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灣水

瞎寫寫,字數隨意。
正文

朱批《毛批三國》 第七回 袁紹盤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

(2023-08-27 14:19:45) 下一個

第七回 袁紹盤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

 

  【總批:諸侯紛紛,互相爭競,天下已成四分五裂之勢。一董卓未死,而天下又生出無數董卓(在那樣的大染缸裏,隻要條件具備,每個人都會是董卓;就像現在,有權就一定會貪一樣。指望道德的約束是很可笑的。)。欲舉而一之固難,欲舉而三之,亦正不易也。

  袁紹之取冀州,謀亦巧哉。然人知韓馥、公孫瓚為袁紹所愚,而不知袁紹又為董卓所愚。紹初為盟主以討卓,何其壯也!今董卓遣一介之使以和之,而遂奉命不遑:嗚呼,有愧曹操多矣!(談不上愚不愚弄的,被撓中了心中欲望的癢處而矣。)

  善盜物者最會賭咒,亦惟善賭咒者最會盜物。觀於孫堅故事,可為寒心。(說一個不讓人寒心的“英雄”來聽聽。)

  一玉璽耳,孫堅匿焉,袁紹爭焉,劉表截焉(此三人,再加個袁術,正因他們的認知短淺,所以都早早謝場了。)。究竟孫堅不因得璽而帝,反因得璽而死(前回中程普說‘始皇重得璽,明年崩’ 時已伏下孫堅結局。)。若備之帝蜀,未嚐得璽;丕之帝魏,權之帝吳,亦皆不因璽。噫嘻!皇帝不皇帝,豈在玉璽不玉璽哉?(是啊,是有了皇帝再有玉璽,而不是有了玉璽才有皇帝。天下在握了,拿塊石頭刻兩個字也能成玉璽。)

  看此回瓚與紹戰,一日之間,忽敗忽勝,忽勝忽敗,變態不測。至於文弱如劉表,勇壯如孫堅,必以為勝在孫、敗在劉,而事之相反,又不可料如此(還不是作者前麵文字的鋪敘,使人產生的錯覺,然後在適當的時候反轉故事情節,達到戲劇的衝突效果。現實中所謂的“事之相反”,必定是在決策或執行的過程中存在著偏差,基本上,所有與預期有距離的結果,都可以反推出導致這樣結果的原因的。)。嗟乎!茫茫世事,何常之有?一部〈三國誌〉(莫把演義當作正史來讀。),俱當作如是觀。微獨〈三國〉而已,一部十七史,俱當作如是觀。 

  此回敘孫堅之終,敘孫策之始,凡皆為孫權而敘之也。孫權於此卷方纔出名,乃出名而猶未出色,止寫得孫策出色耳。然與劉、曹鼎立者,孫權也,是孫權為主,而孫堅、孫策皆客也。且因孫權而敘其父兄,則又以孫堅、孫策為主,而袁紹、公孫瓚又其客也。然公孫瓚文中忽有一劉備,突如其來,倏焉而往,而公孫瓚遂表備為平原相,則因劉備而敘及公孫瓚,因公孫瓚而敘及袁紹:是又以袁紹之戰公孫為主,而孫堅之擊劉表為客矣。何也?分漢鼎者孫權,而繼漢統者劉備也(怎樣算是繼正統?是不是姓一樣,有個十七八代以上的血緣就可以?這土地究竟應該歸屬於誰才算是正統?劉邦和項羽哪個是秦的正統?愛新覺羅算不算朱姓的繼統?土地不在於受誰治理,而在於誰治理之下的這片土地上的民眾可以生活得更好。)。以三國為主,則紹、瓚等皆其客;三國以劉備為主,則孫權又其客也。今此回之目曰“袁紹戰公孫”,而注意乃在劉備;曰“孫堅擊劉表”,而注意乃在孫權:賓中有主,主中又有賓,讀〈三國誌〉者不可以不辨。】(羅貫中是知道故事的主角和配角這樣的敘事基本要素的,但毛宗崗這樣的腐儒就不一定知道了,聖賢書裏沒有。)

