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此生恨不親煙酒

(2023-04-21 11:45:13) 下一個

序:有摯友問煙酒事,乃認真地負責任地複之。

抽煙喝酒,應該是人類社會中最為普遍的一種正常生活現象,無論是廟堂還是江湖,都離不開煙和酒。盡管今天大談健康的人們對煙酒非常排斥,但我這個不沾煙酒的老頭子從來不引以為自豪,反而為自己平生不抽煙喝酒感到遺憾。而且作為編外醫生,也從不反對病人抽煙喝酒,不是我不顧科學胡說八道,不守醫德隨意“害命”;而是因為這喝酒與抽煙與健康長壽真沒有太大的關係。因為,在我的記憶中,有三個典型的畫麵讓我終生難忘。一是當代著名養生專家林先生,平生不沾煙酒,51歲便提前下車了;雲南一位112歲的女壽星,嗜煙如命,長長的煙竿,厚實的煙荷包,那就是她長壽的秘方;廣州軍區一位副司令,40多歲確診為肝癌晚期,醫生囑其立即戒酒,可軍人就是軍人,既是將死之人,何不開懷暢飲伴我餘生?誰知喝了40多年的茅台,肝病沒了,壽星來了。固然,這也許是個例,但還是有一定的代表性。

當然,從科學的角度實事求是的說,這抽煙喝酒尤其是抽煙對身體有傷害,這個誰也不能否認;但問題是,影響生命健康的因素太多太複雜了,煙酒隻是一個因素而已。比如說嚼食檳榔,對身體的影響絕對遠超煙酒;還有,長期熬夜,暴飲暴食,或長期不吃早餐,長期大吃夜宵,等等這些不良生活習慣,那一項都比抽煙喝酒的危害大。

見過許多鄉村長壽老人,幾乎沒有不嗜煙酒的,如果你要問他的長壽秘訣,恐怕都是一樣的回答:“喝酒抽煙吃肥肉”。為什麽這裏要把農村與城市區別開來,說句得罪城裏人的話,農村長壽老人才是真長壽,城裏老人生活質量高,醫療條件好,多活上三五年,不足為奇。農村的長壽老者,沒有退休金,終身自力更生,長年是白菜南瓜,醫療保障差,有點小病就硬扛著;所以農村的長壽老人才是真正的壽星,而這些壽星基本上都是喝酒抽煙吃肥肉喝生水的主。

大凡喝酒與抽煙的人,已經形成了固有的生活習慣,其身體的好與壞也就因此而形成了一個獨有的體格慣性。如果硬是要人為地去改變這種慣性,大多會弄巧成拙適得其反。這就好比一位妻子幾十年已習慣了丈夫的鼾聲如雷,如果有一天晚上聽不到這“噪音”,她反倒失眠了。

當然,說到煙酒,二者還是有些差異。酒是典型的國粹,至少也有三千多年的曆史了;而煙則是泊來品,煙草生於南美洲,16世紀中葉才傳入中國,至今才有400多年的曆史。但一經傳入,人們便發瘋般地愛上了它;據《食物記載》雲:“用以代酒代茗,刻不能少,故一名相思草。”而《類液》亦載:“相思草,煙草也。緣人一溺其香,便不能舍,故也。”這就說明,煙草傳入之後,人若“一溺其香”,便“刻不能少”,故有“相思草”的美譽。其次,酒一開始就有醫療的作用,故我國古代一直有“醫酒同源”“藥酒同源”的說法,所以,接受喝酒的人多些;而煙則一直受人垢病,故排斥抽煙的人就相較多一些。

中華民族文化講究陰陽,煙是屬於陽性食物,所以煙葉的生長對陽光有特殊的要求,為什麽雲煙是優質的,因為雲南的陽光特別好,極有利於煙的生長;雲南的特色氣候,極有利於煙的烤製。陽性的食物,比如羊肉、花椒、大棗、桂圓、山藥、韭菜、菠菜等,在氣味上是散的,如果體質虛寒的人食之可以補虛扶正,清除體內的濕氣和寒氣,有調節身體平衡陰陽等功效。

