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不禁 ,但成本太高你出不起
——川普關稅體係的“成本脅迫”結構
導語:
川普政府已宣布提前啟動對全球貿易夥伴的新一輪發函機製,每天通知10個國家準備迎接新稅率。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貿易戰,而是一次關稅邏輯的徹底重構:美國將關稅從邊境保護工具變為製度門票,重新定義“誰有資格低成本進入美國市場”。
一、從等待來談,到主動發函:一輪“製度要約”的重啟
7月3日,美國政府宣布將不再等待關稅緩衝期自然結束,而是提前發函啟動“談判登記”:每天通知10個國家,告知其若要繼續進入美國市場,必須承擔更明確的“入場成本”。
時間點選在7月4日——美國獨立日,具有象征意義。這是一種製度重申:市場開放不再默認,合作必須有代價。
二、設定價位,而非封鎖出口:關稅變成製度的入場費
川普提出的三個稅率數字——20%、25%、30%——並非最終定案,而是一種階梯式要價信號。
誰談得早,可能鎖定10%;
誰延誤、回避,則逐步推高;
稅率不再是統一規則,而是談判結構。
這是一種製度性轉變:從自由準入轉向條件式準入。
出貨不是不讓你出,而是要讓你重新思考——你的商品還有沒有定價空間來接得住這個關稅?
三、對中國:不是攤牌,而是吊高再議價
川普政府宣布已與中國“達成協議框架”,但並未給予最終減稅安排。
這是一種典型的“留而不決”操作:
中國暫時享受10%稅率;
卻始終懸而未談定,隨時可能進入再加價區間。
這不是封鎖,而是製度鉗製。
川普政府正用“關稅模糊狀態”製造談判不確定性,從而削弱中國對供應鏈穩定的信心。
四、越南、印度、洗產地國:被重新歸類的地緣角色
越南:達成實質協議,鎖定10%,被視為“加工友好型國家”;
印度:被川普點名“稅收壁壘最大”,稅率可能升至26%;
馬來、菲律賓、孟加拉等洗產地國家:處於高風險觀察區,美國擬啟動“原產地完整性審查”機製(Rules of Origin Enforcement)。
這些國家的壓力不在關稅本身,而在其“洗產地”角色被係統拆解。
未來想要出口到美國,必須證明自身的“附加值”而非“貼標能力”。
五、製度新武器:關稅作為“交易信號”而非“邊境保護”
傳統關稅邏輯是:保護本國、限製他人。
川普式製度邏輯是:你要來美國市場?先看看你能承受多高的入場費。
不是統一稅率,而是議價門票;
不是封鎖準入,而是價格決定誰能留下。
這是製度定價權的回收:美國重新用關稅來排序、篩選、調配全球進入節奏。
六、不是世界拋棄你,而是讓你重新評估出口是否值得
出口美國,不再是全球製造鏈的默認選項,而是一筆必須重新估算成本收益的交易。
如果你的商品在成本結構上經不起加稅,你就會自然退出這個市場。
川普並未禁止誰做生意,但他讓這個生意變得不再便宜、不再無條件。
本篇為《文明係列·製度貿易篇》之一,後續將繼續追蹤:
關稅分層機製是否可複製?
原產地審查如何改變製造鏈?
“成本脅迫”是否會反噬美國內需與盟友信任?
歡迎關注專欄,持續跟蹤貿易製度結構變化。
美國關稅政策|國際貿易|製度經濟學|川普政策|外貿成本結構|文明係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