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坐家

一無所長,唯餘文墨,一息尚存,筆耕不輟。
個人資料
大坐家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博文
(2023-12-26 05:53:40)

評估一次旅行的質量,在我看來,大體需要從四方麵入手:1、旅行的目的,2、旅行的目標,3、旅行的過程,4、旅行的同伴。目的是不變的,即追求快樂的體驗、拓展眼界、增廣見聞。目標則是每次旅行要去的地方、看的景點、物件,體驗美食以及風土人情。過程是指遊覽的安排、觀賞的時間、體驗的程度。同伴則無需解釋。這四項每一條的強弱、好壞、苦甜、滯順、悲喜都[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2023-05-03 10:31:24)

退休之後才發現,別說世界和美國,連我所居住的喬治亞州,甚至近在眼前的亞特蘭大市都有不少地方沒去看過。比如免費參觀的州議會大廈,走過路過多少次,卻總是錯過。甚是遺憾。 閑來無事,和老伴攜手乘地鐵去州議會大廈遛個彎,就算今天的鍛煉項目了。 不是上班高峰時間,車上人不多,空曠的車廂裏隻有在角落昏睡的流浪漢和三四個高聲歡笑的聊天者。很吵。[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一玄奘在《大唐西域記》裏十分肯定地說:古人稱天竺、身毒、賢豆的發音都不準確,正確的發音是印度。從此,在中文裏,印度的名稱再沒有改過。現代語言學家知道,不同的古代語言,如梵語、波斯語、希臘語、龜茲語等對“印度”的發音都略有不同,諧音本來也就是取其近似,所以,唐以前中文的各種諧音都不能算錯。玄奘定為印度,實際上更接近希臘語。就像中[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19-09-10 08:22:22)
孟子說,對古代的聖人,他最崇拜孔子。雖然沒成為老人家的學生,但還是追隨其後代傳人學習了孔子學說。言語中透著遺憾和慶幸。我年輕時受時尚影響敬仰魯迅,不過沒有“私淑”其弟子學習的幸運,那時就是想也不知去找誰,隻能讀其著作。現在回想起來,沒有遺憾,隻有慶幸。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毛先生揮揮手,大批十五六歲到二十歲左右的青少年,徹底停止早[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9-08-30 06:49:21)
和外國人一樣,中國人在獲獎後,一般都會激動致詞,表示答謝。聽得多了,不難發現大多遵循另一種有中國特色的格式:先謝國家、黨、領導,然後謝同事與合作者,最後謝父母妻子兒女。排序很有講究,尋常人不敢越雷池半步。前幾年,網球運動員李娜因沒有按套路來,曾引起網上風雷滾滾。有年輕人問我,這種“八股謝”是否從49年後開始的?我說,還真不是。早[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9-05-11 03:30:09)
世界的不同地區呈現著各異的風貌:曆史上發展最早的中東,在以色列之外,即使有迪拜這樣窮奢極欲的“樂園”,也遮掩不住一片破落衰敗;在亞洲其它地區,凡是堅持本國特色的,無不被發展的瓶頸卡得內外交困,貌似煥發青春的中印也被冷眼看出了回光返照的病態;美洲不死不活,就剩下美加在努力支撐;相比之下,除了北歐,西歐的大國----德國則顯得穩定、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9-03-30 03:40:31)
中國古代的曆史觀把曆史的作用主要歸結為兩點:一、榮辱簿。通過人物傳記用儒家的道德標準區分各色人等,讓一些人流芳百世,另一些人則遺臭萬年,使人們產生敬畏心,恪守等級社會穩定的秩序、禮儀規範。二、鏡子。通過事件陳述把握興亡的苗頭與軌跡,從而接受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這兩點能起作用嗎?許多人是不相信的。翻翻廿四史,各朝代滅亡的原因大同小[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9-02-23 02:40:48)
不是為了展望世界的未來,預測美國的前程,更不是為了詛咒誰和祝福誰,我隻想為居住在美國的自己和兒孫提供一種觀察的視角,以便保持清醒的頭腦,應對風雲莫測的局勢。 無論是西方人還是東方人,在古代都相信人世間的禍福與天象的變化有一定聯係:據說凱撒遇刺前,天空出現“血月”;中國則有“天人感應”說。近年來,世界範圍的氣候變化,特別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2019-01-25 04:49:28)
選擇是人的一生中經常麵對的問題。 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兩次痛哭:楊朱臨歧路和阮籍走窮途,都與選擇有關。楊朱看到麵前多種選擇,亦喜亦憂;阮籍則因為沒有選擇,悲憤交集。 這是智者的情感爆發,是智者真性情對天地人間的深度告白。智者的情感受理性思維觸動刺激,觸痛他們的是人性和所處社會環境。 我佩服兩位智者深刻豐富的聯想力,被他們純真樸素的感[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9-01-05 03:42:49)
近日讀到秦暉先生的文章《宗族認同與人心散聚》,頗感戚戚焉,那正是我想說而尚未出口的問題。本來依學識和思辯能力,這問題由秦先生談最為合適,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他沒有就某些問題做進一步開掘。我不揣淺陋,試圖為他補上一些缺遺。如果能夠一言以蔽之曰:什麽是人類社會曆史?有人認為是物質文明的發展史,有人認為是不同文明的碰撞史,還有人認為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
[2]
[3]
[4]
[5]
[>>]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