所以,人們嗜煙,自有其內在的需求;俗話說,“飯後一支煙,賽過活神仙”,我不抽煙,無法欣賞體會這美妙的意境。但是,看到身邊的煙民,點上一支,煙香如絲如縷,飄忽上揚,香氣綿長,柔和細膩,雙目微閉,那種舒適悠閑,生津回甜的精神享受,似乎真個兒達到了一個“柔綿醇香,忘情世事”的最佳境界。

還記得當年SARS爆發時,傳說抽煙可以預防;當下又說煙酒能治新冠,目前沒有任何科學依據,隻是人們的臆測。為什麽會有這一說?也許有些抽煙喝酒的人感染風險低一些,於是讓人們有了這種誤解。但煙是陽性之物,SARS為陰性之疾,有不有些中和的作用,個人認為也許有可能。說一件我自己的事,幾十年來,我不沾煙酒,但偶然感冒,鼻塞不通,我從不吃藥,隻向同事討一支煙,一抽鼻塞便通,隔二個小時再抽一支,最多三支煙,感冒靠了邊。這不是胡說,許多同事都是親眼目睹的。所以,這煙有不有療疾之功,真還不能貿然得出結論。不過,古人也有用煙草治病的例子,如《類液》記:“相傳巴國有公主死,棄之野,聞草香忽蘇,乃共識之,即煙草也,故亦名反魂草。”清代史學家劉廷璣《在園雜誌》載:“相傳高麗國其妃死,王哭之慟,夢妃告曰:塚生一草,名曰煙草,采之焙幹,以火燃之,而吸其煙,則可止悲也,忘憂之類也。”

針對吸煙可以預防新冠之說,醫生強調,吸煙不僅不可以預防新冠肺炎,還可以加重新冠肺炎的感染概率。我們必須尊重現代科學,聽從醫生的指導;但盡管如此,我還是不反對老煙民抽煙,同時也遺憾自己不抽煙。

與煙不同,酒是而中華民族的老資格文化招牌之一。《說文解字》雲:“杜康始作秫酒。”故後世將杜康尊為酒神;考古發現,在三四千年前的商代青銅器中發現盛有酒。而且,在殷商時代就發明了酒曲,《尚書·說命》:“若作酒醴,爾為曲蘖。”曲即酒母也;可見,這釀酒技術,喝酒水平,我們絕對是一流的。

酒,李時珍譽之為奇物;何為奇物,即同時具備相反二種屬性也。酒同時具備了水火二性,火之內神,水之外形,神形兼備,是為奇物。在中醫中,酒被稱為“天之美祿”,譽為“百藥之長”。《說文解字》說,“醫”(醫)是治病工,上為“殹”,人患病時痛苦狀;下從“酉”,酉者,酒也;醫人用酒治病也。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記載了283個藥方,其中用到酒的藥方就有33個。《本草綱目》說,酒味甘、辛、性熱,入心、脾經,能暢通血脈,活血祛瘀,祛風散寒,引藥上行,助藥力,行藥勢。所以有人調侃說,這生與死之間,隻隔著一杯酒。

在幾千年的曆史發展過程中,酒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酒文化。《論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禮記·月令》:“孟夏之月天子飲酎用禮樂”;《詩經·七月》:“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酒一開始就與禮緊密相關,故此而衍生出博大精深的詩酒文化,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化體係。在中國古代詩文詞賦中,酒是一個永恒的題材,與酒有關的故事車載鬥量,寫酒的文學作品數不勝數。借酒以寫勸世傲世,消愁解憂,韜光養晦,馳騁疆場,放浪形骸,名士風流,等等。生活的一切,無不因酒而雅興勃發,才思橫溢,神采飛揚,酒酣墨暢。詩借酒醇香飄溢,酒借詩絢爛多彩;酒助詩興,詩揚酒魂,對酒當歌,人生灑脫。

