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專家59歲病逝的啟示——不是養生無用,而在你怎麽養

來源: 懶風 2019-08-13 18:54:5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1926 bytes)

 

6月14日,知名書畫家、學者、太極拳家梅墨生先生(上圖)因腸癌辭世,年僅59歲。梅墨生的去世在震驚國內畫壇、書壇之餘,也因其“養生大師”的名號與過早逝世聯係在一起,引發大眾熱議;尤其是一種“養生無用論”“中醫無用論”泛濫,認為養生無用,順其自然就好了。真的是這樣嗎?


運動 VS. 健康飲食


首先,我們來探討第一個問題,運動究竟對健康有沒有幫助?強壯等於健康嗎?


梅墨生先生14歲習長拳,25歲習太極拳。他一生注重中醫養生,可惜事與願違,年僅59歲就死於腸癌。


據最後陪伴梅墨生的友人回憶,去年年底梅墨生便感覺腸胃不適,卻堅持不問醫,認為自己養生有方,必遠離重疾。直到今年初開始出現便血,梅墨生才被家人逼往醫院。


自恃身體康健,結實硬朗,從而不喜問醫,這種現象在許多身體強健的人群中尤為常見。  “有六塊腹肌的人並不一定就代表健康。”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診療法—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傳承人的嚴蔚冰認為,強壯不代表健康,更不等於長壽。

誠然,運動確實有利於健康。這點其實我們是不需要再去找證明的了,因為每年都會有一堆新研究成果出來,顯示適量的各種運動,無論遊泳、走路、慢跑、瑜伽、健身操或哪怕是廣場舞,都對增進健康有正麵作用,太極當然也不在話下了。


但是,別忘了另一個因素對健康的影響比運動更大——那就是飲食。


一些權威調查研究發現,盡管運動有利於健康,但飲食對健康的影響,更大於運動對健康的影響。例如一份來自Collective Evolution 的報告,在一係列實驗中,實驗對象們被指定分別食用素食和普通葷食這兩種飲食方式。之後,抽取他們的血液放在培養皿中與癌細胞展開鬥爭,目的是為了弄清哪種飲食對抑製癌細胞的生長更有效。


結果表明純素者的血液(在保持了為期一年的蔬食飲食後),抑製癌細胞生長的能力是另一組的八倍。壓力管理、瑜伽和其他因素也同樣被用來考慮生活方式對癌症的影響,但飲食依舊是首要原因。


另一個相似但較短期的實驗發現,在僅僅十四天的素食和適量運動後,身體對乳腺癌防禦更強了。僅兩周內,以果蔬和豆類為主食,實驗中女性的癌細胞增長率明顯地減緩了。

為了確定“運動”還是“素食”更能培養出“癌症殺手”般的血液,研究者展開了另一個獨立實驗,結果發現盡管健身確實有所幫助,但相比之下素食的抗癌能力是其兩倍。


所以我們就知道了,健康的飲食方式,比起運動、健身對健康的影響更為深遠。有些健身愛好者一味追求肌肉好看,但惘顧飲食健康,攝取大量動物脂肪;這些人的健康往往並不理想,不過這是題外話了。


古人與皇帝短壽的省思


那麽,難道梅墨生先生的飲食不當從而導致了他的腸癌嗎?那意味著,他的養生觀念裏有重大的欠缺嗎?


梅墨生先生59歲腸癌病逝。無獨有偶,另一位也可稱為中醫專家的國藥同仁堂董事長張生瑜先生,因心髒病突發於2008年逝世,年僅39歲;可見並非偶然。古人都用中醫,但您若稍微查一查那些有記載生卒年份的古人,你會發現古人的平均壽命不到60歲,真的正如古語所雲“人生七十古來稀”。這不是說中醫無用,而是古往今來,人們總是忙於生活,罔顧健康,等到身體出現明顯問題了才“臨急抱佛腳”來找醫生救命,輕則尚可,過重的話往往就“望塵莫及”了。


至於皇帝呢?他們擁有全國最好的中醫師照料,但平均壽命隻有39歲,若扣掉那些非正式死亡的,平均壽命也不超過50歲,大家隨便查十個八個皇帝的生卒年份就知道了。這同樣不是說皇帝身邊的中醫越好就越短命,而是因為皇帝驕奢淫逸極不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有點類似於現代飲食方式)所導致的健康問題,“神仙都難救”。


可見,日常飲食、生活習慣對健康的影響遠大於中醫中藥的作用。


中醫 VS. 現代飲食習慣


進一步而言,中醫的經驗理論其實也不見得就一定全都是絕對正確,或完全適合現代人。這點我們必須以客觀和辯證的視覺來看。


屠呦呦根據其中一部中醫著作——晉代葛洪所著《肘後備急方》中,發現了用青蒿來對治瘧疾,獲得了諾貝爾獎;甚至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都為此把一顆小行星命名為“屠呦呦星”,以表彰她為人類所作出的貢獻。於是大家都覺得,中醫真的很牛!中醫確實是國寶,為我們增了光。

