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共生”的馬斯克:押注中國拯救了特斯拉 但…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馬語琴, JACK EWING, JOHN LIU

2024年3月28日

當埃隆·馬斯克2020年在上海發布首批中國製造的特斯拉電動車時,他脫離原定內容跳起舞來。舞台上,他揮舞著脫下的外套,做出了類似於脫衣舞的動作。

馬斯克有慶祝的理由。幾年前,特斯拉瀕臨破產,他把賭注押在了中國身上,那裏有廉價的零部件和能幹的工人,而且中國需要特斯拉來錨定其剛剛起步的電動汽車產業。

對中國領導人來說,特斯拉能在中國建廠就是獎賞。馬斯克將在上海建造一座特斯拉工廠,它後來會成為特斯拉的旗艦廠,占特斯拉全球交付量的一半以上,並貢獻了其大部分利潤。

馬斯克最初似乎在這種關係中占據上風,他獲得了中國很少向外國商人提供的讓步。但現在出現了鮮明的轉變,特斯拉遇到了越來越多的麻煩,在他幫助打造的市場上,該公司正逐漸失去對中國競爭對手的優勢。特斯拉轉向中國也讓馬斯克與北京方麵緊密相連,而這正在引起美國政策製定者的關注。

對特斯拉前員工、外交官和政策製定者的采訪揭示了馬斯克是如何與北京建立起一種不同尋常的共生關係,他從中國政府的大方中獲利,即便同時也在從美國獲得補貼。

就在馬斯克探索在上海建廠的計劃時,在特斯拉的遊說下,中國領導人同意對國家排放法規進行一項至關重要的政策調整,特斯拉的此番遊說行動此前未見諸報道。《紐約時報》發現,這一政策變化使特斯拉直接受益,隨著中國的工廠投入生產,估計帶來了數億美元的利潤。

馬斯克還獲得了與高級領導人接觸的非同尋常的機會。他與上海的一位高級官員,也就是現在的總理李強密切合作。上海工廠以驚人的速度拔地而起,而且沒有中國本土的合作夥伴,這在中國的外國車企中尚屬首次。

馬斯克曾暗示美國工人懶惰,他在中國得到了習慣於長時間工作,卻得不到強有力勞動保護的工人,這種保護曾導致美國和歐洲的監管機構對特斯拉進行嚴格審查,工會也針對特斯拉進行組織。去年,上海一名特斯拉工人在生產安全事故中被壓死後,一份指出安全漏洞的報告從網上被刪除。

馬斯克還得到了調整後的排放法規。這項政策仿效了加州一項為特斯拉帶來福音的計劃,它為汽車製造商生產清潔汽車提供信用額度。為了遊說中國政府改變法規,特斯拉與試圖淨化中國被汙染天空的加州環保人士進行了合作。

中國幫助特斯拉成為了全球最有價值的汽車公司。但特斯拉在中國的成功也迫使本土品牌進行創新。隨著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把將中國轉變為“汽車強國”作為目標,中國正在生產價格低廉但製造精良的電動汽車。比亞迪和上汽等中國汽車製造商正大舉進軍歐洲,給大眾、雷諾和斯特蘭蒂斯等老牌汽車製造商帶來威脅。底特律也在手忙腳亂地追趕。

“可以分成前特斯拉、後特斯拉這兩個時代,”關於特斯拉對中國工業的影響,汽車行業顧問、通用汽車公司前亞洲區高管邁克爾·鄧恩這樣說。“特斯拉是‘造雨者’。”

“有點親中”

馬斯克現在的處境非常微妙。他敲響了關於中國競爭對手的警鍾,盡管他仍然依賴中國市場和供應鏈,並重複著中國政府的地緣政治言論點。

他在今年1月警告稱,除非中國汽車品牌被貿易壁壘阻擋,否則它們將“幾乎摧毀世界上大多數汽車公司”。本月早些時候,特斯拉在中國的銷售滯後,股價暴跌,導致他失去了世界首富的頭銜。

特斯拉在中國紮根得如此之深,以至於馬斯克即使想離開也不容易。特斯拉在上海的生產成本比其他地方低得多,這是該公司在與競爭對手打價格戰時節省成本的關鍵所在。

在國會山,立法者們正在調查他與中國的關係,以及他如何平衡特斯拉與其他事業的關係。他擁有的另一家公司SpaceX與五角大樓簽訂了利潤豐厚的合同,並通過星鏈網絡幾乎完全控製了全球衛星互聯網。他還擁有社交媒體平台X,中國利用該平台進行虛假信息的宣傳。