  卻說孫堅被劉表圍住,虧得程普、黃蓋、韓當三將死救得脫,折兵大半(前回結尾說得快要天塌下來,此回開頭卻隻一句話就淡淡開解了。)。奪路引兵回江東。自此孫堅與劉表結怨。【夾批:伏一筆。 】

  且說袁紹屯兵河內,缺少糧草(有那麽多兵馬在手,還會缺糧,真是不懂得合理運用資源。)。冀州牧韓馥遣人送糧以資軍用。【夾批:袁術不發糧而致孫堅之敗,韓馥以送糧而啟袁紹之謀。庸人舉動皆錯。(那可不可以說韓馥這個人比較重情義,因為有前麵共同舉事討董卓的經曆,所以看到曾經的合作夥伴有難處,故而伸手相助一把呢?或者是韓馥看到之前有劉岱、喬瑁因糧而起的爭殺,所以想送糧避免悲劇呢?如果那樣解讀的話,韓馥還是不是庸人?)謀士逢紀說紹曰:“大丈夫縱橫天下,何待人送糧為食(所以按這個邏輯,想要當個大丈夫,就得是我想要什麽就隨心去拿什麽,哪怕那東西不是我的也沒關係。)!冀州乃錢糧廣盛之地,將軍何不取之?”紹曰:“未有良策。”紀曰:“可暗使人馳書與公孫瓚,令進兵取冀州,約以夾攻。瓚必興兵。韓馥無謀之輩(若是韓馥趁袁紹缺糧之時,率軍一舉滅了袁紹,盡得其地其軍,那樣就算是有謀了---這就是中華文化中得價值觀體現:把友善當作無能。),必請將軍領州事。就中取事,唾手可得。”紹大喜,即發書到瓚處。瓚得書,見說共攻冀州,平分其地,大喜,即日興兵(前番伐董卓之時,說要“扶漢室”,如今要攻冀州,不知道是不是也算在“扶漢室”?春秋無義戰,秦末時就有嗎?漢末時就有嗎?……時就有嗎?)。紹卻使人密報韓馥。馥慌聚荀諶、辛評二謀士商議。【夾批:如此二人,亦稱謀士,可笑。 】諶曰:“公孫瓚將燕、代之眾,長驅而來,其鋒不可當。兼有劉備、關、張助之,難以抵敵。今袁本初智勇過人,手下名將極廣,將軍可請彼同治州事。彼必厚待將軍,無患公孫瓚矣。(春秋時相似的故事已經不少了。)【夾批:正中逢紀之計。 】韓馥即差別駕關純去請袁紹。長史耿武諫曰:“袁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股掌之上,絕其乳哺立可餓死。奈何欲以州事委之?此引虎入羊群也!”【夾批:冀州未嚐無人。(這種完全不分析客觀事實的言論,也算是好建議?袁紹的軍力比之韓馥,是怎樣的態勢?若不給他糧草,是不是袁紹就坐以待斃了?若是袁紹主動來打怎麽辦,有沒有把握把他擊敗?)馥曰:“吾乃袁氏之故吏,才能又不如本初。古者擇賢者而讓之,諸君何嫉妒耶?”耿武歎曰:“冀州休矣!(誰的冀州?誰休矣?沒有主語的言辭,一廂情願地捆綁了大眾,這個套路至今仍在被別有用心的人拿來忽悠民眾。)”於是棄職而去者三十餘人,獨耿武與關純伏於城外,以待袁紹。數日後,紹引兵至,耿武、關純拔刀而出,欲刺殺紹。紹將顏良立斬耿武,文醜砍死關純。【夾批:二人烈烈,可謂忠於韓馥。(韓馥是不是對二人仁義有加?還是這冀州也有二人股份?殺了袁紹是不是就能保證冀州繼續為韓馥所有?跟當初伍孚等人要殺董卓一樣,是不是殺掉一個董卓,其他問題就沒有了?)紹入冀州,以馥為奮威將軍,以田豐、沮授、許攸、逢紀分掌州事,盡奪韓馥之權。【夾批:“擇賢而讓”,賢者固如是乎?(哪個真賢者能成事的?又要做英雄,又要稱賢者,不矛盾麽?)馥懊悔無及,遂棄下家小,匹馬往投陳留太守張邈去了。【夾批:虎入羊群,羊能存乎?其得去,猶幸矣。(或許韓馥就是賢者,所以他算是得了個好結局。)

