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在你的初春找一首舊詩

(2024-03-17 21:25:28) 下一個

自己的詩作不標日期,因為可以無數次修改,再無數次重貼。詩形式短小,卻是文字的高級形式,要成就一個自己滿意的作品不容易,有人可以信手拈來,我沒這個能耐,有時處於詩涸期(譬如當前),累月無詩,那就翻翻舊稿,此時此景斯時斯心,回憶回味一番,改動一句兩句一字兩字,也很樂趣。

三月來了,地球的那一邊應是初春,這邊的我對季節的變化已經極不敏感,本城不說四季也基本三季如春,寵壞了。腹中無詩,便想到一首沒有收入老鍵文學城博客的舊作,依稀記得其中幾句,"雀鳴,嘹亮/穿越骨髓",三心二意一狗,居然立馬跳出來這首18年前的《你的初春》(已增略二三字):

雀鳴,嘹亮
穿越骨髓
凍土的身板
在新芽萌動中酥軟
當冰棱開始想像
自己是淚水的結晶
臃腫的冬衣裏
汗酸已蓬勃發酵
遺老遺少們
唱著春之歌走向花房
而你一聲啼哭
催開了所有的枝頭

季候凜冽的鋒刃
掠過大地初生的茸毛
河流用每一陣戰栗
突破冰凍的血栓
於是潮紅湧上
你蒼白的臉頰
一如桃花
三月
心房滾燙
手掌冰涼

當然讓我想起該詩的不僅是初春,還是周圍幾位不斷叨叨老祖宗的可愛冬烘先生,題外話了。

令我驚訝的是,古狗頁麵同時還跳出一篇洋洋灑灑的萬言美篇"北島 —— 一個蒼茫遠去的背影",作者是海外小眾文壇"伊甸文苑"創辦者,詩人和IT業者Sunlover,看了下日期,文竟新成於2023年6月。近二十年前,我曾以ID況也在伊甸文苑和Sunlover 及一眾詩友玩得盡興,後來有些文友間出了點誤會,論壇開始離析,雖經古道熱腸的Sunlover 一再挽救,終難破鏡重圓。十多年後再回去看,隨著網站形式日漸式微這個大趨勢,文苑更是冷清了,唏噓之餘也感銘Sunlover對推動海外文學交流的獨有貢獻。

Sunlover 在這篇北島長文中,一展其對現代詩歌爐火純青的剖析功力,但令我意外的卻是,他在文中引用了關於上麵那首詩的一則軼事:

"這裏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掌故:多年前一位頗有水準的詩友十分崇拜北島,特地去其主持的“今天”網站,拿自己的詩作向偶像請教,平易近人的北島給他留言道:“你的問題是如何把詞語轉化成意象,否則就隻是一堆詞語而已。比如第一首開頭,雀聲怎麽穿過骨髓,讓人摸不著頭腦。意象與詞語在讀者接受時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的呈現是直接的、近乎條件反射,不必用頭腦勾連。”(況也:北島對我詩歌的評價)叫我看:整首詩姑且不論,“雀鳴,嘹亮/穿越骨髓”這兩句通俗易懂,“穿越骨髓”不過是一個小誇張,寫詩人是否真正有此深切感受,外人無從得知,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北島的批評有些吹毛求疵了,要知道這兩句比你的大量詩句清晰得多,你這是嚴於律人寬以待己。而北島隨後的詩論可謂高妙:“意象與詞語在讀者接受時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的呈現是直接的、近乎條件反射,不必用頭腦勾連。”說得好!問題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北島自己詩歌中所應用的大量意象......。"

我不得不感動了,不是因為他為我打抱不平,而是他後台居然還留著我十多年前的舊貼,我自己早丟了,網上也已搜不到。

北島並非我偶像(從來就不懂要崇拜誰),隻是我起步習詩的幾個啟蒙者之一,我的詩歌風格與他們也已相去甚遠。北島六四後海外自我流放二十多年,印象中,"今天"網站創辦於他獲邀去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前夕,當時中國文壇還處於一個小陽春,而北島也頗有問鼎諾獎的氣勢,網站運行初期,匯聚了海內外不少頂尖高手,很多是北島一代的,也有新手,像歐陽江河,韓東,瞿永明,楊練,藍藍......,在他們中間盜藝,自是獲益匪淺。

