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瞋癡慢疑在佛教裏被稱為五毒。佛說的這些毛病也的確是我們凡夫身上所常見的,而且這也正是它們影響了我們的認知能力和身心健康。所以,即使是不信佛的人,偶爾翻翻佛家的經典,對自己的身心也有莫大好處。因佛法即是世間法。
人都是有貪念的,貪念越深,愚癡越重,最後為貪念所控,成為貪心的奴隸。比如和紳,因乾隆的寵幸,貪的富可敵國。可那些財富對他來說,不過是滿足一下心理需求而已,於實際的生活沒多大意義。以乾隆的睿智,不會不知道和紳的貪。但乾隆也知道,和紳貪那麽多錢自己根本花不了,他隻不過是一個很稱職的守財奴。等兒子接班後,他那些錢都得交回來。曆史最後證明了,和紳確實隻是一個為嘉慶聚財守財的奴隸而已。
和紳雖然是一人精,但他大概從不思考生死大事。因我總覺得那些經常思考生死大事的人,不會為財富、酒色所迷,多少會生出一些智慧的。一輩子順風順水,享盡富貴的和紳雖然活著的時候忙著享受無暇思考生死大事,可到最後,麵對那條上吊繩的時候,他大概不想都不行了。當他把頭伸進那條嘉慶賜給他的白緞帶裏時,他在想什麽呢?是不是隻在人生的最後一刻,他才明白,所謂的榮華富貴,原來都是浮雲啊。
孔子的儒家思想,不太關注形而上的東西。他側重的是現世的人生,而不關注死後的靈魂,這是儒家思想的一大缺陷。哲學思想層麵的任何一點瑕疵,都會對人的行為產生重大影響,更何況這個思想體係還被傳承了幾千年。因此,中國人的拜金主義和及時行樂的思想都可從儒家的這個哲學缺陷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也多虧中國的先賢引進和接受了佛教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儒家的缺陷。
資本主義的基本理念是鼓勵人的貪欲的,這是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的原動力。所以在資本主義這個基本製度下,建立一個自我約束、自我節製的社會的努力一定是徒勞的。資本主義的合理性是效率意義上的,而不是倫理意義上的。
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做解說員的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假定是人人都是經濟人。所有的邏輯推理都是建立在這個有缺陷的基本假定之上的。把人抽象為經濟人,對於理論研究會省了不少事,因為把人當物來研究,總比把人當人來研究要簡單的多。
這個假定的要害是忘了人除了物質的屬性之外,還有靈的屬性。人除了是一個需要吃喝拉撒的高等動物之外,人還需要倫理這個動物界沒有的心靈需求。
西方的資本主義如果沒有基督教和其思想,那將是不可想象的。可是基督教也曾創造了壓製人性和自由的中世紀。神的旨意被人的私欲一參合,一定會變味的。
而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是把人都假設為聖人,這也是社會主義之所以失敗的原因。因為不是人人都能成為聖人,而且也不是每個人都想成為聖人的。
據說西方有一句名言,即:一個人三十歲之前如果不是社會主義的者的話,那這個人是沒良心的,而如果三十歲之後這個人還是一個社會主義者的話,那他就是傻子。這個名言告訴我們的是:這個世界是充滿矛盾的。而人類社會的諸多矛盾都是源自我們人本身的矛盾,我們是肉體的,又是靈魂的;我們是凶猛的,又是講倫理的。
就像貪心雖毒,但人人皆有。你不貪財,可能貪色;你不貪色,可能貪權;你不貪權,可能貪名。實際上,這些貪是人人都有,隻是多少強弱不同罷了。要說人有什麽差距,那就是這些貪念的大小之差。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