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民主黨參議員馬克·華納說:“埃隆·馬斯克與中國有很深的財務往來,包括他在上海的工廠。”


目前尚不清楚中國政府是否曾試圖對馬斯克施加影響,但領導人自有辦法。去年,中國一些地方禁止特斯拉進入敏感地區,促使該汽車製造商強調,所有中國數據都保存在當地。今年2月,在美國商務部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的數據保留進行調查後,中共的報紙《環球時報》警告,中國消費者可能會對特斯拉進行報複。

馬斯克在一些國際爭端上站在中國一邊。他在為什麽中國應該控製台灣的問題上為中國辯護,這個自治的民主島嶼一直在抵製北京的主張。(台灣目前正在打造星鏈的替代品,部分原因就是擔心馬斯克與中國的關係)。

據報道,馬斯克認為,對於中國在以維吾爾族穆斯林為主的新疆地區的鎮壓行為,需要看到其合理之處。2021年,在其他公司紛紛撤出新疆之際,特斯拉推出了一條以新疆為終點的充電線路,並將其命名為“特斯拉絲綢之路”,這個名字取自習近平在爭取全球影響力的運動中複興的那條曆史路線。該公司在西藏也有一條類似的充電線路。

特斯拉公司、SpaceX和馬斯克都沒有對一份詳細的提問和調查結果清單作出回應。在去年11月29日《紐約時報》的交易錄峰會上,馬斯克表示,“每家汽車公司”都部分依賴中國市場。他還駁斥了圍繞SpaceX和星鏈的擔憂,稱這兩家公司不在中國運營,不應將他的所有公司混為一談。

但在7月與兩位國會議員的線上對話中,他的表述更為直接。他承認在中國有“一些既得利益”,並稱自己“有點親中”。

特斯拉在中國的第一個重大勝利

在加州,特斯拉得到了監管部門的大力支持。自2008年推出首款汽車以來,該公司通過向超出排汙限額的汽車製造商出售信用額度,根據加州的排放規定賺取現金。根據加文·紐森州長辦公室的數據,到2023年底,這些信用額度價值37.1億美元。

馬斯克淡化了特斯拉對政府支持的依賴,但加州前排放監管者阿爾貝托·阿亞拉表示,在特斯拉陷入困境時,政府的政策幫助特斯拉度過了難關。“它是這家公司得以生存的原因。”

另一位前州政府監管者克雷格·西格爾表示,特斯拉就排放法規進行了大量遊說工作,試圖使法規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調整。

在中國,特斯拉致力於重現使其獲利的加州政策。

在加州與中國建立聯係的同時,一些團體正在倡導將排放規定作為治汙良方。時任州長傑裏·布朗就是該政策的擁護者之一,他認為電動汽車是一個潛在的合作領域。環保人士也加入其中。

2014年,當馬斯克談到在中國建廠時,特斯拉也加入了推動變革的行列。

特斯拉的說客陶琳會見了能源與交通創新中心的人員,這是一家在洛杉磯和北京執業的非營利性環保組織,又稱iCET,它曾與特斯拉進行過接觸。根據該組織與時報分享的筆記,他們談到了在中國合作推動製定排放法規的事宜。

“他們需要這樣才能在中國取得成功,”iCET執行董事安鋒在談到特斯拉時說。但中國官員最初對此持懷疑態度,他還說,因為這項政策實際上是要求傳統汽車製造商補貼特斯拉這樣的電動汽車公司。

根據時報獲得的相關材料和電子郵件,iCET幫助策劃了與肯·摩根的會麵,摩根當時是特斯拉在美國的說客。2015年,摩根與中國三個城市的官員會麵,宣傳加州的排放規定如何幫助刺激了電動汽車的生產。(陶琳和最近離開了特斯拉的摩根都沒有回應記者的提問)。

中國地方官員熱切希望說服特斯拉在他們的城市建廠。當時在iCET工作的瑪雅·本·德魯爾在給摩根的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這種興趣“可以被利用”來推動排放法規。