經Sunlover 文中一提醒,我又忙去看了下"今天"網站,它早已於多年前停止運營,但門麵還在,我居然在推薦博客的最底樓找到自己博客的入口,裏麵當時已經被自己刪得七零八落,比較有改進前途的作品基本搬入了文學城,然而卻無意中碰到一篇非詩歌博文“做魷魚想到北島的詩”,卻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北島很少在論壇與人互動,似乎個性比較拘謹,但一旦接觸人還是很大方隨和,他在論壇挑了我那首詩歌公開批評,雖然我不全麵接受,但也沒覺什麽難堪,要不也不會拷貝了去與我的伊甸詩友分享,北島評論中談到的意象運用經驗是很難得的有價值的東西。話雖這麽說,我還是有點耿耿於懷哈,然後就有了這篇博文,小小揶揄了他一下:

有詩友在壇上褒北島前期貶北島後期,當時不以為然,覺得北島前後期詩歌實是一脈相承,十幾年沒有讀到北島新作,偶一遇見,並不認生,即使北島不具名,我也能一眼(或者兩眼)認出,他的簽名就在詩行間嘛。可是,北島的詩風確實是變了,我得承認,以我不見長之品味,北島幾首新作確是不如前期膾炙人口了,為什麽?一時也想不出所以然。

過年了,吃膩了鮮魷和西芹,想換一下口味,便做了一道水發魷魚炒藥芹,粉棕色的魷魚絲嚼在嘴裏脆韌鮮香,那口感味覺,豈是蒼蒼白白的鮮魷肉的鬆軟青澀可比?溫一盅紹興善釀,唇齒生津口鼻生香之際,忽然想到了北島的詩作,那前後期之比,莫非正似鮮幹魷之比?雖然我此時味蕾已被全麵激活,腦細胞卻在酒精影響之下,因此以下如對北島有所不敬也隻能事後致歉了。

北島的新作是魷魚幹,當然是上乘的魷魚幹,如夏門的九龍吊片,成色豐滿金黃,異香撲鼻,那是最新鮮的尺長魷身經過精心曬製而來,剔除了雜質,蒸幹了水分,掬大海之精,聚日月之華,光陰任轉,風寒任侵,經過了一道道物理和化學的變化,質地越加堅韌,鮮香越加濃鬱。可是,這樣的上品魷魚幹卻不是容易品嚐的,刀割不進,牙咬不動,隻有經過水發,才能讓人嚐鮮。

所謂水發,就是把魷魚幹浸泡在清水裏,並加一定比例的燒堿,假以時日,水分滲入魚幹纖維,使得魚蛋白在堿性環境下產生變性而軟化。這個處理不是尋常人家做得來的,所以很多人隻能選擇鮮魷了。我就想,如果北島的作品也能先水發一下,那不就能讓更多我等習詩之人品嚐享受了嗎?

記得哪裏見到北島自稱老了,其實老隻是一種心態,魷魚幹夠老,但水發之後卻比鮮魷更具彈性,且有鮮魷不具的鮮香。或許,北島的詩正需要一些平民和青春元素來水發一下,需要一些柴米油鹽,需要一些風花雪月。

或許,北島還需要一場豔遇。(舌頭打轉了)

沒想到上文引來不少評論,包括北島自己和他的好友北大作家評論家李大興。北島很風趣地接了我貼中最後一句話:

哈哈,也許我真的需要一場豔遇,就能從魷魚幹變成新鮮魷魚了。

北島後來有沒有豔遇我不知道,知道的是他的後期詩歌並沒有水發出新一輪熱潮,而我那個建議,卻恰好應驗了餘秀華的崛起,當然不是因為“穿過了大半個中國去睡你”,而是這樣的:

"在幹淨的院子裏讀你的詩歌。這人間情事
恍惚如突然飛過的麻雀兒
而光陰皎潔。我不適宜肝腸寸斷
如果給你寄一本書,我不會寄給你詩歌
我要給你一本關於植物,關於莊稼的
告訴你稻子和稗子的區別
告訴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膽的
春天
"

看維基,北島現在是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的榮譽教授,這是他應當的,但一個時代劃上了句號,對於今天大多數還喜歡一點詩歌的人來說,北島已是“一個蒼茫遠去的背影”,蒼茫中,還有他堅硬到化不開的詩歌意象,也許那是一份遺產,隻有未來的密鑰才能開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