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烏克蘭至少有兩個旅的正規軍,從烏克蘭的蘇梅地區向接境的俄羅斯庫爾斯克州發動了一次出人意料的突擊,將猝不及防的俄羅斯邊防軍打了個措手不及。大量沒有重裝備的俄國邊防軍被俘,烏克蘭軍如入無人之境,迅速向俄國空虛的後方推進。至今天,烏克蘭已經攻占了約500平方公裏的俄領土,幾十個居民點和一座小城市,並距離一個核電站隻有50公裏。
這場戰鬥出乎所有人意料,美國和西方也趕快向烏克蘭打聽其目的。烏克蘭官方的口徑,就是要讓侵略者也嚐嚐戰爭的味道。根據分析,其目的,一是牽製和打亂俄軍進攻的節奏,迫使其調兵回防;二是在俄國民眾中播下對普京不滿的種子;三是如果能占住這塊俄羅斯領土,將在未來的停戰談判中,多了一個籌碼。
在我看來,這是一招臭棋,和二戰末期希特勒發動的突擊部戰役有得一比。
突出部之役(英語:Battle of the Bulge),或稱阿登戰役(法語:Bataille des Ardennes)。德國B集團軍初稱為守護萊茵作戰,後更名為秋霧(德語:Herbstnebel)。發生於1944年12月16日到1945年1月25日,是指德國於二戰末期在歐洲西線戰場比利時瓦隆的阿登地區發動的攻勢。此次戰役與一些次要的較小規模作戰協調進行,其中包括地板行動和獅鷲行動等。德軍此次作戰目標是希望突破英美盟軍戰線並將其一分為二、重新占領安特衛普,包圍並消滅盟軍位於突出部北麵的4個軍團,迫使盟軍在德國占優勢的條件下展開停戰談判。此次作戰如果成功,希特勒就可以集中全力應付東線戰事。
1944年8月底盟軍在諾曼第和法國南部登陸成功,之後向德國本土推進的速度也快於預期。但西線沒發生什麽激烈的戰事,因為德國的主力都集中在東線。在東方,巴格拉基昂行動消滅了大半德國中央集團軍,蘇聯進展快速,蘇聯紅軍一直推進到超越補給範圍才停止,到了11月蘇聯顯然準備進行冬季攻勢,最可能發生在12月。
同時盟軍空軍自1944年初就有效壓製德國空軍,使他們缺乏戰場情報能力也無能截斷盟軍補給。相反德軍白天的任何移動幾乎都立刻會被發現,且德國的重要石油來源——羅馬尼亞油田也遭盟軍空軍轟炸,同時8月底蘇軍攻入羅馬尼亞王國,羅馬尼亞遂發生政變,王室推翻安東內斯庫的法西斯政權,與盟軍停戰,終止與德國的同盟,使得德國極度缺乏石油和汽油。
德國部隊在1944年11月的唯一優勢是他們終於不用再防守整個西歐,西方戰線縮短頗多,且更靠近德國心髒地帶,即使盟軍仍然掌握製空權,但德國的補給問題還是明顯改善了。除此以外,分布廣泛的電話和有線電報網使得德軍不必用無線電通訊,因而剝奪了盟軍最強的偵察工具——無線電竊聽。
希特勒認為,隻要能在短期內削弱西線的敵軍,他就可以分裂盟軍使英國和美國不理會蘇聯獨自與德國締結和平條約,此計畫若成功,德國將可有足夠時間設計和生產更先進的武器(如噴射機和超級重型坦克),並允許軍力集中到東部。德軍此次作戰目標是突破英法美盟軍戰線並將其一分為二、占領安特衛普,包圍並消滅盟軍的四個軍,迫使盟軍在軸心國占優勢的條件下談判。此次作戰如果成功,希特勒就可以集中全力應付東線戰事。
當時很多德國將領就認為這個計劃不切實際,而且將消耗珍貴的資源。德國最危險的敵人始終是蘇聯,但蘇聯這時也成了英美的潛在敵人,英美是無法容忍蘇聯勢如破竹拿下整個德國的。德國的力量無法打敗西方盟軍,不如開放讓他們進占一部分德國領土,德軍將全力抵抗蘇聯,並誘導二者發生衝突,從而為德國尋找到一個最好的條件實行停火。
突出部戰役消耗了德國最後的力量,雖然取得了一些戰術成功,但由於過程中產生了高達十萬的美軍傷亡,還發生了濫殺被俘人員的事件,美國對德國的感情變得極為仇恨。這使得兩方達成和解的感情基礎破裂。盟軍壓倒性的資源,最後碾壓了德軍。德國一無所獲。在德軍和盟軍纏鬥時,蘇聯故意引而不發,坐山觀虎鬥,坐視兩家消耗。到突出部戰役接近尾聲時,才發動大規模進攻,由於德軍被進一步消弱,蘇聯減少了傷亡,增大了戰果!
