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趙匡胤不殺文人

(2023-08-29 18:34:24) 下一個

 

宋太祖趙匡胤“我朝不殺一個文人”的誓碑傳說,首見於宋人葉夢得的《避暑漫抄》:“藝祖受命之三年,密鐫一碑,立於太廟寢殿之夾室,謂之誓碑,用銷金黃幔蔽之,門鑰封閉甚嚴。因勅有司,自後時享及新太子即位,謁廟禮畢,奏請恭讀誓詞。獨一小黃門不識字者從,餘皆遠立。上至碑前,再拜跪瞻默誦訖,複再拜出。群臣近侍,皆不知所誓何事。自後列聖相承,皆踵故事。靖康之變,門皆洞開,人得縱觀。碑高七八尺,闊四尺餘,誓詞三行,一雲:‘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內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一雲:‘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一雲:‘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後建炎間,曹勳自金回,太上寄語,祖上誓碑在太廟,恐今天子不及知雲。”

盡管曆代統治者都是崇尚儒家,因為儒家的思想符合統治者的意願,需要儒家的思想來鞏固統治;但是,中國文人,在統治階級心中卻從來沒有被真正重視過。乾隆臭罵紀曉嵐:“朕以你文學優長,故使領四庫全書,實不過以倡優蓄之,爾何妄談國事!”視文人為戲子,是統治者最典型的心態。趙宋之前,秦始皇焚書坑儒,漢劉季以儒冠為尿壺;趙宋之後,明朱棣誅方孝孺十族,清王朝文字案更是登峰造極,動輒誅殺數百人,流徙無數。

有過三百多個皇帝的中國封建社會,隻有趙匡胤發下不殺士人的誓願;而且,兩宋三百年,勉強也還是按照他的誓言去做,也一直優待周世宗後人,這都是有史可查的。所以,趙匡胤真是很了不起。

對於趙匡胤立碑不殺士人的偉績,後世都認為是出於對萬世基業的考慮;不願他篡政奪來趙家的江山的曆史重演,所以他必須終結軍人對政治的幹預,實行抑武重文的基本國策,確立文官製度。這種認識是對的,但如果深入考察,便會發現不完全如是,趙匡胤這種以文官政治家治國的理念,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

趙匡胤生活在中國最黑暗最殘暴的年代,即唐代滅亡以後的五代十國,這個時代,其暴虐殘酷,遠勝亂華漢末紛爭。在這短短53年時間裏,中原換了五個朝代,九個姓,14個皇帝,平均一個皇帝在位時間不超過四年。政治的黑暗,百姓的痛苦,一個殘酷的特征就是普遍的大肆吃人。誠然,其他曆史時期也出現過人吃人現象,但那大都是大災後的饑荒。而在五代十國,吃人是常態,吃的毫無人性喪盡良知這個時期是兵荒馬亂,但統治者並不缺山珍海味,可他們以吃人為樂。南漢皇帝劉衍最喜歡看人承受酷刑經常把人從腰部鋸開或者用刨烙活活弄死,自己饞涎欲滴;湖州刺史高峰曾經想把湖州和附近百姓全部殺光吃光。還有許多變態的,比如喜歡吃幼童,喜歡吃人肝,喜歡和著酒生吞人膽等等不忍卒聞。

自唐末黃巢始,以人肉當軍糧是常態,其率軍圍陳州,數百巨碓,日夜不輟,成為供應軍糧的人肉作坊。將大批鄉民、俘虜,無論男女老幼,活生生納入巨舂,頃刻磨成肉糜。陳州四周的老百姓被吃光了,就“縱兵四掠,自河南、許、汝、唐、鄧、孟、鄭、汴、曹、徐、兗等數十州,鹹被其毒”。叛自立為帝的秦宗權,行軍打仗從來不帶軍糧,四處擄掠百姓,隻要是活人,除了能當兵的,其來當食,吃不完的屍體用鹽醃幹,以備缺糧之需

南吳太祖楊行密駐屯揚州期間,讓士兵公然在大街上宰殺百姓,公開販賣恒海軍節度判官呂琰專門成立了一個加工人肉的機構,叫做宰殺物,把老百姓抓來屠宰醃製後當做軍糧賣。這些可怕的反人類的行為,是人性的淪喪,是對生命的漠視。

曆史本來是治亂交替,為什麽五代十國這個時期,人性會坍塌到如此地步?個中原因當然是複雜的;但與唐末這個特定的時勢有著極大的關係。因為到了唐末,由士大夫階層組成的文官體係徹底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各地藩鎮軍頭們擁兵自立,他們掌握了地方大權,邈視文化,信奉拳頭。曆史上出現的其他亂世,中央朝廷也一樣,全國也是一盤散沙;但是,文官的體係卻依然存在。盡管也是食,但無論大小強弱,在追逐武功的同時,都還崇尚文治。三國期間,軍閥混戰,全憑拳頭說話;但大小山頭,都有自己的文官係統。不要說魏蜀吳,就是二袁劉表,韓遂劉璋,誰都有文武兩套體係,有武將逐鹿中原,有文官治策理政。所以,董卓遭誅拋屍街頭,有蔡邕發乎人性的哭屍;劉璋邀請劉備入川,有忠於故主的王累死諫。而五代十國,卻一反常態,完全是赤裸裸的叢林法則;赳赳夫,思維簡單,弱肉強食,勝者為王。什麽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都是廢話;誰更狠,誰活著,良知盡喪,底線全無為什麽說“厓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就是指中華文明斷絕,賡續無望也。

趙匡胤正是因為親曆這段慘痛的曆史,所以在建宋以後,堅決執行重文輕武的治國策略,優裕厚待文人,嚴格限製武將權力,哪怕外患猖獗,也不改揚的初衷就這一點來說,趙匡胤是睿智而偉大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lostman 回複 悄悄話 中國的文化其實是垃圾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