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仁心濟世奉桑梓

(2023-05-16 00:17:56) 下一個

壬寅歲末,《中醫思辨錄》一書完稿,寫下這段文字,權當作為是書之《後記》。

   我是13歲隨父學習祖傳中醫的。當時的無端失學,對我打擊很大。父親一聲長歎,對母親說,讓我跟他讀醫書,如屬可造之才,則讓我學中醫;如不可學醫,我的人生則看自己的造化了。

   父親也許沒有想到,我還真是學中醫的料;父親和我更沒有想到,我最終沒有成為一名醫人。

    後來,讀了《黃帝內經》“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之論,才明白父親是謹遵先聖之教,不是學醫的料就不能施教,不是正確知識就不能傳授,這也是醫德。

    跟隨先君日夕攻讀中醫典籍,我對中國傳統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先君對我也甚滿意;有時我在想,如果不是人生很多的陰錯陽差,我也許能成為一名優秀的中醫。

    但是,當時業醫,隻是“副業”,我的主業是農民。

    好在當年出集體工多是“象征性”的勞作,除了“雙搶”等緊急狀態外,平時一個上午能在地裏站二個小時就不錯了。遇上農閑,芝麻大一點事,幾十人一窩蜂簇擁在那裏,三人幹活三十人看,真是不折不扣的“今古奇觀”。

這就極大地方便了我的學醫,每天,除了睡覺,我有充足的時間來讀書,即使在出工時,我從不與人嬉笑打鬧,總是一邊幹活,一邊默默背誦著剛才過的《湯頭》和《脈訣》。而且,這種習慣一直保持下來,後來在高校任教,上下班的路上,我總是在默誦著《關睢》和《登高》。

   後來,父親不幸早逝,我的學醫也如斷篷折轅,沒有了指路明燈,讓我又一次麵臨人生的“滑鐵盧”。但是,椿庭頹傾,生活仍得繼續;由於父親幾十年的治病救人,妙手回春,故鄉父老把這份希冀全部寄托在我的身上。於是,我繼承了父親的衣缽,在故鄉當起了編外醫生,這一當就是好多年,直到恢複高考上了大學之後,才離開了那個叫做故鄉的地方。

    雖然是編外醫生,在我至今依然認為,我是一名優秀的中醫;當然,這隻是就當時“山中無老虎”的特定環境而說的。優秀的醫人是德技雙修;吾於中醫,僅僅入門,尚未能窺其堂奧,較之先君,隔之霄漢。古人謂病萬變而醫必萬變,吾固不能也。但是,我勤奮努力,刻苦鑽研,所謂勤能補拙功在不舍是也。而另一方麵,我認為自己具有良好似醫德,繼承了古代醫家“仁愛救人”“醫乃仁術”的道德傳統,尤其牢記“對病人一視同仁”“醫者慈悲仁心”的祖訓,踐行“普同一等”“一心赴救”的理念。因為生在農村,麵對的病人都是貧困弱者,必須要有孫思邈《大醫精誠論》倡導的“仁愛”思想。作為一個鄉村醫生,首先要做到“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故是,我始終把元末明初的名醫劉勉的“不分貴賤,一視同仁”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告誡自己:“富者我不貪其財,貧者我不厭其求”。

    作為編外醫生,於醫德上,至少有二個方麵做得較好,一是堅守“四不”原則不動搖,二是堅持小錢治大病。所謂“四不”,即從不拒絕求醫,從不收病家診費,從不在病家吃飯,從不誇飾己功。病家有求,迫無奈也,故從未拒絕任何病家的要求,路途近的,早上與中午,利用出集體工的間隙,視病療疾。路程遠的,晚上出診,常是傍晚出去,深夜歸來,村路狹窄,一人疾行,夏夜螢光閃爍,遠犬時吠;冬夜凍雨成冰,闃寂無人。遇上山間小道,兩邊山影幢幢,茅草蕭蕭,心中未免有些虛怯,於是牢記先君之教,默念文文山《正氣歌》,說來也奇,口誦“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頓覺浩然正氣,充盈於天地之間,殊覺神清氣爽,步履輕盈。

    平生業餘行醫,所經手治愈者甚多,可我從未收過一分錢診療費;有時病家為了表示謝意,饋我禮物,也一律拒收。隻有個別危急病人愈後登門致謝,送上禮物,無法推辭,則由母親打點一些小小禮物,以示回敬。當時的想法很簡單,我的主業是農民,不是以行醫維持生計,故不可收費;尤其是“看病不收貧家半文錢”的祖訓在,吾雖不肖,斷不敢有違祖訓也

    說到不在病家吃飯,主要是當時故鄉農村非常貧困,在病人家吃飯,主人至少要炒幾個雞蛋,這對貧苦的農家來說,真還是個“問題”。我自己家裏每一個雞蛋都要算計著去兌換食鹽煤油,可誰家又不是這樣的。隻是,不吃飯實在難以做到,病家再苦,也想款待醫生,何況我又從來不收診費的。於是,我總是在家裏吃了再出去,或者借口說還要去某某家看病,約好在他家吃飯的;這時,主人總要找點東西招待我,一把板栗,一碟花生,甚至一捧紅薯幹。那份真誠和熱情,令人無比溫暖。

    先聖有教:“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麵,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肓也。”吾雖為編外之醫,但深諳為醫之道,從不謗毀他人,亦從不吹噓自我,也正是如此,才得到了編內醫生的尊重。那個時候,編外醫生的處方根本買不到藥,但我的處方可以;公社醫院培訓赤腳醫生,我還是主講教師。當然,這也是父親的餘蔭所致,盡管先君己逝,但影響還在。

    作為編外醫生,十餘年的故鄉行醫,自認問心無愧,仁心濟世,故園情深,奉獻桑梓。方圓數十裏,幾乎每家都去看過病,也治好過不少疑難病症;雖然自己付出了很多,但是我有一種成功的幸福。永遠忘不了當年考上大學去上學的那一天,沿途村民自發在路邊燃放鞭炮以送行的動人場景,淚眼相對的那一刻,就讓我把自己的心永遠留在了故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xy_731 回複 悄悄話 從不謗毀他人,亦從不吹噓自我。
先生真是精誠為醫,老實為人,當得起這兩句。讚您!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