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天適合讀書。。。
今天終於讀完《尋路中國》(Country Driving)。作者是一個美國記者,Peter Hessler中文名字叫“何偉”。2001年他在中國考完理論考試換了駕照(就像我前不久在合肥考試換駕照一樣)。開始是沿著長城修建的路徑一路開車去到內蒙古,觀察到鄉村隻剩下老年人小孩子的景象;後來他在北京遠郊懷柔方向公路都開到頭的山裏租房子寫作,見證了北京中產階級有車出遊的大趨勢:然後往南方考察鄉鎮企業和新型工業園的興起,在浙江的麗水來來回回,深入了解了不少情況。這本書描述的,是從這個世紀初到2009年間的事情。他看見的那些變化,其實在我每一年好幾次回中國出差和探親的過程中,也感覺得到。不過有一些看問題的角度還是不同。有一些我認為理所當然的東西,在Peter那個美國人筆下,反而成了不可思議的事情。
摘錄一小段
“城市擴張的時候,美國和中國有類似之處。城市一個一個冒出來,中國的經濟開發區引來新城市的建立。
不同的是,美國先去開發的人是商人,銀行家,律師,當人們還在住帳篷的時候,第一份報紙已經印刷出來。報業集團,最先修好的永久性建築是是法庭和教堂。至少有早期意義上的社區和法律。
中國新興城鎮存在的。隻有商業這一樣東西。工廠,建築材料供應點,手機卡銷售點,娛樂項目。不過沒有社會組織,沒有私人報紙,沒有獨立的勞工組織。沒有法律事務所,沒有教堂和寺院,也沒有非盈利組織。警察和政府官員很難見到-除非是有利可圖的場合”
這是美國人的眼睛看見的表麵現象。其實他並不了解也不理解中國網格化管理係統的高效和完備。中國這些年的高速發展,物質生活以無與倫比的速度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這個的確也是有目共睹。至於深沉意義上的比較,盡管這個美國人的中文很好,但是他仍然沒有搞懂字裏行間,或者說很多不言而喻的規則和默契。這就是文化傳統的差異吧。。。
文章裏還說19世紀初期,美國的Francis 凱博。羅威爾,因為英國把卡特耐特水力織布機設計圖紙看管很嚴,所以羅威爾冒名參觀曼切斯特的作坊,回到美國的馬爾薩斯後,憑借照相機一樣的記憶力把機器製造出來。他的公司所在地成為美國的紡織工業基地。。。所以說偷技術,copy別人的機器設備,在早期的美國社會發展中,也不是沒有發生的事情。不過隨著時間推移,法律和法規健全起來,對專利保護越來越強大,那樣的事情在西方就不太容易發生了。
書裏對中國教育頗有微詞“對建立新型城市而言,正規學校的教育沒有任何關聯性。傳統中國的教育體製除了教會死記硬背以外,教給學生時的東西少而又少。這一切,眾多的人口數量,社會機構的缺乏,教育體製改革的緩慢,共同麻木著人們的創造力”。我同意他的觀點。那些死記硬背的教育方式,刷題刷到晝夜不分,沒有童年沒有快樂的生活,讓中國的小孩子們沒有未來。。。
對於飯店裏的飯菜的態度“中國人可以對所有的東西都逆來順受,但是飯菜不在其列。是因為長期以來的美食和政治災難造成的後果。。。”這個美國記者提出一個很奇怪的觀點組合,“美食和政治災難”造成人們在飯店找茬嗎?我其實是不同意的。在飯店找茬的人其實很多是為了得一點好處。。。
盡管這個美國記者的中文交流沒有問題,看樣子他的中文寫作能力還是有限。這本書的文字是從英文翻譯成中文的。不過文章的結構合理,有的段落文字也非常幽默。外國人眼裏的中國,值得一讀[呲牙]
和國內這一類的書不同的地方。是有參考文獻(圖二)。書上的引經據典,都有根有據有出處,這個對於習慣讀科學研究文章的我來說,非常習慣。。。
2001年在中國考駕照,公安交通管理局發的小冊子,429道多項選擇題,256道正誤判斷題。Peter在這本書裏寫了一些以前的考題。
352題:如果別的駕駛員停下來向你問路。你應該
A)不告訴對方
2)耐心細致的予以回答
3)給他指一條錯誤的道路
347題:如果別的駕駛員對你進行善意的提醒,你應該
A)胸襟開闊地仔細聽取
B)毫不聽取
C)聽取,但不予理睬
346題:如果你讓別人搭車,後來發現他將物品遺失在你的車上,你應該:
A)據為己有
B)盡快交還給失主或者交到他的工作單位
C)給他打電話,要他給報酬
344題:如果遇到交通事故,有人需要幫助,你應該
A)繼續行車
B)停車,盡可能提供幫助,並聯係警察
C)停車,如果有報酬,才幫忙
“那個時候中國人攔車是用手上下拍著看不見的大狗”
。。。。
《尋路中國Country Driving》何偉PeterHessler)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