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公義取決於社會成員的個人信義。

人是有罪的人,社會公義隻在上帝手中。
正文

什麽是翰林院以及翰林院與專製集權?

(2020-10-27 06:44:24) 下一個

從唐代起,作為“天子私人”的翰林就是皇帝擴大自身權力的工具。唐宋時期翰林不隸屬於其它部門,直接聽命於皇帝。翰林勢力的擴大彰顯著實權逐漸集中到皇帝的手上。明以後翰林被內閣代替,清朝時後者又被軍機處取代。一次次的蛻變顯示出專製集權程度的遞增以至達到頂峰。翰林院的變遷恰是見證。

翰林院更是曆代皇帝進行文化專製的象征之一。漢代建立了“獨尊儒術”的思想專製後,知識分子與皇帝的關係並不緊密。士人可以售才學於朝廷,也可以歸隱於荒野,更可以在筆下褒貶朝政。皇帝為了尋求知識分子的支持,也必須禮賢下士。科舉製度和翰林製度的發展,則將社會上知識分子的精英牢牢控製在皇帝手中。而隨著中央集權程度加深,士人逐步將所有權力與尊嚴奉獻給皇帝。君臣關係從漢唐之坐而論道,經過宋代的立而聽命,發展為明清的臣子跪而請旨。尤其在清入關後,對漢族知識分子的壓迫更為嚴重,文臣變為皇帝身邊的弄臣。明清還發生了多次的文字獄,並在清朝達到高峰。這使得知識界萬馬齊喑,造成了晚清知識分子氣節的缺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