  卻說公孫瓚知袁紹已據冀州,遣弟公孫越來見紹,欲分其地(這公孫瓚得腦子大概是不大好使,人家已經把肉都吃到嘴裏了,還想著跟人家商量分肉。)。紹曰:“可請汝兄自來,吾有商議。”越辭歸。行不到五十裏,道旁閃出一彪軍馬,口稱:“我乃董丞相家將也!”亂箭射死公孫越。【夾批:袁紹不能討董卓,反假作董家兵以殺人。如此舉動,有愧盟主多矣。(不知道袁紹此舉,是想真的嫁禍於董卓呢,還是就是要殺了公孫越,然後跟公孫瓚起刀兵,謀劃著再把公孫瓚得地盤也奪了?如果是前者,那這戲演得也太差了點,如果是要達到讓公孫瓚出兵的目的,那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殺公孫越,何必多演戲?是公孫越有什麽地方讓袁紹很看不慣麽,非要弄死他?逼公孫瓚翻臉,有很多辦法,為什麽非要殺人呢?)從人逃回,見公孫瓚,報越已死。瓚大怒,曰:“袁紹誘我起兵攻韓馥,他卻就裏取事。今又詐董卓兵射死吾弟,此冤如何不報!”盡起本部兵殺奔冀州來。紹知瓚兵至,亦領軍出,二軍會於盤河之上。紹軍於盤河橋東,瓚軍於橋西。瓚立馬橋上,大呼曰:“背義之徒(這個“義”字也太廉價了,什麽樣的人都能以一副有“義”之人自居,斥別人無義。),何敢賣我!”紹亦策馬至橋邊,指瓚曰:“韓馥無才,願讓冀州於吾,與爾何幹?(這話是真有點無恥,沒人家公孫瓚,韓馥會無故“讓”麽?)瓚曰:“昔日以汝為忠義,推為盟主,今之所為,真狼心狗行之徒,有何麵目立於世間!(偏是此輩最能穩立於世間。)【夾批:回思向日歃血定盟,可發一笑。今之稱盟兄盟弟者須要仔細。(歃血算什麽?袁家兄弟親手足也不一樣反目?)袁紹大怒曰:“誰可擒之?”言未畢,文醜策馬挺槍,直殺上橋。公孫瓚就橋邊與文醜交鋒。戰不到十餘合(公孫瓚挺能打啊,都能跟文醜交馬十個回合?小說中的回合數,大概是看羅貫中的心情的,沒有任何參考價值。後麵這樣的情節還有很多。),瓚抵擋不住,敗陣而回,文醜乘勢追趕。瓚走入陣中,文醜飛馬徑入中軍,往來衝突。瓚手下健將四員,一齊迎戰,被文醜一槍刺一將下馬,三將俱走。文醜直趕公孫瓚出陣後,瓚望山穀而逃。文醜驟馬厲聲大叫:“快下馬受降!”瓚弓箭盡落,頭盔墜地,披發縱馬;奔轉山坡,其馬前失,瓚翻身落於坡下。文醜急撚槍來刺。【夾批:讀書者至此,必曰公孫瓚休矣。(老毛是真傻麽?看那些真的“休矣”的主,哪有什麽廢話,直接一句“一槍刺於馬下”,既然賣了關子,就定有轉折。)忽見草坡左側轉出個少年將軍,飛馬挺槍,直取文醜。【夾批:來得突兀。 】公孫瓚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麵重頤,威風凜凜,與文醜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夾批:在公孫瓚眼中看出,分外聲勢。 】瓚部下救軍到,文醜撥回馬去了。那少年也不追趕。瓚忙下土坡,問那少年姓名。那少年欠身答曰:“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趙,名雲,字子龍。【夾批:此人突如其來。人謂當日公孫瓚得一救星,卻是異日劉玄德得一幫手。 】本袁紹轄下之人。因見紹無忠君救民之心,故特棄彼而投麾下。【夾批:子龍立誌,高人一等。(弱弱問一句,趙雲算不算“三姓奴”?)不期於此處相見。”瓚大喜,遂同歸寨,整頓甲兵。

