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西醫是兩種不同的醫學體係,二者各有特色,各有千秋,都有自己的優勢,也有各自的缺陷;無端排斥對方,都是極其錯誤的。正確的態度應該是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在具體的臨床治病中,充分利用各自的優勢,中西結合,力克全功。一代偉人早在井岡山時期,就提出了要“用中西兩法治療”疾病,上世紀七十年代,“中西醫結合”成為我國發展醫藥事業的基本國策。按權威的定義,“中西醫結合”就是將傳統的中醫中藥知識和方法與西醫西藥的知識和方法結合起來,在提高臨床療效的基礎上,闡明機理進而獲得新的醫學認識。於是,中西醫結合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政府長期實行的方針;盡管結合的實際情況並不理想,但這個口號卻時不時喊得響亮。
竊以為中西醫結合的問題在於,直到現在,仍然沒有厘清二者內在實質,沒有一條科學實在的溝通途徑,沒有具體可行的實施結合方式。而在實際醫療工作中,中醫與西醫本來就存在著文化與技術上的差異,於是乎,或是“同行相輕”,西醫中醫互生隔閡,本能地排擠擯斥;或是“囫圇吞棗”,雙方都片麵理解了中西醫結合的意義,忽視了二者在文化上的根本不同。“同行相輕”導致不願意結合,“囫圇吞棗”則不知道怎麽結合。所以,盡管中西醫結合的口號一直都在喊,但實際效果卻不盡人意。因為效果不明顯,就更加引起人們對中西結合的諸多質疑和不信任。
我一直固執地認為,按目前人們對中西醫的認知水平,中西醫還不能結合,隻能聯合。因為中西醫理論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論,二者的理念和方法有著完全不同的係統,從醫理病理到診斷治療沒有任何交集之處,它們都可以不依賴對方獨立存在。時至今日,盡管科學發展日新月異,但還沒有找到能夠融匯二者這種差異的公理性依據。所以,目前中西醫在理論上始終無法真正結合。故是,我個人認為,中西醫在目前情況下,談不上實質意義上的“結合”,隻能在“病證結合”前提下中西醫診治方法、治療手段的聯合。
作一個簡單的比喻,一個豐盛的中餐,可以有幾盤西點;一頓豐盛的西餐,可以有幾盤中式鹵菜。不僅豐富多采,而且可以滿足不同飲食習慣的口腹之欲。一個早餐,一碗水餃,外加一個漢堡包,未嚐不可;一杯巴西咖啡,配上一盤山東煎餅,應該也是不錯的搭配。餐桌上有一盤地道的辣子雞,但也同時可以上一份正宗法國牛排,這樣更顯豐盛而多元。但關鍵的問題是,可以同時上一份辣子雞上一份牛排,但絕對不可以把辣子雞和牛排一鍋燴,這等不倫不類,糟蹋了美食。同理,用煮水餃的方法煮上一鍋漢堡包,以製作漢堡包的方法來烤製水餃,該是何等的荒謬。
再比如,一個人,可以有不同的服裝,不應該隻有漢裝,也應有西裝,因為去公園休閑,著漢裝最適宜;去參加合作協議簽字儀式,著西服方顯莊重。如果上身唐裝,下身西褲,係領帶,穿布鞋,戴個瓜皮帽,如此中西結合,成何體統,隻是滑稽與笑料而已。
但是,中西醫聯合則完全不是這樣的,其精髓是利用西醫先進的儀器診斷和手術治療技術,結合中國傳統中醫的辨證施治的穩健長效特點;互為補充,以圖全功。我們知道,西醫救命,重在治標;中醫治病,重在治本。西醫揚湯止沸,見效於瞬間;中醫釜底抽薪,獲益於久遠。西醫以手術切除病灶,中醫固本清源以杜絕病根。在我自己幾十年的臨床經曆中,中西聯合是經常運用的治療方式。
總之,中西醫的結合,關鍵是綜合協調,聯合作戰;即在治療的過程中,根據不同環節的病理機製,按中醫西醫各自的理論優選各自的療法,有機配合,互相補充,這樣才能獲得更好更快的療效。體現在診斷上是相互為用,即根據不同需要,或側重以中醫理論指導治療,或側重以西醫理論指導治療,或按中西醫結合後形成的新理論指導治療。體現在治療上是相互補充,針對不同症狀,或以西醫救其急,或以中醫正其源;標本兼治,何功不成,內守外攻,何敵不克。中西兼用,其病去矣。
中醫(傳統東亞醫術)可以也應該更隻能作為原始材料,將其某些有效特點和經驗,經過西醫(西方領導的現代醫學)的科學化,融入西醫。
未來的所謂中醫就如中國銀行,中國汽車,中國石油,中國手機,等等等等一樣是中國西醫。
這算中西醫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