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撤辣”後的樓市小陽春是否難以為繼?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

香港樓市跌跌不休,港府月前宣布一係列樓市鬆綁措施,終結長達14年的“辣招”時代,此舉一度迅速推高交投量,卻被指“旺量不旺價”,反彈勢頭隻是曇花一現。BBC中文采訪多名買家、業內人士和學者,了解市場對未來樓市的看法。

“撤辣推波助瀾,逼到我們終於做業主。”今年33歲的香港本地人林小姐對BBC記者說。

她和丈夫結婚兩年以來都是租樓,期間不斷物色合適買盤卻未有上車,直到港府宣布樓市“撤辣”,兩口子旋即在一周內置業。

“其實第一次看樓已經很喜歡,地點、價錢都適合,但還是抱著觀望態度慢慢想。撤辣突然增加了不確定因素,我們怕多了買家來搶,之後會更難買,所以不敢再等,立即拍板。”

他們購入新界大美督一個村屋三樓連天台單位,麵積合共約1400呎(1呎約合0.11平方米),以483萬港元成交,林小姐認為價格十分優惠。“業主說移民要賣,其實我們自己也不看好長遠樓市,很難再有好的升勢,投資來將沒有什麽價值,但始終有自住需求,租樓的租金和買樓的每月供款差不多,不如趁價錢低買。”

她的個案並非特例,港府2月底撤辣後加快了買家入市步伐,推高二手交投量,反映香港主要屋苑樓價走勢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曾連升三周共2.84%。

中原地產亞太區副主席兼住宅部總裁陳永傑對BBC中文表示,撤辣後看樓量和交投量立刻活躍起來,多了準買家入市,“大家覺得再晚一點買會變貴,會快一點做決定”。

為何現在撤辣?

當局在往後數年陸續“加辣”,增設買家印花稅(BSD)、雙倍印花稅(DSD)和新住宅從價印花稅(NRSD),向非本地人士及以公司名義的買家,以及購入第二套或以上物業的買家,征收樓價15%稅款,2023年曾下調至7.5%。同時,金管局收緊按揭條件及實施壓力測試,大大提高買家入市門檻。

在辣招下香港樓市很長一段時間還是隻升不跌,但三年新冠疫情、美國加息和移民潮等因素終結了這個神話。去年二手房成交宗數創28年曆史新低,僅錄得29690宗,樓價也拾級而下,從2021年8月的曆史高位累挫近四分一,部分屋苑更出現三成或以上蝕讓。

值得留意的是,樓市疲弱令發展商欠缺投地意欲,競投出價也相當保守,去年多達六幅地皮流標。香港政府長期靠賣地增加庫房收入,但2023/24年度地價收入僅194億元,遠低於原本預算的目標850億元,讓港府陷於更進一步的財赤問題。

當局遂於今年2月28日《財政預算案》宣布全麵“撤辣”,取消2010年以來推出的各項辣招印花稅。金管局同日取消壓力測試,並放寬3000萬元以下自住物業的按揭上限至七成,非自住物業也由五成提高至六成。

撤辣效果如何?

地產業界歡迎相關措施,認為撤辣效果立竿見影,新聞媒體上也一時間大量好消息,指有業主反價封盤,有單位加價10萬元成交。

但樓市反彈勢頭後勁不繼,中原指數踏入4月已開始回落,上周末香港十大屋苑二手房成交跌至單位數,為撤辣後首次,創了七周低位。樓價則被指“旺丁不旺財”、“量升價反跌”,成交價普遍大跌,至少有十多宗二手成交蝕讓,貶值15-40%。

中原地產陳永傑坦言,由於整體經濟差,加上發展商庫存量高,套現需求大,一手樓盤並沒有加價,因此成交宗數多也無法提高樓價,“但至少市場氣氛熾熱了,樓價沒有升都起碼止跌”。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則對BBC中文表示,撤辣後的樓市小陽春迅速打回原形,“現在不能再用辣招做藉口,大家都看到真麵目”。他認為撤辣對樓價的影響隻介乎正負5%,更重要的因素是全球戰爭風險、利率,以及香港和中國經濟。

“股市通常都走先於樓市,現在香港股市血流成河,恒指跌穿兩萬點,香港人財富縮水,自然不會消費更不會買樓。經濟差加上移民潮,金融業裁員,零售餐飲業結業潮,航空業無法回複疫情前,連學校都要殺校——現在除了公務員之外,我想不到有什麽行業的人很穩陣,那誰會買樓?”

他補充指,房地產作為長遠投資,買家要還25、30年房貸,屆時已超過2047年“五十年不變”大限,“這很敏感,前景看不透,沒有人知道25年後怎麽樣”。

為何發展商拋貨促銷?