  次日,瓚將軍馬分作左右兩隊,勢如羽翼。馬五千餘匹,大半皆是白馬。因公孫瓚曾與羌人戰,盡選白馬為先鋒,號為“白馬將軍”(愛裝逼者難成事。),羌人但見白馬便走,因此白馬極多。【夾批:閑文錯雜得妙。 】袁紹令顏良、文醜為先鋒,各引弓弩手一千,亦分作左右兩隊。令在左者射公孫瓚右軍,在右者射公孫瓚左軍。再令曲義引八百弓手,步兵一萬五千,列於陣中。【夾批:一邊馬多,一邊箭多。(袁紹的馬難道不及公孫瓚多?書裏沒這個意思吧?)袁紹自引馬步軍數萬於後接應。公孫瓚初得趙雲,不知心腹,令其另領一軍在後。【夾批:便非能知人、能用人之人。(萬一趙雲是來作臥底的怎麽辦?他又沒當場把文醜挑了,投名狀不夠。)遣大將嚴綱為先鋒。瓚自領中軍,立馬橋上,傍豎大紅圈金線帥字旗於馬前。【夾批:有聲有色。○先伏一筆。 】從辰時擂鼓,直到巳時,紹軍不進。曲義令弓手皆伏於遮箭牌下,隻聽炮響發箭。嚴綱鼓噪吶喊,直取曲義。義軍見嚴綱兵來,都伏而不動,直到來得至近,一聲炮響,八百弓弩手一齊俱發。【夾批:曲義亦能軍。(老毛對“能軍”的要求好低呀。)綱急待回,被曲義拍馬舞刀,斬於馬下。瓚軍大敗。左右兩軍欲來救應,都被顏良、文醜引弓弩手射住。【夾批:馬多不如箭多。 】紹軍並進,直殺到界橋邊。曲義馬到,先斬執旗將,把繡旗砍倒。【夾批:若使子龍在前,必不至此。 】公孫瓚見砍倒繡旗,回馬下橋而走。【夾批:瓚軍一敗。 】曲義引軍直衝到後軍,正撞著趙雲,挺槍躍馬,直取曲義。戰不數合,一槍刺曲義於馬下。趙雲一騎馬飛入紹軍,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公孫瓚引軍殺回,紹軍大敗。【夾批:瓚軍一勝。 】(再一次證明,在小說裏,不管是幾千還是幾萬的軍馬,都是背景點綴,必要時都“如無人之境”。)

  卻說袁紹先使探馬看時,回報曲義斬將搴旗,追趕敗兵,因此不作準備。與田豐引著帳下持戟軍士數百人,弓箭手數十騎,乘馬出觀,嗬嗬大笑:“公孫瓚無能之輩!”正說之間,忽見趙雲衝到麵前。弓箭手急待射時,雲連刺數人(趙雲好快!唯快不破。),眾軍皆走。後麵瓚軍團團圍裹上來。田豐慌對紹曰:“主公且於空牆中躲避。(哪來的空牆,事先不能交代下嗎?)”紹以兜鍪撲地,大呼曰:“大丈夫願臨陣鬥死,豈可入牆而望活乎!”【夾批:此時氣概,惜不用之於討董卓之時。(討董卓時若讓袁紹表現出此等氣概,那他不就成了正麵人物了嗎?)眾軍士齊心死戰,趙雲衝突不入(一幫小兵死戰,趙雲就衝不進去了麽?這武力值的彈性也太大了。),紹兵大隊掩至,顏良亦引軍來到,兩路並殺。趙雲保公孫瓚殺透重圍,回到界橋。紹驅兵大進,複趕過橋,落水死者不計其數。【夾批:瓚軍又一敗。○處處夾寫橋,妙。 】袁紹當先趕來(袁紹如此身先士卒老毛為什麽不讚一下。),不到五裏,隻聽得山背後喊聲大起,閃出一彪人馬。為首三員大將,乃是劉玄德、關雲長、張翼德。【夾批:讀書者至此,亦正想公等三人。 】因在平原探知公孫瓚與袁紹相爭,特來助戰(公孫瓚出兵居然沒有請三人幫忙?虎牢關一戰,這樣高武力值的人才難道不動心的麽?)。當下三匹馬三般兵器,飛奔前來,直取袁紹。紹驚得魂飛天外,手中寶刀墜於馬下,忙撥馬而逃。【夾批:四世三公,奈何懼此一縣令、兩弓手耶?(還不是因為主角的光環?)眾人死救過橋。【夾批:瓚軍又一勝。○寫兩軍忽勝忽敗,令讀者目光霍霍。 】公孫瓚亦收軍歸寨(袁紹都驚得魂飛天外了,為什麽不趁此時趕盡殺絕?)。玄德、關、張動問畢,瓚曰:“若非玄德遠來救我,幾乎狼狽。”教與趙雲相見,玄德甚相敬愛,便有不舍之心。【夾批:眼力絕勝公孫瓚。○此為後文子龍歸劉張本。 】

