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感情內斂,崇尚肝膽相照,默契相知的境界。為朋友可以兩肋插刀,但不喜歡甜言蜜語。有禮尚往來,更有君子之交淡如水。口蜜的人容易讓人懷疑腹劍,至少是虛偽。所以,中國人生活中很少說“謝謝”。特別是朋友、親人之間,老說“謝謝”讓人感到生分、別扭。
西方人完全不同。“Thank you”掛在嘴上,一點點小事都要說的,親人之間也是如此。比如遞了杯水,幫找了樣東西,狹路相逢時互相讓了一下,對方聽了自己的話,等等等等;而且很多時候不光說一個“謝謝”,還得說出為什麽謝。
中國人到了西方,入鄉隨俗,也開始天天說起“Thank you”。開始未免生硬,漸漸習慣了,也就成了自然。及至回國探親訪友時,也會不知不覺多說很多“謝謝”,不說反而不習慣了。
既便如此,不知別人怎樣,我仍不象西人那樣擅長此道。我的一位在美的英國朋友說,她在肯尼亞教書的時候,給學生東西,如果學生不說“Thank you”,他們是拿不到的。從小這般培養出來,西方人說“Thank you”,聽起來更為自然、誠懇,那麽多好像句句從心底裏升上來,而且很自如地給出各種各樣的理由。我有時說的就比較生硬,頻率想必也不夠高——孩子們上了學後,回家來說“Thank you”的場合、次數增多了,從側麵反映出我們自己家裏這方麵的教育水平。
最難的地方,是在Thank you後麵加的那個for:為了什麽謝謝?有的理由很明顯,很容易說。可是每天要說那麽多的謝謝,有的就要絞盡腦汁想出不重樣兒的、合適的理由。很多時候我幹脆隻說一個“Thank you”,省了後麵那個for。這種“偷懶”的習慣讓“Thank you”有時顯得不那麽誠懇,雖然我是在誠懇地道謝。記得一次,一個澳大利亞朋友六歲的兒子好像是幫我開了一下車門還是提了一下弟弟的car seat,我說“Thank you”。他問:“Thank me for what?”在這樣童言無忌的逼問下,我才說出理由。西人想必會早就說出來了。
曾向那位英國朋友解釋,為什麽中國人更少說“謝謝”——因為覺得很多事是理所當然的,大家互相都會很自然地給予幫助、便利,彼此便不用再客氣。其實更注意以後,漸漸體會到,常說“Thank you”,確實能帶領、培養自己有一顆更加感恩的心。世間也許本沒有那麽多理所當然的favors;當你失去享用它們的權利時,尤其能感受到它們的珍貴。那為什麽在可以擁有它們的時候,不好好地為得到它們說上一句“謝謝”呢?不過話又說回來,中國人之間少說“謝謝”,但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有更為親密、默契的關係。兩種文化各有所長吧,可以互相取長補短。我們身處兩種文化之中的人,在不同的語境裏,做不同的事適應環境,生活得更自如、更優雅就好。
本來想在網上搜一下,看有沒有一個“謝謝你的理由”的集合清單,但發現這工作量太大了。有些教寫感謝信或賣卡的網站會有一些感謝信的samples,但還沒有搜到我想要的那種“大全”,可以看到各種各樣、哪怕是稀奇古怪的理由,以便給我們作參考,或娛樂之用。各位看官,你聽過的印象很深的致謝理由有哪些?你有沒有關於說“Thank you”的禮儀知識可以跟大家分享?謝謝了先。
在美國的感恩節來臨之際,寫下這麽一篇說謝謝的小文。
Thank you for your time reading my post!
特別的感謝給職壇的老師們和朋友們:我的生活因你們的存在而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