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the mountain won't come to Muhammad, Muhammad must go to the mountain。
問的時候明說:張三李四王二麻子明天都去參加培訓,我認為這個培訓對我與客戶打交道/有理有利有節地對外溝通/職業發展會有很大幫助,我也跟著去怎麽樣?(慎用職業發展,因為那是為自己,前兩個理由是為公司。)如果頭兒說這回人滿了,可以說哎呀太遺憾了,這麽好的一個機會錯過了。然後問明白下次是什麽時候,先定好了,到時候提醒著點兒。
之所以建議問一下頭兒,不光光是一次培訓的問題。同時顯示了你關心公司/部門/小組的發展,也顯示出你不是在公司混日子的員工,下次有了這樣的事,頭兒自然會考慮你。如果現在不問,頭兒很可能得出你不在乎的結論。
題外的話:
接受“領導能力”的培訓,不一定是為了將來升級做準備。近年來所謂 “領導能力” 的培訓,說白了實際上是一個提高情商的學習班。我在單位的培訓課程中,做一個跨文化交流的講座。一開始培訓叫做 “有效溝通”,後來變成了“管理技術”, 現在是 “領導藝術及能力” (再過兩年,可能變成“當總統/國王/神仙的秘密”)。培訓的內容和從前一樣,不過是應時而進地換幾個時髦詞而已。
培訓名稱的通貨膨脹,一方麵與大環境有關,但主要是與培訓人的履曆有關。“我主持過有效溝通的培訓” 在履曆上不如 “我主持過領導能力的培訓” 響亮,猛一看:能做領導能力的培訓,此人一定有領導能力。
誰接受培訓,很多時候是一個統計數字,年終總評時可以列出:在我的努力下,單位/部門/小組裏20%/50%/99% 受到了“領導藝術及能力” 的培訓 (不過很少有人說99%, 明年沒得加了。)
所以是否包括在這個培訓中,與個人是否將來做領導關係不大。但從提高軟技能目的出發,可以學到很多為人處事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