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製度視界 史識即興隨筆

鄒英美美德, 製度文明筆記,海外原創,即興隨筆,筆落於Lake Michigan與The Pacific Ocean之間。
正文

製度溝通為何如此困難?一次與中國青年的對話暴露了深層認知裂痕

(2025-07-12 05:52:16) 下一個

製度溝通為何如此困難?一次與中國青年的對話暴露了深層認知裂痕

 

導言

 

最近,我與一位中國青年展開了一場關於“美國製度衰退”“中國航母崛起”“文明與實力關係”的微信對話。對話過程中,我意識到一個愈發尖銳的問題:

 

當我們試圖講製度、程序、製衡與法治,對方卻隻認實力、航母、周期與陰謀。

我們還在說製度,他已經開始說“你被西方洗腦了”。

 

這不是爭吵,而是文明語言的斷層。

 

 

一、他眼中的世界:“實力決定一切,文明隻是勝者粉飾的工具”

 

他認為:

    美國二戰後有100多艘航母,如今不到10艘,說明“海權衰退=國力衰退”;

    中國已經建成3艘航母,未來還要下水1艘,說明“強弱此消彼長”

    川普推動“大而美法案”,本質是掏空底層民眾、鞏固資本權貴;

    “文明”“製度”“自由”都是空殼,本質隻有一句話:“拳頭硬才有理”。

 

甚至他明確提出質問:

 

“西方民主製度有啥文明可言?全世界體製都沒啥文明美德,都是基於實力出發。”

 

 

二、他眼中的我:“被西方洗腦”的製度主義者?

 

當我試圖講:

  麥迪遜為何主張“三權分立”;

  為什麽程序正義比結果重要;

  美國的製度為何能限製總統、保護反對者;

 

他卻說:

 

“你是不是被西方洗腦了?”

“你說的製度邏輯,全是裝出來的”

“現在強者為王才是真相”

 

我試圖“講理”,他卻覺得我是“替美國說話”;

我試圖“講製度”,他卻覺得我是“否定中國強大”。

 

 

三、權力史觀 vs 製度文明觀:兩種敘事體係互不兼容

 

 

項目

中國青年(典型權力史觀)

我(製度文明觀)

曆史觀

“大國周期律”“你強我弱”

“製度演進”“治理優化”

文明觀

文明是強國的裝飾

文明是限製強權的結構

製度看法

套路而已,用來控人

可校正、可批評、可自我修複

川普法案看法

為了削底層、利資本

製度博弈結果,有利有弊

美國衰退論

航母少了=要崩了

戰略轉型、預算配置變化

 

 

四、為什麽溝通越來越難?不僅是觀念之爭,更是生存邏輯的差異

 

知乎上很多人可能也遇到過類似困境。

 

我們說:

 

“美國製度雖然有缺陷,但有糾錯機製。”

他們說:

“你居然相信美國製度?”

 

我們說:

 

“中國也需要更多製衡與公民表達的渠道。”

他們說:

“你這是崇洋媚外。”

 

他們不是“不可理喻”,但信息語境不同,導致以下問題:

 

  信息源不同:他們受民族主義社媒影響嚴重;

  身份認同差異:他們強烈代入“大國崛起敘事”;

       話語體係不同:我們講“程序”,他們講“結局”;

  信仰基礎差異:我們相信“製度保護人”,他們相信“人決定一切”

 

 

五、背景不對稱:誰更自由發言,誰就更容易談製度

 

這也是我們最容易忽略的一點:

 

民主國家可以自由談論製度、批評執政者;而威權國家則往往不容許普通人公開參與政治表達。

 

這意味著:

 

  我們談川普、談拜登、談製度演進,屬於合法言論;

  他們一旦表達對“製度缺陷”的共鳴,就可能在朋友圈被舉報、在職場被打小報告,甚至被約談;

 

中國如此,其他威權國家也不例外:

    在俄羅斯批評普京,近年已有多起判刑;

    在伊朗支持女權與改革,也曾導致流血衝突;

    在朝鮮公開討論體製,更是難以想象的禁忌。

 

這不是“認知能力差距”,而是“表達自由落差”。

 

很多中國青年之所以“認同強權”,並非信仰權力邏輯,而是因為製度不允許他們思考其他可能,更不允許他們表達共鳴。

 

 

六、不是誰贏得辯論,而是製度能否容納反對

 

如果這個世界隻剩“誰的航母多誰就有理”,那人類早已陷入重複的悲劇。

 

製度文明的價值不在於它“贏了”,而在於:

  它允許你不認同它;

  它允許你批評它;

  它不因你質疑它而封殺你。

 

 

七、製度溝通的責任,不是說服誰,而是守住話語場

 

我們無法說服所有人,但我們能繼續寫、繼續討論,搭建屬於製度語言、文明邏輯的公共空間。哪怕這個空間暫時很小,也必須堅守。

 

因為文明的底線不是勝利,而是“你還能平靜地表達不同意見”。

 

 

 

#製度比較

#中美差異

    #川普政策

#言論自由

#政治哲學

#溝通困境

#中國青年

#威權體製

 

 

 

如果你曾試圖與親友溝通製度問題、卻發現語言不通,歡迎分享你的經驗。

 

也請理解牆內朋友麵對的現實壓力,他們的沉默或強硬,未必出自真心,而可能是對現實的回應。

 

本文不是“製度優劣賽跑”,而是一次“對話條件差異”的反思。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