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複:別對孩子說“快點”。 轉

來源: zz222 2013-12-15 12:58:37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137 bytes)
回答: 別對孩子說“快點”。 轉zz2222013-12-15 12:57:18
停不下來的父母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功論導向的教育方式、更高更快更好的標準……都促使父母按照自己認為正確的標準去催促孩子,就像媽媽帶著孩子匆忙地走在學琴的路上,打仗一般緊張。這其中,孩子的節奏問題普遍被忽視了。
 周末、節假日,父母讓孩子趕緊吃飯,吃完飯趕緊做作業、畫畫、彈琴……孩子們不僅在學校裏承受著各種快節奏的壓力,出了校門依然不得清閑。家長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周末不僅應該是放鬆的日子,也是用來深切了解孩子各種需求的時機。
42歲的李女士在兒子8歲生日那天大受打擊:孩子想要的生日禮物竟然是“一個什麽都不用幹的周末”。她說:“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覺到孩子內心的痛苦,這種痛苦深深地震撼了我。”
32歲的趙女士也麵對同樣的情況。她沮喪地說:“我不得不承認,孩子平日裏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快一點’。”但她覺得自己不得不這樣做。她的女兒今年隻有3歲。她堅信這種凡事求快的規則是有必要的——一旦生活節奏慢下來,就很有可能被別的孩子超越。她說:“盡管我也感覺到這種快節奏不合理,不僅會剝奪我們應有的正常生活,也與孩子的天性背道而馳。”
家長催歸催,可孩子依然快不起來。教育專家認為,父母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節奏看在眼裏,是因為他們渴望孩子與自己同步。父母會想,我們是一個家庭,一個整體,有著共同的生活節奏,這一點是天經地義的。這種根深蒂固的潛意識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家長去顧及孩子的特殊感受。一個慢性子、愛做夢、做事拖拉的孩子讓父母焦慮恐慌,他們似乎從孩子日常行為中的反應速度及活躍性中看到了他的將來。最終讓孩子認識到這是一種欠缺,從而埋下了將來引起孩子焦慮的隱患。父母可能看不到這些,他們看到的隻有競爭,以及未來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他們變得緊張敏感,對自己生活中的空洞與空虛充滿恐慌,於是自然而然地充當起孩子的教練,甚至是魔鬼教練。
事實上,對兒童生活節奏的研究隻是近半個多世紀才有的事,以前兒童一直被當做小大人看待。1950年,德國兒科醫生特奧多·海爾布魯格展開了人類首次針對兒童生物節律的研究,人類對兒童生活節奏的特殊性才有所認識。1970年,於貝爾·蒙達涅教授帶領科研團隊,以兒童的生物心理節律為課題,根據不同兒童的年齡、發展及生活環境展開了完整的研究。基於此,西方發達國家把學齡前兒童每天有效的學習時間定為3個半小時。這個時間在大多數情況下被延長至4個半小時。一般情況下,小學生每天上課的時間為上午9∶00到11∶00、11∶30或12∶00,對於年齡較長、級別稍高,或對信息接受、消化更快的孩子,則在下午適當添加幾小時,一般從14∶30到15∶00、16∶00或16∶3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