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門外岐黃論中醫(下)

(2023-05-15 17:23:43) 下一個

門外岐黃論中醫,重點在論,論者,敘述評論是也。所有的文字,都是在敘述事實的基礎上,再闡述自己的觀點。論的對象,當然隻限於中醫;盡管采用隨筆的形式,多用故事敘事,但所敘所述,重點在於介紹中醫中藥。至於論之正確與否,則由行家評價,當不顧也。

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說:“中醫至少超前西醫1000年,和西醫不一樣,中醫把人看作一個相互聯係的整體,是符合係統論理念的,把人作為活生生的生命看待。”錢先生之所論給了我充分的自信,相信自己的工作是有價值有意義的。2020年伊始,地球仿佛被誰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不到2個美國爆發致命乙型流感,尼日利亞爆發不明疾病,巴西發現神秘病毒,90%的基因目前無法識別,連青藏高原冰川都發現28種新病毒,武漢新冠狀病更是牽動了14億中國人的神經。正當我們感到困難的時候,有司批準中醫出手,竟然頓時克敵製勝,舉國歡騰;據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黃璐琦日前介紹,目前湖北地區確診病例中,中醫藥參與率達75%以上,其他地區則超過了90%,治療改善成效是顯著的。沉寂於底層的中醫,又獲得救治蒼生的一次機會。

國際中醫協會原名譽主席、創建者曼福瑞德·波克特十多年前就告誡我們:“中醫亡,則中國文化亡,文化即亡,則中國名存實亡!決非聳人聽聞。” 的確,5000年以來,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延續沒有斷代的就是中醫,一個德國人有如此高屋建瓴的認識,何況我們是炎黃子孫。我是一個中醫,如果我不能為中醫做點什麽我就是民族罪人、家族逆子。我深知自己人微言輕,力薄而難有作為,但如果不盡心中醫宣傳中醫,將來九泉之下無顏見列祖列宗。宋人戴叔倫有句雲:“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準備寫作中醫藥的文字,心中竟有這般壯烈的境界。

寫作是書,有幾個基本原則當貫穿始終焉。

一是寫作宗旨。謹遵人境廬主人“我以我手寫我心” 之法度,言而有物,絕不虛與委蛇。所寫內容,全為自己幾十年行醫之所曆所見所聞所思,尤其是對有關疾病與方藥的敘論,盡量不去查閱典籍,不引經據典,忠實於個人的思考與認識。對一些治療方案的回憶、盡量出於原來真實麵貌,不作修飾,更不誇大。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堅持“實錄”的精神;“實錄”不僅僅是寫史的根本原則,也是科技寫作的不二法門。

二是寫作內容。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麵,一是關於中醫核心的文化簡略地闡述,著重說明“醫者、易也”的哲學原理。一是對中醫藥的基本認識,以及中西醫之爭的個人見解,這大慨屬於科普之類的文字。一是關於數十年臨床療疾的心得體會,重點是一些典型案例,試圖給他人一點啟發與借鑒。一是關於家傳驗方的實用介紹以及家傳秘方的部分公開,這是本書寫作的重要內容,也是彭堅先生對我的主要建議,彭堅先生認為,鑒於沒有合法的行醫資質,沒有大量的實踐病例;鑒於沒有製造新藥的客觀條件,個人微力還不如螞蟻撼大樹,大型製藥企業又不可能耗巨資來做這樣的事情。用文字的方法公之於世,如果有人看了,有人信了,有人用了,有人因之而獲救了,這就是無上功德了。唐大醫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序》雲:“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 蓋此之謂也。還有是針對當前社會形形色色的偽養生,談談關於中醫養生的基本認識,目的是給社會養生熱降降溫,拽出走火入魔的誤區,回歸正確的生活。蓋“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乃先聖之教也。本來,書還打算寫一關於中醫藥的杏林佳話、文壇趣語、名人逸事,借以顯示中醫藥文化的多樣性的豐富的內涵;但因篇幅過多,隻得放棄

三是寫作方法。全書以隨筆的形式,運用敘事的方式,將中醫藥內容蘊含於敘事抒情與說理之中,力求文筆流暢,力爭通俗易懂。結構形式采用一事一題、一題一議,每篇文字限於1000至2000字之間,以便讀者閱讀。如偶有長篇,則以上、下篇分開,力圖篇幅短小,較短的閱讀單位,利於今天人們的快速閱讀。總之,努力寫成一部有趣有味又有所裨益的小冊,真正做到雅俗共賞,開卷有益。

四是寫作態度,盡管這隻是一本隨筆性的文字,但一定要有醫者仁心,大醫精誠的正確態度,不虛美,不隱惡,實事求是,客觀公正,雖為隨感筆墨,卻具科學精神。唐代名醫孫思邈《千金要方》雲:“善言天者,必驗於人;善言人者,必本於天。” 千金聖言,吾當奉之為圭臬。立誌寫下這些文字,固以之作為平生一件功德,不負蒼天,不負先人。因為“業醫者,活人之心不可無,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劉昉《幼幼新書·自序》)吾身雖為編外之醫,然吾心當仰大醫之道,悠悠蒼天,當鑒吾心。

生我者,父母;教我者,父母。大恩未報,父母仙逝,每思至此,無不淚下如雨,心痛如絞。“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但願自己這些關於中醫藥的文字,能夠當作祭奠父母的一瓣心香;也誠願這些文字作牲醴,拜奠列祖列宗在天之靈。

有一副傳統的中醫對聯曰: “何必我千秋不老,但求人百病莫生。” 權以之作為是篇之結語, 蓋吾今日之心, 誠如是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