安鋒說,他帶著兩批中國城市官員參觀了特斯拉在加州的辦公室,並補充,特斯拉和馬斯克都沒有給iCET任何報酬。他和德魯爾都認為排放法規是合理的環境政策。

環保主義者和中國官員的優先事項往往並不相同。在西方,清潔交通被視為“環保型問題,而在中國,它從一開始就被視為一個工業問題”,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研究碳排放政策討論的高級研究員麥怡瑞(Ilaria Mazzocco)表示。

但作為一家創新的綠色企業,特斯拉同時滿足了這兩個條件。

2015年,在加州舉行的一場清潔交通會議上,中國中央政府官員聽取了特斯拉說客闡述北京應實施限製排放規定的理由,組織了該大會環節的能源經濟學家王雲石表示。

“顯然特斯拉當時全力以赴了,”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中國能源與交通中心主任王雲石說。

限製排放規定的想法最終也打動了官員們。當時實施的政府補貼製度充斥著欺詐行為。這項規定更加有效,並且可以節省政府資金。

2017年,中國采取了這一政策。

這是特斯拉在中國的第一次重大勝利。

破紀錄拔地而起的特斯拉工廠

馬斯克不想按照當時中國的要求與一家中國公司共享特斯拉工廠的所有權。因此,2018年官方取消了針對所有外國電動汽車公司的規定。這一變化是特斯拉的第二次重大勝利。

不久之後,上海擊敗了其他爭奪特斯拉工廠的城市。時任上海最高領導人的李強成為了他的重要盟友。李強曾參觀過加州的特斯拉,期間還出席了習近平與布朗州長等人就氣候合作問題舉行的會麵。

據官方媒體報道,馬斯克提議在兩年內建造這座工廠。李強回道他們可以在一年就完工——他的政府實現了這一目標。

“這甚至比中國速度還要快,”谘詢公司Sino Auto Insights的負責人塗樂說,他還表示,李強的幫助是關鍵:“進展的速度之快,表明他默許了一切。”

陶琳告訴中國媒體一財全球,稱政府官員使用了“非常有創造性的方式,非常審慎的角度”來讓政策符合特斯拉的意願,並補充說她“印象非常深刻”。

馬斯克和他的團隊至少兩次獲準駕駛特斯拉進入中南海——北京的一處有圍牆的中共領導人大院。

在李強的領導下,國有銀行向特斯拉提供了超過110億元(15億美元)的低息貸款。這筆交易是如此慷慨,以至於一家國有汽車工業團體的高級官員黃永和回憶說,一位政府部長當時對此不大情願。

“他說上海的領導們太誇張了——就那麽給出了全部投資,而特斯拉沒有花一分錢,”黃永和在接受采訪時說。

但黃永和表示,這筆交易對銀行來說是合理的。

長期以來,他一直對特斯拉印象深刻,一度還曾進口一輛汽車並將其拆解以研究其工作原理。和李強一樣,他也參觀過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弗裏蒙特的特斯拉工廠,他覺得這家工廠雖然混亂,但前景不錯。

他認為,中國可以對此進行改進,建立一個高效的外國工廠,充當“鯰魚”的角色,鯰魚是一種攻擊性生物,可以讓其他魚遊得更快。

特斯拉還為中國供應商創造了市場。該公司最近表示,其上海工廠使用的95%的零部件都是本地采購的。

其中一個主要供應商是一家曾經默默無聞的電池公司。在美國,特斯拉與鬆下有合作關係,但在中國,特斯拉轉而主要使用寧德時代的電池,後者在特斯拉附近建了一家工廠。如今,在特斯拉業務的推動下,寧德時代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池製造商。

另一家供應商力勁集團在特斯拉的幫助下開發了巨型壓鑄機,可以一次性製造汽車的一部分。該公司創始人劉相尚於2021年向時報表示,力勁計劃向六家中國公司供應這些機器。

那一年,他表示希望這項技術能夠“把我們的汽車工業發展得更大更強”,並將其與習近平民族複興的“中國夢”聯係起來。

在特斯拉上海工廠長時間加班

在上海工廠開業之前,弗裏蒙特是馬斯克的主要工廠。他有時睡在工廠地板上,希望他的員工也能效仿這樣的工作強度。

在中國,工人們習慣了每周較長的工作時間,馬斯克將這一點視為優勢。

上海工廠的日程安排包括每周不尋常的輪班變化。據兩名前雇員稱,那裏的工人連續上四個12小時的白班,然後休息兩天,然後轉為四個12小時的夜班。(弗裏蒙特員工通常兩周時間裏上七次12小時的班。)

