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窮養富養,盡在教養

(2023-06-24 21:18:56) 下一個

近幾年,“窮養兒子富養女”成了網絡流行語,是語所本,乃古代“從來富貴多淑女,自古紈絝少偉男”之俗;古人認為,富養的女兒舉止大方,有教養,具有良好的氣質而男孩子以後要走上社會,要擔社會責任與家庭責任,所以要窮養以勵其誌。顯然,這是古代男性社會的子女教育觀,與今天的現代社會相去甚遠;所以,今天還用這麽一些陳腐的裹腳布說事,實在是與當下“國學”就是《三字經》甚至是《弟子規》一樣的荒謬。

而且,許多人對“窮養兒子富養女”中的“窮”“富”二字理解有誤,往往把它們作為貧窮和富裕解;其實,這裏的“窮”,有著孟子“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意思,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艱苦環境鍛煉人;“富”則是盡可能為女孩子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使之修身養性,成為真正的淑女。

今天的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能支撐門戶,硬還要按性別來窮養富養,豈不荒唐?對於今天的兒女們,既要“富養”,為他們提供優質的教育條件,又必須“窮養”,讓他們能吃大苦耐大勞;科學的教育讓兒女心性智慧,生活的磨礪讓兒女意誌堅強。二者不可偏廢,如是,則玉汝於成,德才兼備,所謂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是也。

更為嚴重的問題是,當舉國上下叫喊著窮養富養、叫喊著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時,卻忽視了對於子女教育的核心問題:教養。

什麽是教養?按權威所述,教養是表現在行為方式中的道德修養狀況。它是社會影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個人修養的結果,尤指在家庭中從小養成的行為的道德水準,屬於他律教化顯現。簡言之,“教養”是人從小就應該習得的一種規矩,待人接物處事時的一種敬重態度。還有人以為教養就是講禮貌,其實禮貌和教養有區別;禮貌隻是教養的表現形式之一,懂禮貌和禮節的人不一定具備教養,而有教養的人則一定有禮貌。大凡有“教養”的人恒懷愛心,尊重他人,關心他人,處事得體,溫文爾雅,心胸寬闊,正直真誠,光明磊落;因此有教養的人具有良好人際關係。因為在人際交往中,有一條基本的規則,即你怎樣待別人,別人也怎樣待你。你關懷別人,尊重別人,別人就會反過來如此待你。久而久之,有教養的人便為自己創造了一個良好的人際環境。

論教育條件,今天的孩子們是真正的幸福一代,可論教養,又不得不承認是教養缺失的一代,“熊孩子”遍地皆是就是明證。古今中外,“熊孩子”都有,但不如今天隨處可見,不如今天“熊”的境界,更似乎少有今天的“熊孩子”們都有“熊父”與“熊母”。

隨便舉幾個例子。

四川省遂寧市的一輛公交車上,七歲男孩無緣無故用腳踢坐在對麵的一個年輕男,連踢幾下之後,沒想被男子胖揍一頓。

一場家庭聚會上,一個120斤的熊孩子,從背後狠狠地推了一位孕婦,幸好有親戚急忙護住,才避免流產。事後問孩子為什麽要去推孕婦,熊孩子滿不在乎地說:“我看電視上說孕婦摔了會流產,我就想看看她會不會流產。”

電梯裏,三個孩子坐電梯到9樓,一名男孩出去之後按下了18樓的電梯,將已經出電梯的小女孩重新抱進去。可誰都沒想到18樓的護欄恰好損壞,小女孩到達18樓後,朝門外走去,一腳踩空,不幸墜亡。

一個小男孩想要玩年輕姑娘的手機,姑娘不給,他往姑娘的火鍋裏吐口水。姑娘告訴孩子的父母,他們卻毫不在意:“孩子小,不懂事,讓一讓就好啦。”在姑娘要求老板更換了湯鍋之後,沒得到手機的男孩惱羞成怒,把滾燙的鍋底潑向姑娘。

還有,熊孩子飛機上鬧事,對鄰座小朋友拳打腳踢。熊孩子到親戚家玩,故意破壞姑娘昂貴的化妝品;熊孩子在商場裏,把可樂倒在了一架價值68萬的佩卓夫三角鋼琴上;地鐵上,因為想要別人手中的炸雞排,在地鐵進站的一瞬間,熊孩子猛地將姑娘推進軌道;甚至有一個17歲男孩因為求愛無果,在教室裏將同班一名少女奸殺。

熊孩子太多,幾乎舉不勝舉;究其作惡的根源,就是熊家長的慫恿不教育。張鳴先生曾說:“好習慣不見得會傳代,但壞毛病一定會遺傳。熊孩子之所以熊,恰是因為有熊大人在前麵做榜樣。”古代有俗話,“溺子,等於殺子”;縱容溺愛孩子,遲早有一天,就一定要為孩子的沒教養買單。“子不教,父母過”,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言行效仿對象,教養是原生家庭傳承給孩子最原始的靈魂,是父母教養的最好體現。想想今天的我們到處碰瓷訛錢,為一個公交座位大打出手,一言不合便搶奪司機的方向盤,高鐵上嗑罷瓜子把殼故意撒滿一地;更不要說哄蒙拐騙,違法犯罪,這樣隨處可見的社會性教養嚴重缺失,怎麽可能讓小孩有教養?今天,我們提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家庭教育亦應如是。為人父母者,務必不忘初心,嚴格教育子女,使其永保赤子之真,如是則才能實現本來之願,成為一個有教養的孩子。

故曰:無論窮養富養,不如好的教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