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床!起床!快去洗臉,快去刷牙……”前不久,一段名為《媽媽之歌》的視頻在國外網站被瘋狂點播。創作並演唱《媽媽之歌》的,是美國喜劇女演員安妮塔·蘭弗洛。48歲的她是3個孩子的母親,一次靈光乍現,她將自己催促兒女的話寫成了歌曲。整首歌隻聽到一位母親急切的、不容置疑的催促聲:“快點啊,快點啊,不然就來不及了!”中國人聽了忍俊不禁——原來普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
《媽媽之歌》描述了一個不可否認的現實:孩子與大人一樣,每日生活在催促之中,快速、高效、忙碌、省事,成為最基本和理所當然的生活狀態。曾經,父母叮囑孩子的口頭禪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著”,現在孩子聽到最多的是“快點吃飯”“快點做作業”“快點彈琴”“快點睡覺”,甚至“快點玩”。
誰的節奏被打亂
父母為什麽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為父母覺得孩子太磨蹭,打亂了自己的節奏,於是反過來打亂孩子的節奏。
少兒科技館裏,4歲的夢夢在運動傳送裝置邊,不厭其煩地跑來跑去,轉動把手,看小球前進、落下、再前進……在一旁的媽媽煩躁地走來走去:“老玩一個有什麽意思?再玩這個就沒時間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說,她拉起孩子就走。孩子則不停地掙紮回頭……
“每次看到兩歲半的女兒笨拙地、慢慢騰騰地舉起小勺子吃飯,我就在一邊按捺不住。盡管女兒也能慢慢地把飯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節奏,於是幹脆拿勺舀飯往女兒嘴裏塞,而且成了常態。”32歲的何女士說,自己也知道這種做法不對,“但隻有看到飯菜被女兒吃進肚子裏,我才能安心。”
這樣催促乃至代勞的場景,對大多數父母來說並不陌生吧?大人總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節奏行事。其實,大人與孩子的生活節奏、生理節奏以及生命節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節奏,對他們而言,感覺最舒服、最順暢、最有利的就是順應自然的生理節奏。如果孩子的生活節奏過快,會影響身體的激素分泌,對身體和心理都會造成損害。
經常被打亂節奏的孩子,一般都會有早熟、易煩躁、耐性差的特征,或截然相反,表現為反應遲緩、自我壓抑、對某些事物過分依賴。第一類孩子學會了取悅他人並優先滿足他人的願望,第二類孩子卻因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壞孩子”,從而失去自信。這兩種情況都容易讓孩子喪失自我。
別對孩子說“快點”。 轉
所有跟帖:
•
回複:別對孩子說“快點”。 轉
-zz222-
♀
(2137 bytes)
()
12/15/2013 postreply
12:58:37
•
最後一段關於尊重孩子的磨蹭不知什麽原因轉不了全部。選擇性轉發
-zz222-
♀
(2000 bytes)
()
12/15/2013 postreply
13:10:47
•
我經常,一會兒叫快走快吃,一會兒讓慢點走,慢些吃。有時嘲笑自己這是又穿越了?
-邱小貉-
♀
(0 bytes)
()
12/15/2013 postreply
14:50:19
•
以前會說,現在順其自然了
-梵芯-
♀
(0 bytes)
()
12/15/2013 postreply
23:47:06
•
對孩子說“慢點”。
-萬楓-
♂
(0 bytes)
()
12/16/2013 postreply
11: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