 


但其實事情並沒有這麽簡單。這個研究成果,是屠呦呦和她的團隊花費了多年查閱了大量古代醫學典籍,察訪民間藥方,拜訪各地在世的老中醫,選出約2000個有關對抗瘧疾的藥方,篩選後再集中針對200種中草藥的380個可能藥方研究,最終才鎖定了從青蒿中提取抗瘧疾藥的。所以,中醫經驗珍貴嗎?珍貴!那麽所有的中醫經驗和理論都正確或者適合現代人嗎?那就不見得了。

 


不錯,中醫是幾千年來一代代中醫師經驗累積的成果(盡管很多都在戰亂中散失了),但希望大家不要對中醫過於盲目崇拜。事實上,中醫和西醫一樣都是一直在摸索、糾錯、發展的過程中。更何況,現代人們的飲食、生活結構也已經與古人大為不同了呢?


例如,古代普通人逢年過節或者有喜慶,才會燙雞殺鴨,太公分豬肉。我們老一輩的很多都還記得小時候也是遇上喜慶日子才能吃得上肉的。可見,古來人們日常的肉食量都極少(而且所吃的肉類也是“有機”的,不會有抗菌素、生長激素等各類毒素和重金屬)。

自然地,寫就各種中醫著述的古代中醫藥家們吃肉的機會也不會多;因而,中醫著作中也就不大會提及假如天天吃肉會對健康有什麽影響了(不少禦醫其實時常會委婉地提醒皇帝飲食最好素淡一點,可惜皇帝通常都會當作“耳邊風”了)。


然而到了現代,人們天天吃肉,肉食對健康的影響就非常巨大了,所以就有了基於大量研究結果,世界衛生組織得出的結論:紅肉屬於2A級致癌物——這可是古代中醫裏不會提及的。


不少養生專家隻講中醫,而無視於現代科學研究結果,那就太短視了。梅墨生先生死於腸癌。而腸癌的最普遍而直接的肇因,正是紅肉——這些都是中醫裏沒有說的。


張生瑜先生39歲心髒病發逝世。心髒病最大的肇因仍然是肉類脂肪與雞蛋中的高膽固醇——這同樣是中醫裏沒有說的。


如果我們隻信中醫,而惘顧現代研究成果,是不是很容易就掉進坑裏了呢?

 


正如科林·坎貝爾博士根據其大型研究及其他研究成果所著《中國健康調查報告》中說道,以蔬食、穀物、粗糧為主體的中國傳統飲食方式,比起現代西式飲食,比較不容易患上心腦血管疾病、各種現代流行的慢性病以及癌症。


讀者您如果是年長者,請試回憶一下你們年輕年少時候見過的那些年長者,他們是不是很少現代流行的這些主流疾病呢?我們又不妨問一下自己的飲食方式,更類似於哪一種呢?
中醫是中國古代醫藥家的經驗結晶,但乃是基於古人的飲食結構所作出的結論。到了現代,我們的飲食和生活結構已經和古人相去甚遠。


比方說,以古人以蔬食為主,極少吃肉的飲食習慣為基準,現代人隻要不是素食者,飲食上基本都是“過熱”了。您若仍死板地遵循某些傳統食療,這個湯要放塊肉避寒,那個綠豆粥太涼了又不宜吃,古代名醫們要是泉下有知,恐怕都隻有搖頭歎息了吧。


不僅如此,事實上,時下好多養生專家的理論都是對錯參半的。譬如包括美國乳癌協會在內的眾多權威機構與臨床調查都已證實牛奶與包括乳癌在內的多種癌症乃至骨質疏鬆都密切相關;美國最新一期的《國民膳食指南》也仍建議“膽固醇的攝取越少越好”(詳見美國衛生部官網:health.gov);然而很多養生專家卻還在鼓吹大家每天都要喝牛奶、吃雞蛋(膽固醇極高)。很多人天天在講養生,但您確定您的知見是正確的嗎?


所以總結而言,您若信奉中醫,請同時提取並遵循中國古人飲食生活結構中的好習慣;否則片麵地生裝硬套的話,後果有可能過猶不及,甚至適得其反;到那時您怪古代醫師也沒用,其實是您自己“不合時宜”而已。此外,要有機地完善您的養生理念,現代的醫學、營養學研究成果您還不應該忽視,而且需要隨時關注更新——因為醫學、營養學並不是已經發展到終點,而是仍一直在發展、完善的過程之中。梅墨生先生59歲腸癌去世,張生瑜先生39歲心髒病去世,他們獻出自己寶貴生命給我們作出的警示,我們不可以掉以輕心啊。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