  卻說袁紹輸了一陣,堅守不出。兩軍相拒月餘,有人來長安報知董卓。李儒對卓曰:“袁紹與公孫瓚,亦當今豪傑(手裏有兵的都是豪傑。)。現在盤河廝殺,宜假天子之詔,差人往和解之。二人感德,必順太師矣。”卓曰善。次日,便使太傅馬日磾、【夾批:音低。 】太仆趙岐,齋詔前去。二人來至河北,紹出迎於百裏之外,再拜奉詔。【夾批:此果天子詔耶?乃董卓令耳。昔日盟眾而討之,今日再拜而奉之,紹真懦夫哉!(太傅、太仆是正兒八經的朝廷命官,他們拿的詔書名義上也是皇帝的詔書,即使大家都心裏清楚是怎麽回事,但麵上你敢不遵麽?袁紹這樣畢恭畢敬,正是向世人表現自己對朝廷對皇帝的尊重,若是按老毛的意思,怠慢或不理不睬,那豈不是給其他競爭同行以攻擊的口舌?)次日,二人至瓚營宣諭,瓚乃遣使致書於紹,互相講和(到這時候,雙方都很需要這樣一個落場式,所以李儒還是料得很準的。但會不會就此對董卓感恩,那就未可知了。)。二人自回京複命。瓚即日班師,又表薦劉玄德為平原相。玄德與趙雲分別,執手垂淚,不忍相離。雲歎曰:“某曩日誤認公孫瓚為英雄,今觀所為,亦袁紹等輩耳!(沒有主角光環籠罩的人,都沒有什麽前途的。)”玄德曰:“公且屈身事之,相見有日。”灑淚而別。【夾批:此時子龍不即歸劉,非子龍之戀瓚,乃玄德之愛瓚也。(劉備自己如今也是公孫瓚罩著的,貿然挖牆腳,不怕公孫瓚惱火麽?)

  卻說袁術在南陽,聞袁紹新得冀州,遣使來求馬千匹,紹不與(生要嗎,沒有任何交換條件?那袁紹不給不是很正常?)。術怒,自此兄弟不睦。【夾批:曹家兄弟相救,袁家兄弟相 仇。袁曹優劣,又見於此。 (曹操的兄弟是他的屬下,袁氏兄弟屬平級,有什麽可比性?若是曹操也有個平級兄弟,他們之間會怎樣?)又遣使往荊州,問劉表借糧二十萬,表亦不與(仍舊是空口借,沒什麽抵押麽?袁術這麽不要臉麽?老羅這是有多不喜歡袁術,這麽貶低他。)。術恨之,密遣人遺書於孫堅,使伐劉表。【夾批:袁術前以不發糧而致孫堅於敗,今又恨他人之不發糧而誤孫堅之死,可恨。 (孫堅自己就沒半點責任麽?)其書略曰:

  前者劉表截路,乃吾兄本初之謀也。今本初又與表私議,欲襲江東。公可速興兵伐劉表,吾為公取本初(“為公取”,說漂亮話,幹缺德事。)【夾批:是何言歟!】二仇可報。公取荊州,吾取冀州,切勿誤也!【夾批:有此一番致書,便為後文孫策投袁術張本。 】

