽樣的境界;因此起了第二念,叫作尋求心。當起了第二念第二刹那的時候,因為有了第一個刹那的分別的境界相,跟第二刹那的境界相做一個比對,因此在第三刹那中,在第三刹那的時候,祂就已經完成了分別;也就是說,祂經過了三個刹那,就決定了祂所分別的境界。當我們在未到地定過暗的當中,因為觸就停了,所以祂就沒辦法完成這樣的一個分別。所以觸而不分別,在未到地定中,有這樣的境界;但是這樣的境界仍然不是涅槃,因為那是意識的境界;意識觸法塵然後不分別,觸而不分別,那麽意識當然就是屬於識陰;把識陰當成常住不滅的真心,當然就是落入了我見當中。

    再來看看到底還有沒有其他觸而不了別的?有!在心所有法中,有的五別境當中,有觸而不了別,在五別境當中也有。但是五別境、五遍行的觸而不了別,也都是屬於識陰所有。把識陰當成常住不滅的心,當然也就落入了我見。簡單的說完欲界中身見的我見的第二種:觸而不了別。

   再來說第三種欲界中的我見:離念靈知。離念靈知就是不起語言文字,然後能夠了別境界的心,我把它分成三個來說:第一個是長時打坐(的離念靈知),第二個是動中的離念靈知,第三個是前念已滅後念未起(的離念靈知)。第一個在長時打坐當中,你突然間起了一念,想起過去的事情,那麽你還是能夠清楚明白啊!但是能夠知道這樣一個過去的事情,是識陰五別境心所法所分別,那麽還是識陰的境界。再來說你在長時打坐,一念不生的境界下,突然間聽到外麵有人講話,那麽你在聽到的當下,已經知道對方說話的內容,也知道對方是什麽人;這個時候你雖然不起語言文字,但是你已經能夠清楚明白。那這樣的境界,還是五別境心所法所了別的;這樣把識陰的一個境界當成是長住不滅的心,當然是落入了我見當中。

   再來說第三種前念已滅後念未起,這是什麽樣的境界呢?我們先來說,有人說就是(妄想)在前一刹那滅了,然後下一個刹那還沒生起(妄想)的當中,有個離念靈知!我們來看看,如果前念已滅後念都還沒生起,識陰都還沒生起,哪來的離念靈知?所以這樣的一刹那刹那中間,離念靈知是不能成立的。好,那麽什麽叫作前念已滅後念未起的離念靈知呢?譬如說當你從某一個境界,轉移到另外一個境界上麵,因為前麵的境界相已滅,那麽你在接觸到新的境界的那一刹那叫作率爾心;因為第二刹那尋求心還沒現起,所以它沒有辦法知道率爾心的境界是什麽,這樣就叫作前念已滅後念未起的率爾心,這個境界當然就是意識的境界;把意識的境界當成常住不滅的心,當然就是我見。

    再來說動中的離念靈知,就是一個人在動中不起語言文字的了別,跟前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的境界其實是差不多,隻是說它有定力,心中沒有打語言文字妄想而已。這樣的一個境界,同樣跟第一種一樣,都是落入了我見當中,這是第二種離念靈知。

   再來我們講,欲界中的我見的第四種,就是活在當下。一個人清楚了知自己活在當下,當然是想陰;能分別活在當下的心,當然是識陰。把識陰、想陰當成常住不滅的心,這樣的一個見解當然是落入了我見當中。

    再來說欲界中的我見:意識細心,或是意識極細心常住不滅,可以到未來世去。這樣的見解當然也是落入我見。我們來看看佛怎麽說意識:“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長阿含經》卷9。也就是說不論你是多細的意識,都是意法因緣所生;隻要有生,必有滅。也就是說,不管你是什麽樣的意識,都一定是生滅法,祂不可能是常住的真心;然後把這樣的一個意識細心、意識極細心,當成常住不滅的心(落入識陰中),當然就是未斷我見的凡夫。

