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待人”與“處事”

(2023-05-12 21:26:48) 下一個

人生於世,無論是誰,應該都有一份責任;有責任才會有努力,有奮鬥才有可能成就的事業。當然,人生責任和事業最高的境界是聖人提岀的“三不朽”,所謂“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然吾輩凡夫俗子,販夫走卒,平生之誌,不過謀鬥升以養家糊口而已,與“三不朽”似乎無緣。

然而,即便與“三不朽”無緣,但這“待人”與“處事”卻是一致的;因為社會與人生,苟活與奮鬥,不過都是“人事”而已矣。隻是人之身份地位的不同,這“待人”的“人”有層次的差異,“處事”的“事”有大小的不同而已,但其中的“理”卻是相同的。

怎樣“人事”,如何“人事”,雖千萬言而尤難說的明白。今不揣愚陋,回想曾經見過的一些人和事,檢討自己經曆過的一些得和失,擇其中一二申述之。

陳繼儒《小窗幽記》說:“待富貴人,不難有禮而難有體;待貧賤人,不難有恩而難有禮。”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對待富貴的人,做到有禮並不難,難的是做到得體;對待貧賤的人,做到有恩並不難,難的是做到尊重。

第一次讀《小窗幽記》,就被這二句箴言所震撼,數十年來一直視為座右之銘。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有不同的身份地位,最能顯示一個人道德修養的,便是對不同人的態度。趨奉地位優於我者,鄙棄地位劣於我者,這雖是社會之常態,但非正常之情。什麽是應該有的態度,當然是聖人倡導的“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的君子之風。君子安詳坦然而不驕矜淩人,小人驕矜淩人而不安詳坦然,這就是由於君子和小人內在的靈魂和修養不同,有諸內必形諸外,自然會表現截然不同的做人風格。

但問題是,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德才兼修的君子,社會上還是平庸者眾。我們不能要求人人都是那麽高尚,但一定要能做到禮待富貴而己不失尊嚴,接濟貧窮而不損對方尊嚴。這既是應有的品質和修養,也是做人起碼的原則和規矩。今天社會上,不少人拜倒於權貴與金錢腳下,投機鑽營,攀龍趨鳳,不顧廉恥,曲意逢迎,阿其所好,吮癰詆痔,那還管什麽得體不得體。當然,有些人也在做善舉,濟貧困,但卻有相當一部分人是以此而沽名釣譽,捐上幾百幾萬元,就滿世界張揚,恨不得讓全人類都知道自己是愛心人士,行善天使。尤其是不知道尊重接受幫助者的人格尊嚴,幫助別人,是想別人匍匐在地接受施舍,襯托自己高高在上的施予者身份。真正善良的人去幫助別人,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不為困窮寧有此?隻緣恐懼轉須親”。

再說處事,這裏不說做壞事,因為在一般人的認知中,幹壞事是不會得人心的;但是,千萬不要以為做好事就會得人心。大凡想做好事者,最怕力小心大,眼高手低;更怕好大喜功,沽名釣譽。呂坤《呻吟語》有雲:“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審勢擇人。”當然,呂氏這裏是說做好事要先達成共識,“雖以至公無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須調劑人情,發明事理,俾大家信從,然後動有成,事可久。”但是,我卻認為,作者重點是在告誡世人,想做好事必須“度德量力,審勢擇人”。譬之我一個退休老頭,盡其力可以“掃一室”,若還想“掃天下”,癡人說夢耳。盡其力可以輔導隔壁小姑娘高考作文提高三五分,但絕對不可能訓練她成為全紅嬋第二,此謂因人施教也。如果我硬要小姑娘放棄高考,專攻跳水,出發點雖好,但實際是在犯罪。古往今來,這樣的“好事”多如牛毛,小則毀家害己,大則禍國殃民,世人焉不慎乎。

處事成功,還一定有方法技巧講究方略。清人金纓《格言聯璧》曰:“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厚,處至急之事愈宜緩,處至大之事愈宜平,處疑難之際愈宜無意。”這段話很有意思,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平常處事,大多是急事急辦,大事上心,難事著力,對待難以相處的人當謹慎小心。而作者認為恰恰相反,越是難以處理的事,越需要舒緩;越是難以對待的人,越需要寬厚;越是非常緊急的事情,處置越是需要從容;越是至關重大的事情,越是需要鎮定;越是心煩意亂之時,越要放鬆心情精妙警辟,匠心獨運,幾乎可作處事大法之總綱。

總之,待人處事,所涉甚繁,這裏不過是九牛一毛,管窺一得而已。但是,千頭萬緒,綱舉目張;什麽是綱?當然是個人的道德修養。怎樣成就君子之德?一是修己成人,不斷全麵提升自身的品德、氣節、境界等素質,成為“善人”“大丈夫”乃至“聖人”;二是修己安人,待人處事,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也;三是修己善群,修身,是為了使自己真正融於社會和於群體,從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可見,修身之道,就是“待人處事”之道;“修身”不是目的,而是實現人生目的的手段。通過“修身養性”,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待人處事”的精神境界,最終實現自我人生價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