烏克蘭的實力是無法攻取俄羅斯領土的,特別危險的是,俄羅斯一直想製造使用核武器的借口。以前在烏克蘭領土上使用核武器是無法讓世界接受的,但現在烏克蘭攻入了俄羅斯領土,那是名正言順了,按照任何國際法都是合理合規的。
有人說,俄羅斯怎麽會在自己領土上使用有汙染性的核武器呢?大家的印象,核彈至少是廣島級的,一炸蘑菇雲衝天,十幾萬人和整個城市瞬間氣化,還留下放射性汙染,以後又陸續造成幾十萬人染病喪生的原子彈。
核武器迄今已經發展到5代,當然又大打得又遠的核武器也在發展,但趨勢是小型化和放射性最小化。廣島級核彈是一萬TNT當量的,史上最大的“沙皇氫彈”是2000萬當量。而蘇聯開發的的單兵攜帶的核手榴彈隻有不到100公斤當量,核彈的殺傷性也不一定是核爆時的光熱輻射,衝擊波,放射輻射和放射性汙染俱在,而可能隻集中到其中一個或幾個功能。
核裂變時分為初級反應和次級反應。初級反應就是在一定條件下引爆了部分重原子裂變,但沒有引發足夠次級鏈式反應,爆炸的威力不大。朝鮮第一次核爆,地震波測驗隻有500噸TNT當量,開始以為金正日是為了裝神弄鬼,拿炸藥充當核彈騙人呢,直到美國飛機采樣發現了核元素才確認核爆,但朝鮮又花了好多年才實現了次級核爆。
氫彈是小原子聚合成一個大原子時的反應,這個反應需要高溫高壓,地球上隻有在核裂變爆炸時才能提供這個條件。因此,氫彈都是需要一個核裂變核彈為基礎的,H+3H=He+n ,氫聚變反應會產生大量的中子,具有高輻射性。因此,第三代核武(中子彈),就是通過一個初級核裂變反應,引發小規模氫聚變,釋放大量中子。中子彈的當量很小,放射性汙染不大(中子不會積聚持續放出射線,是一次性的),可以穿透設施殺死有生力量而不破壞設施。對著敵人的坦克集群放一顆,坦克兵都死了,坦克安然無恙,還可以繳獲為己所用。而且釋放中子彈後,我方部隊幾個小時後就可以安全進入爆炸區,不需要擔心放射性汙染。
如果俄羅斯利用這個機會,對入侵的烏克蘭部隊使用戰術核武器,那隻要扔一個中子彈,就可以殺死全部入侵烏軍(可能會附帶一些俄國俘虜和占領區老百姓,但普京不會考慮得那麽多的),還不會對當地環境造成很大危害。這對烏克蘭是個巨大的損失,一個標準北約旅大約5千人,兩個旅就是一萬人。其次,俄國可能順勢攻入烏境,用原子彈,就像處女,有了第一次,就無法控製地會有下一次。以前核武器也就是在演習中用的,而有了實戰經驗,那就爽歪了。
而這樣會在西方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原來原子彈還真的可以用的!當年美國要阻止蘇聯對中國使用原子彈,理由就是,如果蘇聯證明了他敢於用,那就會產生一種多米諾骨牌效應,世界嚇住了。一旦給了俄國一個機會,合法地使用核武器,那潘多拉的盒子就打開了,其心理震撼作用是不可小覷的。
從目前的消息來看,美國似乎事先並不知道此事,現在西方也正迷惑地觀察時態的發展,顯然核是一個考慮因素。有核國家對無核國家就有著單方麵動手的優勢,這也就是目前伊朗不敢對以色列動手的原因,以色列已經明確發出核威脅。如果烏克蘭有核,俄國也不敢動。但烏克蘭現在沒核,卻主動挑釁本來就多次叫囂使用核武器的俄國,這可能正中普京的下懷。現在俄國大舉疏散,可能正是為了使用戰術核武進行準備。讓烏克蘭充分表演,到一個點後反手一擊,乘勢攻入烏克蘭,同時給北約立個先例,犯則動核,俄芬邊境有幾千公裏,派兵哪防得過來,隻要敢進來就用核,這個規矩立下來,對俄羅斯是利大於弊的。
就算俄羅斯不使用核,這樣的進攻也是毫無意義的。利用突然性取得一些成功不難,難就在於將成果鞏固下來。烏克蘭的資源並不豐富,有戰鬥力的部隊非常有限,不把這些部隊用在相對容易的防禦,而用在消耗性極大的進攻,而又沒有明顯的justification能得到好處。這和突出部戰役一樣,是個得不償失的行動。況且,利用這個機會用核,對普京的好處很大,覺得他不會放棄這個機會。
博弈是要根據具體情況決定合理的策略的。希特勒在力量處於絕對劣勢時,對強大的兩線中較為溫和的一線采用孤注一擲的以卵擊石的進攻,結果隻能是雞飛蛋打!而烏克蘭的戰略目的,隻能是求得一個體麵的和平,需要給俄羅斯一個deterance ,而不是一個以卵擊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