   再來說第六個欲界中的我見,(藏傳佛教)雙身法中無上瑜伽的樂空雙運。在雙身合修當中,享受淫樂的當下,觀察覺知心跟淫樂的心都是空性,誤認為覺知心跟淫樂,這樣的兩個法是可以常存不滅的,說這樣的境界叫作樂空雙運;把覺知心當成是常住不滅的心,把受陰所謂的淫樂,當成常住不滅的心,這樣子也是落入五陰中,落入我見當中。

    簡單的說完六種欲界中的身見,接下來我們來看色界中的身見。第一個是初禪境界,後麵是二禪、三禪、四禪,還有無想定,把這五種境界當成是涅槃,當然是落入五陰中,落入了我見當中。我們來看看為什麽這樣的境界,是落入了我見呢?我們先來說初禪,想要證得初禪須要有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就是證得未到地定,第二條件就是棄除五蓋。具足這兩個條件以後,就會現起初禪的境界。初禪的境界有五支功德:覺、觀、喜、樂、一心。覺、觀是識陰的境界,喜、樂是受陰的境界,一心仍然是識陰的境界;把這樣的境界(中的覺知心)當成是常住不滅的心,當然是落入了我見。

    再來說這樣的境界是不是涅槃呢?第一個:在初禪的境界當中還有四塵,就是色塵、聲塵、觸塵、法塵。有這四塵然後還有四個識,就是眼識、耳識、身識還有意識,去分別剛剛講的色聲觸法,分別這四塵;既然還在分別這四塵,那怎麽叫作涅槃寂靜呢?也就是說,這樣的一個境界,一點都不寂靜,把這樣一個境界當成涅槃,當然也就落入我見當中。

    再來說二禪,二禪有等至位跟等持位(的差別),等持位的境界跟初禪的境界是一樣的:識陰都有四個識,然後在分別四塵。那麽他的境界跟初禪的四識境界是一樣的,當然就是落入了我見當中。再來說二禪當中的等至位,二禪當中的等至位,識陰當中隻剩下意識;意識在分別法塵──緣於定境中的法塵,那麽這樣的一個境界,仍然不是涅槃境界啊!因為把識陰中的意識當成是常住不滅的真心,這樣的一個境界(不離識陰)當然是我見啊!這在前麵的定義裏麵,已經做了這樣的定義:隻要把識陰、意識當作常住不滅的真心,就是我見。再來三禪的境界跟二禪是一樣的(不離我見),接下來說四禪。四禪當中,雖然息脈俱斷,但是還有意行,還(有意識)作意緣在四禪的境界當中,這樣的一個意行仍然不是涅槃(落在意識中)。再來說無想定,無想定是把識陰全部滅掉,也就是(識陰)六個識全滅了,五陰當中隻剩下色陰(而沒有吸呼了),他認為進入這樣一個無想定的境界的修行者,他認為(沒有覺知時的)色陰就是無餘涅槃境界(不會成為斷滅),認為色陰就是涅槃。那麽把色陰當成涅槃來看,當然就落入了我見當中。

    簡單說完色界中的身見,也就是這五種境界,都是屬於色界中的身見,接下來說無色界中(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定)的我見。無色界的身見,其實都是落在識陰的境界。在空無邊處當中唯有空想,意識緣於無邊廣大的虛空,把這樣的境界當成涅槃,(仍然落入意識中)當然是落入我見當中。再來說識無邊處,識無邊處唯有識無邊想,自己反觀自己的識陰,而意識緣於自己的無邊廣大;有無邊的廣大,它不再去想空無邊大這個事情;這樣一個境界,識無邊廣大的境界仍然是識陰(中意識)的境界,仍然不是涅槃。再來說無所有處,無所有處就是不想空不想識,隻緣(意識覺知心中)無所有這一念;意識的所緣就是(自己心中)無所有這一念,把意識緣於無所有這樣的一個境界當成是涅槃的境界,當然是落入我見當中。最後非想非非想處,非想非非想處的意識,不反觀自己的存在,但是它仍緣於定境中的法塵;這樣一個境界,當然是落入了我見當中。

正旭 三界中的我見

正源 緣覺菩提的斷我見、斷我執

正緯 我見、煩惱、五陰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