近期最為矚目的是長實旗下黃竹坑Blue Coast,開售首批以“蝕讓價”呎價2.1萬元推出,比毗鄰的海盈山便宜約兩成。鷹君與港鐵合作開發的何文田朗賢峯首批均呎1.9萬元,較鄰近項目低25%,價位重返同區8年前水平。

此外,將軍澳日出康城Seasons Place首批130夥價單平均呎價1.4萬元,創近5年同區新盤首批折實平均呎價新低。九龍灣泰峯推售首批168個單位,則以平均呎價1.48萬元的“勁蝕”開價。

BBC記者曾到泰峯售樓處觀察,現場人山人海,多名地產經紀都說“很久沒有看過這麽旺”。準買家大排長龍,很多是有自住需求的本地市民,認為該盤呎價與同區二手樓相約,頗具吸引力。

地產業界數據顯示,3月新盤成交量超過4100宗,較2月爆增約14.5倍,但成交宗數能否消化供應量,還是引起市場疑慮。

香港去年隻售出1.1萬個單位,發展商的一手房存貨截至去年底有2.3萬夥,創逾20年新高,加上今年可出售的新盤約2.8萬夥,存量高達約5萬個單位。摩根大通分析指,即使今年樂觀估計全年售出單位可增至2.2萬個,仍需要逾30個月才能消化所有潛在的新盤庫存。

該行預測,今年香港樓市成交按年改善30%,但住宅樓價料跌5%至10%,若參考中國內地一線城市放寬房策的經驗,一兩個月內成交量會上揚,但之後再次回軟,相信香港情況相若;當市場對於樓市的消息再次轉向負麵,例如去貨速度下降,屆時地產股的沽空比率將會再度上揚。

買家去哪兒了?

撤辣後壓抑已久的投資者可重投樓市,市場期待這能讓香港樓市重新上路。

環亞拍賣行3月中舉行物業拍賣會,現場有近150人擠滿狹小的宴會廳參與競投,氣氛為近年罕見。當天推出61個單位,拍賣前已有約10個銀主盤(法拍房)預先獲承接,即場再有5夥售出,大部分以低市價售出。

“一場拍賣十幾個單位,已經很久沒有見過。”該拍賣行董事總經理區蘊聰對BBC中文表示驚喜。“撤辣後的樓市回複自由市場,許多很久沒出來的炒家也出來買東西。”

但他同時指出,由於市場供應過剩和利率高,對撤辣後的樓市不會過分樂觀。“過去十幾年有辣招晾著樓價,如果撤辣後跌,就證明經濟真的不好,就好像1997、2003年的跌市。”

盡管反應熱烈,投資者的確仍很謹慎。有“凶宅大王”之稱的資深投資者伍冠流到場,目標是購入荃灣中心一個開價190萬元的凶宅單位,經過3至4組客人出價後最終成交價為245萬,高於他的預期,他並沒有競價。

“以前有八折已經很開心,現在七折才會考慮,否則就寧願放棄。因為現在供應太多,移民潮之下人口大減,樓價不會升很多,買貨要很小心。”他對BBC中文說。

場內另一位本地投資者、從事舊樓收購重建的曾女士也沒有出價,她認為撤辣後雷聲大雨點小,拍賣會上隻有細(低)價單位有人投,“來來去去都是兩三百萬那些”,傳統藍籌地段如半山區的單位則被收回,“反映中產、有錢人都走了”。

投資者李先生同樣空手而回,他認為當天拍賣項目不夠吸引,又形容香港長遠“沒什麽希望,我十幾個律師朋友走了一半,連我70歲的阿媽都去了澳洲”。

除了香港本地人,外地買家又如何?在新盤泰峯推售當天,記者觀察現場有少數中國大陸買家,都以小業主為主。43歲張女士特意從廈門乘搭高鐵來港,希望購入一個兩房單位。

她說自己有兩名念高中的兒子,均是雙非兒童(父母均非香港居民的內地人士,赴港生產後小孩擁有香港居留權),未來會安排他們赴港升讀大學,遂在港置業。“我們的習俗是有幾個孩子就買幾套房,現在先買一套,以後再看看第二套。”

她表示在廈門已經有兩套房,但近年中國房地產市場走下坡,加上少子化嚴重,加劇供過於求的情況,因此認為在香港置業更保值。“香港畢竟是大都市,地少人多,跟國內比比較不會貶值。現在不期望它升多少,不降價已經很開心。”

中原地產陳永傑對BBC中文分析指,近年中國經濟下行,已經沒什麽大富豪來香港投資,昔日大陸買家大舉入市的盛況將難以再現。

另一方麵,盡管港府推出“高才通”計劃,至今吸引約10萬名人才抵港,絕大部分是內地人,但陳永傑預料對樓市幫助不大。“這些專才都是大學畢業生,踏踏實實來香港打工,一開始會先租樓住,不像引入富二代會立刻買樓。”

經濟學者李兆波重申,2019年後香港麵對政治變局,從根本上改變了經濟結構和地產市場的格局。“除非大家看到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可以並駕齊驅,回複到2019年之前那種光景,否則都不會有什麽起色。”

地產巨頭近日的言論也引起外界注意。長實主席李澤钜在業績記者會上表示,撤辣後香港樓市下行的機會率似乎比上行的機會率低一點,他又罕有地評論香港經濟,歎一口氣指近年香港人過得“真的很辛苦”,強調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來之不易,“千萬、千萬不要失去這個地位”。

恒隆地產董事長陳啟宗近日則在集團年報裏,最後一次以董事長身份撰寫《致股東函》,指香港住宅土地供應長達10年的人為短缺局麵正逐漸被打破,供應充足下樓價不會像過去那樣大升,將逐漸改變市民既有的一個信念,就是投資物業永不會錯,“這是香港社會遲早必須麵對的過程”。

他進一步預言,隨著時間推移,香港樓價會與內地大灣區趨同,“這是無可避免的,但對香港的長遠競爭力也不一定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