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素質教育及其他

(2023-05-02 12:14:31) 下一個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舉國都談素質教育,一時間,素質教育成為熱門話題,幾與當時提出改革一樣火爆。這幾十年的教育改革,已令人徹底生厭,歲歲喊改,年年要革革來革去,反不如舊。中國是教育古國,也是教育大國,自孔子始,許多教育理念諸如“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啟發思考”“舉要重本”等無數教育理念與教學原則,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而且可以斷言,以後也還是真理。對於這些先進的教育理念,難道也還要改之革之?

近幾十年,教育改革大潮之中,很多傳統教育理念大受詬病比如說考試,群起而攻之幾十年,專家們也沒有出一套科學考核的改革方案教育本身就是一個篩選的過程,而考試是唯一較為公正公平的篩選辦法。其實,考試沒有錯,錯在我們考試的方法。比如語文考試,改了幾十年,語文考試還遠不如科舉科舉考試衡量語文水平是作文,科舉的作文固然是“八股”,但八股也是文理邏輯,有八股總比沒八股好。我們今天的語文考試是什麽,是毫不科學的標準答案。“水從橋上……過去”,標準答案是“流”,填“漫”不對,零分。其實,“漫過去”較之“流過去”好得多,至少有點詩意。但標準答案是“流”就必須是“流”。論晏殊詞的風格是“綺麗”,這是對的,答曰“媚麗”,絕對錯。其實,二者意思一樣。標準答案是“美麗”,學生就不能答“漂亮”,同義詞也不行。在改革大旗下這樣的考試肆意橫行,真是不改也罷,苦了學生,害了學生。

再比如說傳統教學的“講授法”,一直是批判的誠然,教師授課,必重啟發,師生互動,教學相長,這絕對沒錯。但問題是講師生互動,明言師與生都要“動”師動乃生動之本,摒棄師之“動”,學生“動”什麽?課堂上教師的“動”,主要就是講授而且,學生的“動”並非嘴動手動,重要的是腦動。提一些小兒科的問讓學生熱烈回答,這便是雙邊活動,簡直是扯談。教師上課,重要的是啟發和誘導層層設疑,讓學生思考、理解,最後明白,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雙邊活動當然,現代教育中的理工科類專業,動手能力是學生重要的“動”,但不管怎樣,教師不“講”,學生又何嚐能“動”?所以說,教學要改革,不能拿“講授”開刀,教師不授課,還要學校幹嘛?學生自學不就行了。

再回過頭來素質,什麽是素質,權威解釋說素質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素質概念是生理學和心理學意義上的素質概念,即“遺傳素質”。而廣義的素質指的是教育學意義上的素質概念《辭海》解釋,此不贅述。

而我們常說的“素質教育”, 乃指廣義的素質,什麽是素質教育,教育部權威解釋,此亦不贅。這些定義似乎都沒錯,但問題是,我們幾千年的教育,難道沒有素質教育嗎?讓孩子知道“1+1=2”,讓孩子認識“天、地、人”,這不是素質教育嗎?就是不識一字的奶奶,告訴我們怎樣做飯,半文盲的爺爺教會我們剪枝,父親教育我們說話要誠實,母親嘮叨著做人要憑良心,也是正兒八經的素質教育啊然而,我們卻不是這樣理解的,簡單地把素質教育等於技能教育固然,技能教育是素質教育,但並非素質教育的全部。於是乎,各級學校有了五花八門的興趣班;各個地方有了亂七八糟的培訓班記得有一位朋友向我訴苦,說她太累,連周日還不能休息,上午陪女兒去學書法,下午陪女兒學舞蹈,我說你那女兒學學書法還可以,怎能去學舞蹈?首先,那上身長下身短的體形,恐怕難成舞蹈家,倒是去學舉重還合適些。語出調侃,但又未嚐不是道理。這是什麽素質教育,一窩蜂的勞民傷財,勞心傷神

而且,這“素質”內涵極廣,個人認為,大致分為內在素質與外在素質兩大類。內在素質主要是人對世界、環境、人生的看法和意義,包括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也就是一個人的對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看作是人的“心態”。外在素質就是一個人具有的能力、行為、所得的技藝等。

可見,素質幾乎涵蓋了人類思想、能力的各個細節。恰恰這正充分說明一個問題,自有人類社會以來,就有素質教育用不著到今天來騰。素質教育絕不就是跳舞寫字唱歌跑步,如果把素質教育如此異化,民族素質危哉殆哉

更有一點,素質教育一個中性詞。比如說,開鎖的專業人員,再好的防盜,三五兩下,立馬開門,是素質。可那慣盜,黑燈瞎火,三五兩下也能開門,那就不是素質?記得十年前,報上有一條消息,說某地一大盜,刑滿釋放後,在家招收學員,舉辦扒手培訓班,影響極壞,後為公安部門查處,判以重刑。應該說,那個罪犯培訓扒手也是素質教育。

所以說,不了解什麽是素質,什麽是素質教育天天呼隆隆的叫喊,素質真沒了。讓教育回歸本原,全麵提升學生素質,這才是正確的方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