隨著2020年新冠病毒大流行的蔓延,弗裏蒙特工廠關閉了近兩個月。

但上海工廠僅關閉了兩周左右,這家工廠幫助特斯拉首次實現盈利,並讓馬斯克的財富激增。

中國還為馬斯克提供了逃避加州對勞工進行嚴格保護的途徑。

2022年上海封城期間,一些特斯拉工人睡在工廠地板上。兩名工人表示,他們拿到了繼續工作的額外報酬,但特斯拉要求工人連續六次輪班,每次輪班12小時。(選擇不工作的員工也獲得了報酬,但低於正常工資。)

馬斯克當時籠統地說,中國工人“甚至不願離開工廠”,並補充道,“而在美國,人們想方設法不去上班。”

在弗裏蒙特,事故引發了監管機構的調查。但在上海,當特斯拉工人去年被機械壓死時,市政府發布的一份稱其存在安全漏洞的報告在網上發布後不久就被撤下了。

發布該報告的上海市政府部門沒有回複經由傳真發送的問題。

 “願所有人都能繁榮富足”

中國讓特斯拉成為本土電動汽車品牌鯰魚的願景,被證明是有先見之明的。特斯拉在中國最大的競爭對手比亞迪去年年底在全球銷量上超越了特斯拉。

但中國對電動汽車的推動在歐洲引發了焦慮。“當我們決定從熱力發動機轉向電動汽車時,我們已經比中國晚了——差不多晚了五到七年,”法國財政部長布魯諾·勒梅爾表示。

9月,歐盟開始調查中國政策是否給予電動汽車品牌不公平的優勢。盡管嚴格來講講特斯拉並未受到調查,但它可能麵臨對從中國出口的汽車征收的關稅。

在美國,拜登政府推動通過了《通貨膨脹削減法案》,試圖參與競爭。白宮目前正在考慮提高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目前關稅已經達到25%。

加州官員否認特斯拉在中國的崛起對該州不利的觀點。“這又不是什麽零和博弈,”加州能源委員會主席戴維·霍克希爾德表示,他認為雙方的電動汽車未來將“強勁增長”。

但施密特汽車研究公司的數據顯示,上海已取代弗裏蒙特成為特斯拉的全球出口中心,去年從中國向歐洲出口了超過17.5萬輛汽車。

市場分析公司CRU集團表示,雖然中國的排放項目為特斯拉帶來了數億美元的碳排放積分,但由於中國企業正在製造更多電動汽車,碳排放積分的價格正在下降。

“我們已經到了臨界點,”專注於中國的獨立汽車分析師雷星(音)表示。

盡管競爭日益激烈,馬斯克在中國的影響力依然很大。

2022年10月,原上海市領導人李強晉升為全國第二號人物。馬斯克還在上海建設一家電池工廠,一家國有研究公司去年稱該工廠將使用寧德時代的電芯。去年5月,當馬斯克訪問中國時,這家電池製造商的董事長為他舉辦了一個16道菜的宴會。至少在這次旅行的部分時間裏,在他身邊的是說客陶琳,她已晉升為特斯拉副總裁。(寧德時代沒有對采訪問題作出回應。)

就連特斯拉在墨西哥新萊昂州建造的工廠也將使用中國供應商,該州州長表示其中幾家供應商將在附近設廠。

去年年底,馬斯克出席了在舊金山為習近平舉行的一場不對外開放的招待會。

在中國社交平台微博上,馬斯克發布了一張他與中國領導人握手的照片。“願所有人都能繁榮富足,”他寫道。

Keith Bradsher、David A. Fahrenthold、Eric Lipton和James Wagner對本文有報道貢獻。Susan C. Beachy、Kitty Bennett和Kirsten Noyes有研究貢獻。

馬語琴(Mara Hvistendahl)是《紐約時報》一名專注於亞洲的調查記者。點擊查看更多關於她的信息。

Jack Ewing撰寫有關汽車行業的報道,重點關注電動汽車。點擊查看更多關於他的信息。

John Liu為時報報道中國和科技新聞,主要關注政治和科技供應鏈之間的相互影響。他常駐首爾。點擊查看更多關於他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