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見義勇為其實是一種“本能”

(2023-07-03 17:30:35) 下一個

生活是個萬花筒,在這個世界上,天天都發生著形形色色的事件,當然,也經常有意外事件的發生,這樣也就有了無數見義勇為的感人事。

對於見義勇為者,我們的宣傳機器總是全麵報道,大力宣傳,這無疑是弘揚正的舉措。隻是,在我們的媒體報道此類事件時,主持人總愛問當事人:你在救人的時候是怎樣想的?究其目的就是要當時人慷慨激昂說一些諸如“我是一名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是我們的責任”等等政治話語,有的當事人還真能說上幾句,可有些憨厚的老實人,怎麽啟發也就說不出來。

其實,這是不切實際的荒唐事。

見義勇為,都是突發性事件,生命的消失,悲劇的發生,往往是刹那間的事情,容不得當事人有短暫的思考,更不要說激烈的思想鬥爭了。其實,為與不為,全是一種本能。一個人長期的思想道德修養(或崇高、或卑下)沉澱下來,形成了習慣與性格,當突發事件發生時,根本無需要去考慮,靈魂深處是天使,他會毫不遲疑地衝上去;如果靈魂深處是魔鬼,他想都不會想會馬上逃走,不乘機把救人者的包拎去就是“崇高”了。不隻是突發事件,就是平日裏諸多雞零狗碎或治國安邦,幾乎都是一種潛在的本能驅使他怎樣去做。那楊震夜不受金,是沒有思索的脫口而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那黃繼光以自己的軀體去堵敵人的槍眼,也幾乎不可能有思前想後,就本能地撲了上去。當然,有些事情,在以後發展過程中,因為各方麵主客觀因素影響,也許會偏離初衷。比如說,一個領導收到了別人送來的錢,也許他一開始想給退掉,可遇上貪財的老婆,加上要錢的小三,他也許會改變主意,收受這筆賄賂。但仔細考究,他這靈魂深處還是魔鬼多於天使,說到底,還是本能。

由此可見,本能是性格、品質與道德。“性格決定命運”,其實就是決定了為人處世的方式。

幾十年前,在那大革文化之命的荒唐歲月,能讀的隻有《歐陽海之歌》的紅色作品,當時我剛十二、三歲,理解能力還很差,但有一個細節,的確讓我當時百思不得其解。那是描寫歐陽海英勇犧牲的那一章,小說寫幾百米外的火車風馳電掣開了過來,一匹馬拉了一輛炮車卻橫在鐵路中間,瞬息間,車翻人亡的重大事故就要發生歐陽海奮不顧身去推那馬,炮車退下了鐵道,而歐陽海卻壯烈犧牲了。這是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壯舉,相信誰讀了都會感動,我當時絕對也是的。

但問題是小說作者對這裏不是如此真實敘述,而是人為的莫名其妙的加上了好幾個頁麵的篇幅,寫歐陽海同誌臨危前的複雜思想,他想到了自己貧窮的身世,想到了父輩們被壓迫的淒涼,想到了新中國的偉大,想到了共產黨的恩情,黨的雨露,毛主席的教導,把所有的一切全部想完之後,他才衝上了鐵軌。要是英雄真正是如此這般的去想,別談火車已近在咫尺,就是五十公裏甚至一百公裏之外,也早就開了過來。車禍是刹那間的事,容不得有半秒的遲疑與猶豫。記得當時讀了這些文字,殊覺不解,偷偷的去問我的老師,老師馬上關上房門,如臨大敵,嚴肅警告我不許亂說,嚇得我真的一直沒敢亂說。

當然,文學需要創造,要源於現實,要高於現實,但不顧真實的胡編亂造,真是文字的垃圾今天想起歐陽海衝上軌道前的複雜“想起……”,尤覺十分荒唐;但問題是這種風氣生命力極強,江山如,代有傳人。今天的宣傳者,猶傳承衣缽,不編造此“精彩”情節,總覺對不起大眾。殊不知,有違事理的胡編亂造,早就汙了大眾法眼,誰也瞧不起的。

昔漢人王充《論衡》:“故夫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道德的修煉需要歲月的沉澱,日積月累,堅持不懈,自然會修成正果如此,則遇事處世,自然有一份崇高的“本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PingJiangLi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很有意思的討論。 “文學需要創造,要源於現實,要高於現實,但不顧真實的胡編亂造,真是文字的垃圾。”這也是為什麽中國現代文學作品很少精品的原因之一。
邵豐慧 回複 悄悄話 同意部分,救人的那一刻,確實沒有時間多想。
但是,人的本能是“避害”,見義勇為,是超越“本能”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