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其實,懶是一種品質

(2023-04-24 22:13:39) 下一個

其實,在我們普通人心中認為的懶漢,是不務正業,遊手好閑的人事實上,從根本上來講,懶漢也不懶,他隻是不做正事,整天閑聊瞎逛可他一天也在忙著,喝酒、打牌、看戲、唱曲,有時比做正經事的人還累,真正意義上的懶,恐怕隻有笑話中的哪一個,妻子要出門幾天,害怕懶漢丈夫餓死,於是做一個大煎餅,掛在他脖子上然而,當她回來時,丈夫還是餓死了。因為他隻吃了嘴邊那一塊,其他的地方不著,他才懶得動手呢,寧願餓死,這真是懶到了極致。隻不過,這是笑話,並非現實世界的人,所以說,真正絕對意義上的懶,現實生活中極為罕見。

既然大家都在忙著,包括懶人,也是日以繼夜的忙於遊樂,所以人生難得一懶。

先說做事吧,固然,勤勞是美德,“隻有勞動是光榮。”這是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認同的普世價值觀。人不勞,何以獲,不勞而獲,非賊即盜,自當為世人之所不齒。但是,勤也罷,勞也罷,勤勞之學,重在於勞。而勤則可推敲一二,何哉?勤勞固是美德,但決不可勤而無止境,勤而無歇息。“一張一弛,文武之道。”有時也要懶一懶,用老一輩的人的話說“不能一口氣死猴子”,猴子要耍,猴主人才有可能得到一些吃飯喝茶錢,但絕不能為了錢而讓猴子無止境的耍,最終猴子累死了,猴主人也就什麽也沒有。故於適當的時候,也還是要懶一懶,讓猴子歇一歇,人也打個盹,一覺起來,再耍不遲。

經常有些報道,說些先進典型為了工作,廢寢忘食,最後積勞成疾,英年早逝。這樣事,這樣的人,的確讓感動但是,換一個角度思考,他為什麽不適當懶一懶,勤勞之餘也好好休息下,這樣則身體康健,多活一二十年,不是反而為社會做出了更大的貢獻?說句實在話,除了戰爭,除了搶險等一些十分火急的工作之外,絕大部分工作是能允許有些時間歇一歇的。所以,勞逸結合是一種非常積極而又非常科學的工作態度,這是誰也不能否認的。

而“懶之價值,不隻是於勞作中有休息,更重要的是在為人待物和處事處世上,少不了一個懶字。在社會生活中,人際關係複雜,自己周圍總有著太繁蕪太複雜的矛盾,如果要認真計較,那簡直能把人累死。其實,除了原則性的矛盾,雞毛蒜皮、無關大局,無須去計較,常聽人說“我懶得去管”,這就懶得聰明,懶得偉大。昔唐郭暖與昇平公主夫妻口角,郭不滿公主的專橫跋扈,憤而失言,郭子儀驚恐不已,親縛其子向代宗請罪代宗李豫說:“不癡不聾,不做家翁”,認為兒女閨房之事,不必當真。一件逆上的大罪,就一句“不癡不聾”完全平息,這代宗真是“懶”出了境界,甚至說懶出了國家的安寧。

俗話說:“誰人背後無人說,那個人前不說人”,所以,人前人後有人說,常耳。一個人聽到言蜚語,是力去認真,還是當作耳邊風“懶得計較”,毫無疑問絕對是應該“懶得計較”。這個“懶”,是人際關係的保險箱,是和諧人生的潤滑劑,是心身愉悅的良藥,是道德修養的妙方。還有紅塵中的幾多功名利祿、凡夫俗子,誰都全心向往之,為了名和利,幾多人殫精竭慮,幾多人耗盡心機,甚至趨之若鶩、鋌而走險,何必呢?不如懶一懶,常有人說,“懶得去爭”,“懶得去搶”,不要少瞧了這些“懶”人,他們才真正是生活的強者智者,非有大智慧而不能如是也。

  還有一種做事的“懶”,就是俗稱的“懶辦法”,許多事情,解決的途徑絕非一條,有一些智慧的人,往往能想出一些“懶”主意,讓自己真正的懶一懶,有許多的發明創作,其實就是一些“懶辦法”。

”,還是“避世遠俗”之高風亮節的一種方法,魏晉竹林七賢中的阮籍,當司馬昭誅殺曹爽之後來收買阮籍時,讓阮籍的女兒做他的兒媳,可阮籍總是終日醉酒,一醉六十天,終於把這門“高親”推脫了。阮籍母親去世,嵇康來吊喪,他連忙起身相迎,其弟嵇喜來了,他披頭散發,跌坐靈前,既不說話,也不搭理,翻著白眼而已。阮籍的這些舉動,就是“懶待”這些自己不喜歡的達官貴人。不過這些懶需要些勇氣與膽量,因為得罪權貴,是絕沒好果子吃的。

當然,自古以來,懶到化境的是方外人士,傳說中的濟顛和尚,曆史是有其人的,他可謂是懶成了大師。曆史上還有一位懶成和尚,即明瓚禪師,修道於衡山衡嶽寺,以懶著稱,常食人殘食。李泌夜訪,他正在牛糞中煨芋仔吃。但他的懶,卻懶出了最高境界的禪。

吾本愚鈍、心實向懶,可根基如此,恐怕一輩子也懶不出個造化來了,思至此,愧哉憾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