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應試詩與唐代“高考”

(2023-08-17 16:05:54) 下一個

什麽是應試詩,是古代考生在科舉考試的考場裏寫的詩;是古代科舉考試的一項重要內容。唐代科舉製度,各個州縣會選拔士子到京師長安應試,由禮部主持,試於尚書省,所以叫做“省試”,也叫“會試”。考試規定所寫的詩,叫作“試帖詩”。唐朝很長時間都是詩賦取士,使詩歌納入國家考試體係,成為考核人才和選拔官吏的手段之一。應試詩規定是五言六韻,有著十分嚴格的格律規定,而內容當然是歌功頌德,說點皇帝老兒愛聽的話。本來,“國家不幸詩家幸”,“憤怒出詩人”,不針砭時弊,不揭露黑暗,怎麽會有好詩?所以,“應試詩”亦如“狀元文”,往往難有佳作。盡管唐代數量非常龐大應試詩全都湮沒無聞但是,卻也有寥寥幾首一直流傳到今天。

我們不妨看二首唐代的應試詩

有人說,史上最優秀的應試詩,當屬祖詠的《終南望餘雪》,也是唯一一首入選《唐詩三百首》的應試詩。這首詩僅有四句,二十個字:“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唐詩紀事》載,祖詠當年在長安應考,要求寫出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祖詠隻寫了兩韻四句就擱筆交卷,他感到這四句已經表達完整,若寫成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則有畫蛇添足的感覺。考官看後善意地提醒他,這首詩格式上不符合要求,建議他重寫。不料祖詠答道:意盡。的確,詩寫終南望雪,隻此四句,便把終南之秀積雪之態雪後初晴之霽色日暮長安之寒,已完全寫盡。王士禛在《漁洋詩話》中把這首詩稱為詠雪的“最佳”之作。

“大曆十才子”之冠的錢起,最著名的兩句詩當屬“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但這兩句意蘊悠長的詩句,是錢起科考時所寫應試《省試湘靈鼓瑟》:“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苦調淒金石,清音入杳冥。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流水傳湘浦,悲風過洞庭。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湘靈鼓瑟”這個題目,是從《楚辭·遠遊》“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句中摘出來的。這個神話講的是,舜帝死後葬蒼梧山,其妃子投湘江自盡,變成湘水女神,日夜鼓瑟以表哀思。

首韻點題,讚湘靈鼓瑟,樂聲優美動聽。中間四韻,詩人憑借驚人的想象力,極力描繪湘靈瑟曲的神奇力量,瑰麗多姿、生動形象。而最後兩句更是神來之筆,詩高潮,隨著曲終聲寂,那鼓瑟的湘水女神,不知何處;江上煙霞消散,空餘幾座蒼翠山峰,伴著那嫋嫋餘音遠韻悠然,三日

詩無疑亦為佳作,但也逾規,因為按規定,應試詩中絕對不可重複用字,而這首詩中出現了兩個“不”字;本來,60字的一首詩,是不宜有重字但是,錢起違反規定也沒有影響他的錄取。

當然,唐代還有優秀的應試詩,比如王維的《清如玉壺冰》,也是廣泛流傳的一首佳作。這裏特別舉出祖詠與錢起這二個例子,是想說明一個問題,“省試”是“國考”,真正的一試定終身;凡是在內容或形式上略有差池,“名落孫山”是必然的歸宿。可是在唐代,祖詠與錢起嚴重違反考試規定,卻分別被錄取開元十二天寶十年進士。祖詠隻寫了四句20字,僅僅三分之一的規定篇幅,等於今天隻有270字的作文;而且在考場上,監考老師還善意提醒“格式上不符合要求”,可祖詠以“意盡”而堅拒。這種不惜以個人前途而堅守藝術品格的精神,實在令人景仰。錢起於詩中用複字,也是逾越了試製的紅線,同樣也沒有影響他的錄取。這種“不拘一格人才”氣度,似乎隻有唐代才能有的現象,在其他時代很難見到錢起之後百年的大中十二年進士考試,唐宣宗問考官李藩:“試帖詩如有重複的字能否錄取?”李藩答道:“昔年錢起《湘靈鼓瑟》就有重複的字,偶然也可破例吧。”看來,唐代這種“破格”錄取的事件常有發生。單就這一點來說,充分體現了有唐一代的思想開放和政治清明

就說我們今天的高考,盡管我們這個時代的思想解放、政治清明,不知遠勝唐代多少,可在高考“不拘一格人才”上,有些地方卻反不如唐代昔日輔導高考作文,有專門湊足800字和不用重複語的之獨門秘籍,因為今天300字以內的作文,寫得再好也無法及格。見過很多高考零分作文,真還不是文字不行,而是內容不合要求。我總認為,語文作文不是政治考試,政治考試必須觀點正確,觀點不正確,文字再好也不能給分。可作文除了考察內容正確之外,還應考察其形式優美,不應該以內容全盤否定形式;高中學生的世界觀尚未完全形成,認識有偏差,這很正常。進入大學之後,可以再培養教育,大學都有思政課,我們應該有教育上的“文化自信”,不要把思想認識模糊而寫作能力較強的學生甩給社會。誠然,任何社會,必須要有規矩,“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無規矩不以成方圓。但“巧不離乎規矩,實不泥乎規矩”;法外有情,規矩也還需要一定靈活度。唐代應試詩的考量種種,真還值得我們借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