  堅得書曰:“叵耐劉表,昔日斷吾歸路,今不乘時報恨(趁的什麽時?袁術一封書信就是“時”了麽?),更待何年!”聚帳下程普、黃蓋、韓當等商議。程普曰:“袁術多詐,未可準信。”堅曰:“吾自欲報仇,豈望袁術之助乎?”【夾批:語亦壯。(主不可以慍而興師。)便差黃蓋先來江邊安排戰船,多裝軍器糧草,大船裝載戰馬,克日興師。江中細作探知,來報劉表。表大驚,急聚文武將士商議。蒯良曰:“不必憂慮。可令黃祖部領江夏之兵為前驅,主公率荊襄之眾為援。孫堅跨江涉湖而來,安能用武乎?(技術的進步可以填補很多人力的不足。)【夾批:計亦通。】表然之,令黃祖設備,隨後便起大軍。

  卻說孫堅有四子,皆吳夫人所生。長子名策,字伯符;次子名權,字仲謀;三子名翊,字叔弼;四子名匡,字季佐。【夾批:孫堅將死,其子方欲出頭,故百忙中特為敘出。(因為孫堅後麵要被他兒子追諡為皇帝的,所以總得給點筆墨。)吳夫人之妹,即為孫堅次妻,【夾批:後有二喬,前有二吳。二喬各配一婿,二吳卻共歸一夫。(老毛這段批注是純八卦的意思麽?)亦生一子一女,子名朗,字早安;女名仁。【夾批:並敘其女,為後配劉備張本。】堅又過房俞氏一子,名韶,字公禮。堅有一弟,名靜,字幼台。堅臨行,靜引諸子列拜於馬前而諫曰:“今董卓專權,天子懦弱,海內大亂,各霸一方。江東方稍寧,以一小恨而起重兵,非所宜也。願兄詳之!”【夾批:文台之弟,勝似本初之弟。(文台之弟名“靜”,從這番話就看出,比他哥冷靜。孫堅亦如其名,堅勇卻少謀。)堅曰:“弟勿多言。吾將縱橫天下,有 仇豈可不報!(這句話正是短見畢露之語,正唯欲“縱橫天下”,故而更需有仇可報,有仇需待時而報,有仇則可化而釋之,如此方是英雄氣度。)”長子孫策曰:“如父親必欲往,兒願隨行。”堅許之。遂與策登舟,殺奔樊城。【夾批:樊城在襄陽府。】黃祖伏弓弩手於江邊,見船傍岸,亂箭俱發。堅令諸軍不可輕動,隻伏於船中,來往誘之 ;一連三日,船數十次傍岸。黃祖軍隻顧放箭,箭已放盡,堅卻拔船上所得之箭,約十數萬(諸葛亮草船借箭是不是抄孫堅的?為什麽孫堅獲箭十萬沒有廣傳於後世?)。當日正值順風,堅令軍士一齊放箭,【夾批:朱晦翁見此,亦當注曰:“即以其人之箭,還射其人之兵。”】岸上支吾不住,隻得退走。堅軍登岸,程普、黃蓋分兵兩路,直取黃祖營寨。背後韓當驅兵大進。三麵夾攻,黃祖大敗,棄卻樊城,走入鄧城。【夾批:孫堅大勝。】堅令黃蓋守住船隻,親自統兵追襲。黃祖引軍出迎,布陣於野。堅列成陣勢,出馬於門旗之下。孫策也全副披掛,挺槍立馬於父側。(為登場做足了鋪墊。)【夾批:本初無弟,文台有兒。】黃祖引二將出馬:一個是江夏張虎,一個是襄陽陳生。黃祖揚鞭大罵:“江東鼠賊,安敢侵犯漢室宗親境界!(江東鼠賊是漢臣,漢室宗親亦是漢臣,普天之下俱是漢疆,漢臣行於漢疆,何來侵犯?)”便令張虎搦戰。堅陣內韓當出迎。兩騎相交,戰三十餘合,陳生見張虎力怯,飛馬來助。孫策望見,按住手中槍,扯弓搭箭,正射中陳生麵門,應弦落馬(為什麽黃祖陣上沒人放箭射韓當?)。張虎見陳生墜地,吃了一驚,措手不及,被韓當一刀,削去半個腦袋。程普縱馬直來陣前捉黃祖。黃祖棄卻頭盔、戰馬,雜於步軍內逃命(不應該是騎馬逃得快麽?難道是騎馬的目標大?)。孫堅掩殺敗軍,直到漢水,【夾批:漢水在襄陽城南,其源出陝西嶓塚山。】命黃蓋將船隻進泊漢江。【夾批:孫堅又大勝。】

