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房價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供需關係、信用市場的鬆緊程度、民眾的可負擔能力,以及建築成本等。
如果地產價格發生崩盤,無論是商業地產還是民居,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既不是過建,也不是民眾的負擔能力變差,而是信用市場緊縮,甚至完全關閉。因為無論是過建,還是負擔能力變差,都可以通過緩慢降低物業的價格,而不是以崩盤的方式呈現出來。隻有信用市場關閉,也就是說根本貸不出款來,才會發生價格崩盤。
在次貸危機低穀,有很多物業的價格遠低於建築成本,並且租售比也相當好,一旦能買下來,就會有很好的利潤。即便是這樣,仍然很少有人來買,這是什麽原因呢?當然,沒有首付、恐懼等都是原因,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貸款條件過於嚴苛,有很多人被拒之門外,根本貸不出款來。
而信用市場的鬆緊程度,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幹預和控製的。
美國的大蕭條和次貸危機,之所以在規模上都比較慘重,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歸因於政府幹預不力。
大蕭條時期,美聯儲尚處於嬰兒期,美聯儲董事會成員也大都是外行,政策漏洞百出,也不能算是意外;另外,當時也沒有現在這麽多統計數據和經濟指標來衡量經濟問題的所在,就像一個病人,隻知道生病了,而無法知道病因;再加上當時政府也沒有像現在這麽多的資源和工具。基本上可以說,政府在當時是缺乏幹預能力的。
次貸危機則不同,政府是完全有能力和資源進行幹預的,政府能救得了Bear Stearns,以及後來能救得了美林(Merrill Lynch)等投資銀行,當然也有能力救李曼(Lehman Brothers)。但當時的政治氛圍,非常不利於救李曼。無論是普通民眾,還是國會議員,基本上都對華爾街恨之入骨,覺得這些貪婪的家夥,好的時候悶聲發大財,錢財全進了自己的腰包,出了問題想讓大家給擦屁股,沒門!吃瓜群眾本來是抱著幸災樂禍的態度來看熱鬧的,沒料到,the joke was on me,看笑話的自己也成了笑話,吃瓜群眾成了受害者,美國金融係統麵臨崩潰的危險,大家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政府也才開始大力救市。
在房貸政策上,政府在當時也犯了嚴重的錯誤,加劇了地產危機的深度和廣度。正確的策略應該是,在危機前收緊借貸政策,危機後采取寬鬆的貸款政策,這樣才有助於房市的恢複。而在實際運作中,政府恰恰采取了相反的策略:危機前放貸無節製,危機後貸款政策又過於嚴格,信用市場大門緊閉,正常的人都很難貸出款來。即便有首付,貸不出款來也白搭,使得地產危機變得更為深重。
比如,危機前個人貸款個數無限製,而次貸危機開始後,個人常規貸款的最大允許額是4個。而當時,做非常規貸款的小銀行又少之又少,一旦超過了常規貸款的名額,再想貸款就難上加難。
顯然,政府從兩次危機中,尤其是次貸危機的幹預不力中吸取了教訓,在後來的新冠危機,以及後來的矽穀等銀行倒閉過程中,都采取了果斷的措施,防止了事態的惡化。盡管由於放水過度引起了高通脹,但措施本身沒錯,隻是力度過了。
政府在新冠期間采取的一些貸款措施,非常有彈性,不像次貸危機時帶來惡果的那些死板教條的政策那麽僵硬。
比如次貸危機期間,隻要還不起貸款就foreclose,結果造成大量的foreclosure,壓低資產價格,對房主和銀行都不是好事。而新冠期間的mortgage moratorium,允許貸款延期,就要好得多。
再比如,美國以前最長的固定利率貸款是30年期。而現在,盡管美國仍然不直接發放(originate) 40年期的固定利率貸款,但對FHA貸款,如果負不起30年期的貸款而違約, 允許把貸款改為40年期固定利率貸款,從而降低月供。
另外,前一段時間我還讀過一則消息,說FHA在考慮實施一項新的措施。比如說一個FHA貸款,本金還剩20萬,利率是3.5%,現在已經違約,並且逾期欠款(arrears)有4萬。如果按照一般的loan modification,需要以新的利率,做一個24萬的新貸款。但現在的利率太高了,有7%,房主不可能付得起。所以FHA在考慮改變規則,仍讓房主保持低利率的第一貸款,而預期欠款做為第二貸款,我不知這項政策有沒有實施。
實際上,在次貸危機期間,商業地產上,就采取了這種所謂的extend and pretend策略,就是說能拖就拖,比如貸款到期了,盡量使貸款延期,而不是僵硬地采取收回房產兩敗俱傷的策略,結果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鑒於這項措施在次貸危機中收到的好效果,現在,政府又在鼓勵各大銀行和借貸機構采取類似的措施,盡量降低損失的程度。
總之,政府現在的政策是非常有彈性,幹預力度大。即使再把次貸危機的條件完全搬到現在,結果也會大不一樣,危機的烈度也會小得多,因為有前車之鑒!
首先,政府絕不會讓李曼破產。李曼的破產,幾乎導致美國金融係統,乃至全球金融係統的崩潰。單就這一點,如果能避免李曼破產,危機的深度就會減輕很多。
其次,即便有大批民眾負不起房貸,也不會出現像次貸危機那麽多的foreclosure,政府會采取一些彈性的緩和措施。
這也是為什麽,在我們的有生之年,次貸危機那樣的房價大跌,基本再也不會發生了,即便有相同的條件。
當然,政府幹預也不是沒後果,有可能把別的風險給累積起來。
建寧 202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