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老片回顧 9-The Life of Emile Zola (佐拉傳)-1938年奧斯卡最佳影片

(2020-07-29 18:27:15) 下一個

The Life of Emile Zola 《佐拉傳》

電影是根據法國作家埃米爾·左拉(Emile Zola)的自傳改編。贏得了1938年第10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劇本獎。

本片故事描述法國文壇巨匠左拉的一生經曆,以及他為了正義而不屈不撓的精神。重點則是講述他為猶太裔軍官德雷福克斯(Dreyfus Event)平反冤案時的遭遇和他不畏強權勢力的正義感。

故事

早期的佐拉經常寫針砭政局的文章,盡管過著朝不保夕的貧困生活,但他仍不願意妥協。有一次,左拉幫助妓女娜娜逃脫警察的追捕,隨後並將妓女的悲慘身世寫成小說《娜娜》(NANA),引起了極大轟動,隨著更多作品的問世,從而功成名就。

隨後影片重點描繪了法國19世紀末一樁著名的政治醜聞德雷福斯事件:猶太裔軍官阿爾弗雷德·德雷福斯(Alfred Dreyfus)上尉因一起間諜案被誤判為叛國罪,流放到惡魔島(Devil's Island,位於法屬圭亞那,著名越獄電影Papillon 就是發生在此),法國社會由此爆發嚴重的衝突和爭議。

在此過程中,德雷福斯的妻子找到左拉,希望借助他的聲名為丈夫伸冤。已經功成名就的左拉在名利與正義之間掙紮良久,最後毅然選擇為真理與正義而戰。他寫信給當時的法國總統菲利·福爾(Francois Félix Faure)揭露冤案的真相,這篇名為《我控訴》(J'accuse)的檄文在報紙上發表後震動了整個巴黎。

德雷福斯冤案的製造者們煽動不明真相的群眾圍攻左拉,燒毀他的書籍,在法庭外示威,甚至偽造文件以證明德雷福斯通敵。不久,法院以汙蔑罪傳訊左拉出庭受審,麵對陪審團,左拉為真理和正義大聲辯護,雖然他的慷慨陳詞感染了在場所有人,但法庭仍判決左拉獲刑一年並處罰金3000法郎。在朋友的勸說下,左拉出走英國——“有時甘於懦弱也是一種勇氣”。流亡到英國的左拉繼續以犀利的筆鋒控訴司法的不公,終於引起議會的激辯,要求重審德雷福斯案的呼聲愈來愈高。新上任的陸軍部長下令徹查案情,真正的案犯畏罪潛逃,德雷福斯終獲平反,左拉也得以歸國。

 1902年9月29日,德雷福斯複職並被提升為少校,軍方授予他法國榮譽軍團勳章。可是這一天左拉卻沒能到場祝賀,這位偉大的作家因為一氧化碳中毒不幸去世,在他離世的那一刻仍在埋頭創作小說《正義》(Justice)。

The End

 

後記:

1937年影片上演時,正值Nazi勢力橫行,反猶太主義在世界各地流行之時。電影選擇德雷福斯事件,確實觸及了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作為對猶太人的迫害的大膽反抗,但是1939年法國卻視德雷福斯事件為醜聞而禁止此片在法國上演。

影片中有早期佐拉和畫家保羅(Paul Cézanne)合租在巴黎一間閣樓裏,因為貧困而不得不燒掉自己手稿取暖的場景。當時巴黎雖是藝術聖地,但年輕藝術家們在巴黎的生活多是困苦潦倒,這和當時整個法國社會的慘況是一致的。(勞苦大眾們確實是食不果腹,不然法國也不會爆發那麽多革命)。

保羅最後也成為後印象派的一名著名畫家。(美國好多博物館都收藏有他的畫作)

其中一幅畫畫了早期兩人的境遇。

佐拉

左拉用來敘述法蘭西第二帝國時代一個家族的自然史和社會史的小說《盧貢-馬卡爾家族》,使左拉的影響遠遠超出了法國本土,在不少國家裏掀起了自然主義文學浪潮,為這一時期的法國小說贏得了世界性的榮譽。對中國五四以後的近代文學有著巨大影響。

佐拉還獲得了在第一和第二屆(1901年和1902年)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1908年佐拉去世6年後,佐拉的遺體被重新安葬在巴黎名人堂(Pantheon),和雨果和大仲馬在一個墓室。

1998年1月13日法國總統席哈克(Jacques Chirac)在左拉發表《我控訴》一百周年發表公開信:“我們永不應忘記這位偉大作家的勇氣,他曆盡艱辛,不顧個人安危、名譽、甚至生命,運用自己的才能,執筆為真理服務。”

佐拉的扮演者: 保羅·穆尼(Paul Muni)

最早知道他的名字是在觀看賽珍珠(Pearl S.Buck)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大地》(The Good Earth)改編的同名電影中,他扮演的主人公,一名中國農民王龍。

1895年9月22日出生在奧匈帝國的倫貝格(現在的烏克蘭利維夫)一個猶太家庭,父母均為演員。穆尼7歲時全家移民到美國,父母在紐約和芝加哥的猶太劇院表演戲劇。穆尼很小就登台表演並練就一手絕活兒——擅長化妝,曾以12歲的年齡扮演過80歲的老人,他在二十年代中後期活躍在百老匯戲劇舞台。

當時恰逢電影從無聲到有聲的轉折期,在很多默片演員苦苦找尋適合自己的聲音時,保羅·穆尼通過舞台劇積累的豐富表演經驗,毫不費力地踏入影壇。1929年,穆尼因銀幕處女作《勇夫》(The Valiant)榮獲第2屆(1930) 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同年在另一部影片《七張麵孔》(Seven Faces,1929)中一人分飾七個角色,被業界讚為‘新朗·錢尼’(New Lon Chaney,朗·錢尼,默片時代的偉大演員,因戲路寬廣、角色多變而被譽為“千麵人”)。由於這兩部電影叫好不叫座,福克斯公司和他解約,穆尼又回到百老匯。

美國巨富霍華德·休斯(Howard Hughes)在1930年找到霍華德·霍克斯(Howard Hawks),請他為自己的卡多電影公司(The Caddo Company)執導一部以黑幫老大阿爾·卡彭為原型的電影。該片在1931年9月拍攝完畢,可片中過多暴力鏡頭違反了《電影製作守則》中的規定,一直被擱置到1932年才上映。這部後來成為黑幫電影經典之作的影片名叫《疤麵人》(Scarface),保羅·穆尼飾演的疤麵人‘托尼’亦成為黑幫電影的代表人物。

在整個三十年代,穆尼的表演事業碩果累累,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經典角色,其中因《複仇女神》(Black Fury,1935)第三次獲得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提名;因在《萬古流芳》(The Story of Louis Pasteur,1936)中飾演“微生物學之父”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摘得影帝桂冠;在《錦繡山河》(Juarez,1939)中飾演墨西哥民族英雄貝尼托·華雷斯(Benito Pablo Juarez García,曾5次出任墨西哥總統); 而1937年的《左拉傳》(The Life of Emile Zola)則代表著穆尼表演事業的巔峰。

保羅·穆尼在整個三十年代共獲得五次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一次奪冠,這樣的成就足以證明一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