  黃祖聚敗軍來見劉表,備言堅勢不可當。表慌請蒯良商議(一個“慌”字,已為劉表做了評定。)。良曰:“目今新敗,兵無戰心,隻可深溝高壘,以避其鋒。卻潛令人求救於袁紹,此圍自可解也。”【夾批:有袁術致書於孫堅,便有劉表求救於袁紹,勢所必然。】蔡瑁曰:“子柔之言,直拙計也。兵臨城下,將至壕邊,豈可束手待斃!某雖不才,願請軍出城,以決一戰。(口炮黨。)”劉表許之。蔡瑁引軍萬餘,出襄陽城外,於峴山【眉批:峴,賢上聲。峴山在襄陽角城南。】布陣。孫堅將得勝之兵,長驅大進。蔡瑁出馬。堅曰:“此人是劉表後妻之兄也,誰與吾擒之?”【眉批:蔡瑁出處從孫堅口中點出,敘事妙品。】程普挺鐵脊矛,出馬與蔡瑁交戰。不到數合,蔡瑁敗走。堅驅大軍,殺得屍橫遍野。蔡瑁逃入襄陽。(口炮黨的結局。)【夾批:孫堅又大勝。】蒯良言瑁不聽良策,以致大敗,按軍法當斬。劉表以新娶其妹,不肯加刑。(劉表是因瑁而娶其妹,還是因娶其妹而用瑁?)【夾批:劉表溺愛後妻,便為後文廢劉琦、立劉琮張本。 】

  卻說孫堅分兵四麵,圍住襄陽攻打(難道劉表所有的兵都縮在襄陽城裏嗎?)。忽一日,狂風驟起,將中軍帥字旗竿吹折。【夾批:屢勝之後,忽有此不祥之兆,天有不測風雲,正應人有旦夕禍福。○公孫瓚帥字旗,敵軍砍倒;孫堅帥字旗,天風吹折:兩處閑閑相照。】韓當曰:“此非吉兆,可暫班師。”堅曰:“吾屢戰屢勝,取襄陽隻在旦夕。豈可因風折旗竿,遽爾罷兵!”遂不聽韓當之言,攻城愈急。蒯良謂劉表曰:“某夜觀天象,見一將星欲墜;以分野度之,當應在孫堅。(那孫堅營中有沒有看得懂星象的人呢?前兩回中他本人不也可以看得懂紫薇黯弱嗎?如果蒯良可以看,那能看的人肯定還有很多啊。)【夾批:又一預兆。彼兆在風,此兆在星。○孫堅前在建章殿前看月,仰歎帝星不明;今於襄陽城下遇風,遂使將星下墜。一月、一風,帝星、將星,遙遙相對。】主公可速致書袁紹,求其相助。”劉表寫書,問誰敢突圍而出。健將呂公應聲願往。蒯良曰:“汝既敢去,可聽吾計。與汝軍馬五百,多帶能射者。衝出陣去,即奔峴山,他必引軍來趕。汝分一百人上山,尋石子準備;一百人執弓弩,伏於林中。但有追兵到時,不可徑走,可盤旋曲折,引到埋伏之處,矢石俱發。若能取勝,放起連珠號炮,城中便出接應。【夾批:本為求救防追,不謂便以此殺敵。】如無追兵,不可放炮,趲程而去。【夾批:主意在此三句,那知卻是閑文。(為孫堅死,特地花費了這麽多墨水。)今夜月不甚明,黃昏便可出城。”呂公領了計策,拴束軍馬,黃昏時分,密開東門,引兵出城。

