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糕兒的博客

老是一個失去的過程,備老、養老、送老,一起體察和治療
正文

養老送終三年後記(7)選養老院有標準嗎

(2018-04-03 10:43:22) 下一個

  有關三年記係列私聊問得最多的是養老院,大家都覺得我母親的養老院不錯,希望也能為自己父母找到這麽個機構。雖然養老院一般看的是硬件,收費和照護比(一個護工照料幾個老人)。可兒女的心裏,最關心的還是服務,擔心的是越來越沒有自我保護能力的父母,能夠得到多一點的體貼與照顧。就像去海底撈,廣泛的比較中,服務讓用戶體驗就是比別家好。即使去年夏天海底撈出了那麽大的醜聞,讓我們看到了所謂極致服務後麵的千瘡百孔。但是人們仍然選擇理解和相信這個能夠“把人當人看”的企業,其接下來的運營與服務可能有希望做得更好。問題是,什麽樣的養老機構,能給我們這樣的希望?

  給人希望的從來都不是硬件理念或者承諾,而是人以及對人的管理。但一到這些軟性尺度上,標準就容易虛無和空泛。說大說小都很難有具體標準的操作辦法,隻能結合我自己的經曆供大家參考。

  去年冬,母親養老院來了一個護工,六十多歲的農村婦女,守寡一人種11畝地,同時還掃大街硬硬把兒子供上大學。兒子畢業娶妻生子,她養孫子到三歲。前不久兒媳婦接來娘家父母,夫妻倆把她趕出了家門,她就來到養老院工作。春節前聽說兒子媳婦那邊有點情況又想讓自己媽回去,而這個護工跟大家說:他們把我趕出來那天我們就沒有關係了。我現在自己養活自己,幹不動回農村自己死。

  養老院護工年齡大致相仿,我母親的護工已經六十大幾,還有糖尿病。她們多來自同一個鄉,甚至同一個村。每個人照護六到七個老人。  每個月掙不到兩千的基本工資,然後再按照護的人頭算效益。每個月休兩天,吃住院裏包了。養老院老人一天要吃一個雞蛋,她們一周吃一次,本來說一周吃兩次,後來也沒有堅持下去。她們知道等待自己的未來是什麽,所以盡量多掙點看病錢。 “把人當人看”這問題 她們沒想過,隻求老人別出事,領導別找錯扣錢。好護工隻是靠厚道和天良。

  再說管理和管理的人。主要負責人是縣城醫院護士出身,心性平穩踏實,有宗教信仰背景。十年送走過上千名老人,對老人有經驗有辦法。最後得到投資從省城一家醫院出來,幾個人做了這麽個養老院,還得到了區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因為國家對養老問題也越來越重視,有各種各樣的傾斜扶持。比如社會關愛這部分吧,逢年過節媒體把養老院作為采訪基地,每周三、六、日都有大量義工過來,帶著吃的用的慰問老人。小孩子給老人唱歌跳舞,大學生給老人洗頭,包餃子聊天,社區服務隊給老人理發修腳演節目。最近每周還給老人們加演一場老電影,上甘嶺,閃閃的紅星等。四月第一個周日,幾個大學的學生推著老人們出去春遊。各級領導更是經常來,養老院還成立了黨支部。

   這個養老院在市中心,地方不大,沒池水假山鮮花樹木,周圍都是單位或者住戶。比我看過的市郊風景如畫的養老院要小很多,硬件非常一般。雖然我看到聽到了各種問題,也能想象服務各環節的跑冒滴漏,但我看重它醫養一體,看重院長的信仰背景和經驗。同時也看重他們為獲取政府更大支持,必須付出的積極管理狀態,還有這麽多社會關愛帶來的運營助力及服務信心。

  第一次送父親去養老院那天,一個朋友幫忙開車。後來他對我說了一句話:我從來沒有見過你那麽慌亂。能不慌亂嗎?送自己老人進養老院,在中國人傳統的文化心理中,近乎於拆散自己的家,甚至是送老人去死的行為。讓人充滿恐慌,悲傷,內疚,猜測,羞恥的情緒,尤其是當父母不願意去護理機構時。我對老人沒信心,對自己沒信心,對養老院沒信心,對所有的標準更沒信心。隻聽憑自己的人生經驗和閱曆帶來的基本判斷,還有父母各自的命!

    給網友私聊的答複基本統一,各自的情況需要各自判斷,要一家家去跑去看養老院,做好換的準備。要知道什麽樣的人在照護我們的老人,照護機構有什麽樣的優勢和問題、我們的老人在衰老的什麽階段,需要接受照護的重點是什麽。這對理解養老院的作用,調整我們的預期,監督檢查關鍵問題,配合養老院的安排可能都有好處。海底撈現象是以餐飲業高利潤的基礎支撐的,指望養老院成就海底撈的服務不現實,但我們也要給正在努力的養老院以支持和希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貓姨 回複 悄悄話 養老院護工要吃一個雞蛋都那麽難難啊
樂學樂遊 回複 悄悄話 心疼你!送父母去養老院這一步不容易,對家人內心也很煎熬,hug!
登錄後才可評論.