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係列·製度回應篇(其八)
是製度理想,還是駕駛習慣?——自動駕駛等級比喻下的美中製度分歧
【導語】
本文為《文明係列·製度回應篇》第八篇,嚐試引入“自動駕駛等級”作為製度演化比喻框架,重新理解當前美中兩國在製度接受度、治理邏輯與升級意願上的結構性差異。
在“美中製度之爭”這一宏大命題中,許多討論陷入意識形態對立,而忽略了一個常被低估的問題:人民到底願意駕駛什麽級別的製度?
中國人民正樂於穩定的“L2製度體驗”,美國則堅持奔向“L4–L5理想”。但兩者都未完成,各自都在試錯,文明的進化也遠未停步。
一、引子:中國人民的“製度滿足感”,該如何回應?
在一次與中國青年朋友的對話中,他說:
“製度再說再講也沒用,我們現在日子過得比大多數國家都好,人均壽命高,物資豐饒沒什麽通脹,住房麵積寬敞,幾乎家家有車、城鎮鄉村路路通,治安沒槍擊沒吸毒,打打嘴炮發點牢騷也沒人真來管你……要什麽別的自由,活著舒服才最實在。”
這不是犬儒,也不是自欺。這是一種現實經驗之下的製度感知——不是出於信仰,而是出於適配。
那麽,我們有沒有可能,用一種更生活化、更工程化的語言,來解釋美中之間的製度差異?不是為了辯輸贏,而是為了讓“製度問題”這四個字不再懸空。
這正是本文嚐試引入的核心比喻體係:
將製度演進,類比為自動駕駛等級的逐級進化。
二、製度不是“非黑即白”,而像自動駕駛一樣分等級
根據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SAE)標準,自動駕駛技術分為L0至L5六個等級:
等級
描述
類比的製度形態
L0
無自動化,完全人工駕駛
極權主義:靠人治、依賴強人智慧
L1
單一功能輔助(如定速巡航)
君主立憲初期:可輔助但權力仍集中
L2
自動控製方向與速度,但需駕駛員隨時接管
中國當下模式:高效率治理 + 係統隨時兜底
L3
特定場景可全權操作,人類僅為後備
半憲政狀態:如新加坡、東歐某些轉型國家
L4
多數場景全自動,極少需人工介入
成熟憲政民主體製,如北歐、加拿大
L5
完全自動化,不再需要人類幹預
製度理想國:高自治、高問責、高彈性,尚屬願景
這一比喻的力量在於,它提供了一個直觀的結構模型:製度演進,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如駕駛自動化一樣層層推進。
三、為什麽中國人民“樂於停留在L2”?
中國的L2製度運行模式,其實非常接近特斯拉FSD的實際體驗:
日常運行高度自動化:基層治理、物流係統、數字支付、治安管理均已係統化;
緊急情況依賴人工接管:洪水、疫情、輿情事件,最終仍需“體製手動幹預”;
駕駛者(公民)無需掌控,但必須隨時聽令:沒有對方向盤的主權,隻有接受路線的義務。
這種狀態被廣泛接受並非偶然:
曆史慣性: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皇權+科舉”,製度始終依賴中心調度;
體驗舒適:相比20世紀末的匱乏狀態,如今的穩定、便利與預期感確實令人滿足;
替代經驗缺失:L3及以上製度並無真實體驗,輿論中多被描繪為“混亂”“動蕩”。
這就是許多人對製度升級的基本態度:
“係統開得不錯,幹嘛非要我來接管?”
四、美國製度的“L4–L5理想”:究竟通向哪裏?
與中國不同,美國的製度設計自建國起,就帶有“治理自動化”的理念:
三權分立:如動力係統與轉向係統分離,防止權力過熱;
新聞自由+法院獨立:多傳感器輸入,避免盲區;
彈劾機製+程序正義:構建自檢係統,不依賴個別領導人意誌。
製度設計目標並不是打造“好駕駛員”,而是:
即使駕駛員昏昏欲睡,係統也能穩穩到站。
這也對應自動駕駛中的兩大路線:
製度路徑
自動駕駛類比
背後邏輯
美國製度
Waymo:規則預設、高精地圖
結構先行 → 運行自動化
中國製度
特斯拉FSD:視覺學習、手動兜底
經驗導向 → 實時修正
但美國製度L4理想也麵臨重重阻力:
製度算法老化:選舉人團、參議院代表性失衡;
輸入係統紊亂:媒體撕裂、共識碎片化;
運維成本上升:信仰基礎削弱,責任滑坡。
一句話總結:
美國想開L4,但係統過舊;中國隻願開L2,但係統尚新。
五、我們是在比較“製度等級”,還是“駕駛習慣”?
許多中國人把“生活不錯”等同於“製度高級”,這就像說:
“這輛L2車開得穩,所以沒必要升級。”
這混淆了兩件事:
你今天是否滿意 ≠ 製度是否具備未來彈性;
當前係統運轉良好 ≠ 你是否擁有“換擋權”與“路線修正權”。
真正健全的製度,不是你清醒時開得順,而是你出錯時不至崩盤。
六、並非隻有中國未完成,西方製度也在反複測試
這不是中方的“未完成特例”,而是全球製度的普遍狀態。
FSD仍處Beta測試,Waymo路線成本高昂;
西方製度同樣陷入結構性遲緩、信任失調;
法國養老金改革、德國移民衝突、美國高院爭議,都顯現製度摩擦。
製度不是神壇,不是終點,而是持續OTA的複雜係統。
誰還在走,誰還在更新,誰就還有文明演進的餘地。
七、製度不是終點,而是誰還在往前走
將製度比喻為駕駛係統,其價值不在於“評分”,而在於“觀測”:
中國正處於L2製度的穩定期,但長期兜底的係統將麵臨管理極限;
美國試圖維持L4結構的糾錯能力,卻也正因共識失衡而頻繁打補丁;
全球文明製度並非單線進階,而是多軌錯位、邊行邊試。
而真正的製度文明,是:
哪怕你不在看方向盤,哪怕駕駛員更替,哪怕係統遭遇故障,社會依然能穩穩前行。
八、附注點評:關於這個比喻本身的反思
將社會製度的演進類比自動駕駛等級,是一個頗具啟發性的框架。它的優勢在於:
直觀可視化:製度不再抽象;
強調漸進性:演化非跳躍;
映射“人—係統”演變:公民參與程度作為變量;
避免“好壞”二元論:各階段具有相對合理性。
但這也需清醒認識其局限:
社會製度遠比技術係統複雜,演進路徑充滿反複與非線性;
L5並無統一技術指標,其“理想國”屬性過於抽象;
“兜底”機製在現實製度中常常責任模糊,不如駕駛係統清晰;
各國製度背後有不同文明條件,不可簡化為單一線性等級。
這個比喻的價值,在於開啟新的思考視角,而非替代製度分析本身。
在製度文明的路上,我們都還在Beta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