  孫堅在帳中忽聞喊聲,急上馬,引三十餘騎出營來看。軍士報說:“有一彪人馬殺將出來,望峴山而去。”堅不會諸將(這是老羅特意寫明的一句,來說明為什麽會有那樣的後果;但是這合常理麽,黃昏時候,主將在營中,其餘諸將都在幹嗎?再說主將從大營裏衝出去時,就沒有其餘將領注意的麽?),隻引三十餘騎趕來(愈發地扯了,哪怕身邊隻有三十餘騎,也會趕緊招呼其他人的吧。)。呂公已於山林叢雜去處,上下埋伏。堅馬快,單騎獨來,前軍不遠。堅大叫:“休走!”呂公勒回馬來戰孫堅。交馬隻一合,呂公便走,閃入山路去。堅隨後趕入(孫堅單人獨騎去追趕的出發點是什麽?若是作者想通過這些文字表明孫堅無腦,那倒是為他的死作了個很好的解釋,活該。),卻不見了呂公。堅方欲上山,忽然一聲鑼響,山上石子亂下,林中亂箭齊發。堅體中石、箭,腦漿迸流,人馬皆死於峴山之內,壽止三十七歲。【夾批:劉備、曹操、孫堅,並起一時。而備及身而帝,操亦及身而王,獨堅不帝不王而死於不虞之鋒刃,豈非有幸有不幸哉?(孫堅能被花費這麽多筆墨,就是因為他有個在後麵稱帝的兒子。至於“有幸有不幸”什麽的,估計是老毛又在心中翻騰起忠不忠漢室的屎來了。)○孫堅此一死,不特堅所不及料,亦蒯良、呂公之所不及料也。(後邊劉備的死,估計孫權也沒料到吧,不知老毛到時會怎麽說。)呂公截住三十騎,並皆殺盡,放起連珠號炮。城中黃祖、蒯越、蔡瑁分頭引兵殺出,江東諸軍大亂。黃蓋聽得喊聲震天,引水軍殺來,正迎著黃祖。戰不兩合,生擒黃祖。程普保著孫策,急待尋路,正遇呂公。程普縱馬向前,戰不到數合,一矛刺呂公於馬下。兩軍大戰,殺到天明,各自收軍。劉表軍自入城。

  孫策回到漢水,方知父親被亂箭射死,屍首已被劉表軍士扛抬入城去了,放聲大哭。【夾批:本欲報截路之仇,今又添一殺父之仇,是仇上加仇矣。(是孫堅欲報截路之仇,卻令兒子孫策添一殺父之仇,孫堅之仇已隨他散去了,孫策之策卻是新的,兩者不相幹吧。)眾軍俱號泣(有多少假哭的?)。策曰:“父屍在彼,安得回鄉!”黃蓋曰:“今活捉黃祖在此,得一人入城講和,將黃祖去換主公屍首。”【夾批:仇上添 仇,而反欲遣換講和者,重在父屍故耳。(重在禮法束縛耳。)言未畢,軍吏桓階出曰:“某與劉表有舊,願入城為使。”策許之。桓階入城,見劉表,具說其事。表曰:“文台屍首、吾已用棺木盛貯在此(劉表能這麽做,就有名士風範。)。可速放回黃祖,兩家各罷兵,再休侵犯。”桓階拜謝欲行,階下蒯良出曰:“不可不可!吾有一言,令江東諸軍片甲不回。請先斬桓階,然後用計。”正是:

  追敵孫堅方殞命,求和桓階又遭殃。

  未知桓階性命如何,且聽下文分解。

 

英雄也是有一定歸屬性的,誰的英雄,在哪部分人那裏可稱作英雄;這方的英雄,也許就是那方的惡魔。主角也一樣,也有時間和空間的分屬,哪部戲的主角,哪段故事的主角。

袁紹這一類的人,代表著幾千年中國政治中絕大多數上層人物的形象:通俗地講,就是嘴上仁義道德,台底下男盜女娼。

孫堅從出場起,就是勇多謀少;藏玉璽是短視,為截道隻恨而興兵報複是無量,敵情不明,孤身犯險是不智,所以他那結局就是很活該了,不然江東的事業還由他帶領,很難能上到新的台階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