古人喝酒的最高境界,一是魏晉名士劉伶,他在《酒德頌》中說嗜酒如命的自己“以天地為一朝,以萬期為須臾,日月為扃牖,八荒為庭衢。行無轍跡,居無室廬,幕天席地,縱意所如”,“兀然而醉,豁爾而醒。靜聽不聞雷霆之聲,孰視不睹泰山之形”。其縱情任性,沉醉酒中,睥睨萬物,不受羈絆,這是酒神的境界。二是晉代王羲之偕親朋於蘭亭修禊後的“曲水流觴”,留下了“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蘭亭絲竹,高會群賢,曲水流觴,其人如玉,儒風雅俗,千古佳話,這是酒仙的化境。三是元人關漢卿的《南呂·四塊玉·閑適》中的自述:“舊酒投,新醅潑,老瓦盆邊笑嗬嗬,共山僧野叟閑吟和。他出一對雞,我出一個鵝,閑快活! ”主客圍坐,不分你我,山僧野叟,土人農夫,無貴無賤,無上無下;隨心所欲,吟詩唱和;瓦盆堅實,泥土芬芳,快活有趣,返樸歸真,這是酒癡的歡愉。神的境界虛無縹緲,仙的境界可望不可即,隻有這癡的境界,才是真實的眾生相,才是世俗的真實的溫暖的,才是酒之精魄酒之靈魂。

君不見朋友聚會,能喝三杯者,興致勃然,高潮迭起;君不見朋友光臨,蓬蓽生輝,主賓對飲,情深似海;旅途二三同行,半壺濁酒,一包鹵味,萬裏亦如咫尺;生活偶有不順,知己陪著一甌酒,霎時間雲消雨散海闊天空。世事萬千,順逆甘辛,到頭來,幸福就是一杯酒。

古人常說“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這不是瞎扯,而是科學,民間俗語都是千錘百煉的生活經驗,誰也不可輕視生活的智慧。大凡在飯桌上,隻要喝酒,便可大吃雞鵝魚肉;而不喝酒的一飯便飽,隻有望佳肴而興歎。現代研究表明,酒有化肉食之功。為什麽說“無酒不成席”?既是席,必有肉,膏腴厚味,不飲酒何以消化?有酒有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神仙的生活也。

懇請諸君聽老夫一言,人生長壽,先天靠基因,後天靠心境,基因無法改變,心境則全在自己。人生失意常八九,難有幾件舒心事,所以人生要善於排憂解煩,苦中作樂,而喝酒便是最好的排遣方式。一壺小酒,幾碟茹蔬,三五友朋,把盞臨風,去乏解壓,身世兩忘,微醺之際,便是天堂!如此快活,不想長壽也難。

要之,煙酒之害,不在於喜歡與否,而在於自己能否把握好度,太過不及,適可而止。煙酒固好,貴在適量,過則失態,喪德誤事。煙酒諸君,務必牢記“一切有度皆可”,若是,則煙與酒無所不可。自恨平生少功德,日常竟不親煙酒;惹得名無數友朋,常責我不能喝酒,最是可惜,這是我平生一個最令人悲催的遺憾。雖有嗜茶之癡,然香茗可令人陶醉,但怎可與煙與酒比肩?如果我今生能僥幸活到八十九十歲,絕對不可以認為是因為不嗜煙酒的原因;恰恰相反,如果我能抽煙能喝酒,一定能活得更長久,而且會更加幸福,因為喝酒,能讓我放肆地大碗吃肉。

歌曰:光陰荏苒日如梭,人生苦短奈若何?點上一支神仙客,飄飄欲仙山水闊;半壺美酒紅燒肉,相逢舉杯大風歌。桃李春風隻釀酒,賓主無憂忘江河。老夫試作煙酒句,天下同道皆吾師;右手香醪左手煙,人生再無傷心事。觥籌相思頻相敬,地老天荒神仙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ID的D主 回複 悄悄話 題目太對我了!趕緊下班,回家喝杯酒去!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